英德市东华镇雅堂村是广东工业大学新时期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村,三年前,国际教育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这里埋下了助力精准扶贫的筑梦种子。又是一年仲夏,本着一颗初心,带着一份期待,7月9日上午,实践队第三次来到雅堂,助力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攻坚路。

图为实践队与校领导、扶贫干部合影
乡约古村,雅堂魅影
初登大雅之堂,村门牌坊映入眼帘:“成大雅崇文重教,立高堂尚贾精农”。一望眼去,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进村,两边的池塘清澈如镜,荷花初绽,碧绿的荷叶更如大小不一的玉盘,错落有致,映衬其中。
这扑面而来的古村文化气息,让动画专业的实践队员倍感兴奋。正值雅堂村申报全国第五批古村落之际,他们用手中的相机、画笔和设计软件,撷古村魅影,设计美丽乡村文化名片。走访雅堂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红色遗址和民间艺术团,在六百年古榕树下、东江纵队旧址里、古城墙前,同学们感触很深:在精准扶贫路上,多一份乡土文化的自信,便多一份脱贫致富的力量和信念。他们在做的,便是以文化支农,用可视化的文化名片突出雅堂村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水乡文化的底蕴特色,设计雅堂文化特色路标,建设美丽庭院,留住雅堂最好的乡味乡愁。

图为实践队开展”雅堂魅影”摄影活动
乡约陪伴,阳光童行
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打赢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先扶智,实践队结对雅堂青少年,“阳光童行”义教在路上。
美术课也许是孩子们平常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没有所谓分数和排名的压力,只有自由和想象。实践队鼓励孩子们用画为自己的梦想发声,跟孩子们一起走进奇妙的手绘世界。一个上午悄悄过去,手绘完成,孩子们都被叫回家吃午饭。可当实践队收拾画材准备结束活动时,小朋友们又回来了——有的围着老师问问题,有的并不言语,却一路跟着小老师,用眼神告诉他们“陪伴就好”。
实践队发现,村里的中小学生,英语普遍比较薄弱,于是,他们利用国际教育学院的英语学习优势和国际文化优势,开设“听歌学英语”快乐英语课堂,引导孩子们用语言看世界,激起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小老师发现留守儿童自信不足、焦虑感重。为让孩子们有一份阳光的心情,实践队运用大学里心理团体辅导的做法,用心灵小游戏,帮助孩子们找回快乐与自信。义教结束后,小朋友们还跟随老师回到住处,希望能跟他们多待一会,看着纯真的小眼神,好像寻回了遗失已久的纯真与自在……

图为小朋友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周二和周四晚,雅堂夜校开讲特别的一课:动画视频义教——禁毒和环保宣传。“村民赖展翅说:“听说村开夜校,我们就是想过来凑热闹,没想到讲得这么有意思。”动画视频让前来听课的村民都觉得“很新鲜”,禁毒和环保不再是“硬帮帮”的说教,而是入脑入心的生动渲染;扶贫先扶志,响应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和环保攻坚战,始于意识的蜕变。

图为实践队在夜校开展禁毒宣传
乡约红色,重走旧址
7月12日,实践队来到位于雅堂村雅堂小学内的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旧址,开展爱国主义体验式教育活动。同学们聆听了东江纵队北江支队英勇抗日的故事,瞻仰抗战圣地,深切地感受到烈士赤诚的爱国之心。岁月沧桑,遗址破旧,历史的痕迹虽然逐渐退去,但遗留下来的文化却孕育着一代一代的雅堂人。

图为实践队走访东江纵队旧址
在学校驻雅堂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杨小帆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英德县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初心使命牢记心中。在鱼湾暴动纪念雕塑前,杨小帆书记讲述了鱼湾暴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争年代,深刻感受到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人民英雄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今天的我们,正沐浴着时代的春风,向着新时代的目标昂首迈进。但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饮水思源不忘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历史的传承需要我们,祖国的建设需要我们。”实践队队员袁睿感慨道。

图为实践队在重温入党誓词
乡约梦想,对话青春
脱贫致富的梦想,承载着多少期待、使命和担当。深入农村基层的几场对话和调研,让实践队真切感受到扶贫的艰辛和苦尽甘来。
雅堂优秀青年党员赖优中留在村中,打算响应“美丽乡村”的号召,将自己的老房子进行修缮,发展“美丽乡村”旅游。同时,他在池塘养殖小龙虾,种植特色农产品。实践队以“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思路,创建了“雅堂帮优扶贫”公众号平台,移送赖优中运营,为雅堂特色农业做宣传推广,以期社会关注雅堂。赖优中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在未来,雅堂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开办更多的村内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7月10日晚,与学校扶贫工作队杨小帆、梁文锦、广州无线电集团扶贫队黄杨辛座谈,杨书记说:“高校与农村的工作方法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去努力适应基层工作,做到精准扶贫。”黄队长认为:“扶贫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7月11日,在江古山村,广东省卫计委扶贫队建冷库、修颐养居的做法,让实践队再次体会到精准扶贫的用情、用心和用脑。韩轲队长介绍:“江古山村的光伏发电项目,采用了光渔互补的模式,非常绿色环保,这个项目不仅使江古山村的贫困户收益,还覆盖到了横石水镇其他贫困村。”

图为对话扶贫干部黄杨辛
7月12日下午,实践队走访塘下村公共服务站,在英德市人大联络点与人大代表、村妇女主任黄梅花同志进行信仰对话。梅花姐告诉同学们:“当人大代表,就是要多了解村里的情况,将村民的意见反映上去。既然当上了人大代表,就要对选民负责,为人民代言。”

图为对话人大代表黄梅花同志
“感谢广东工业大学,感谢扶贫工作队,因为他们,给我原本困难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支持与便利。”五保户老爷爷赖帮育激动地说道。今天,行走于雅堂的村道“广工路”上,倾听雅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用镜头抒写雅堂的魅力和自信,用心感悟这座古村的灵动——虽有别于高楼林立的城市,但在绽放的荷边,村居里的人们能够壮有所为、幼有所学、老有所乐。脱贫致富不是梦,只因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