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广州纺织工贸集团:10大惠民工程竣工 130贫困户初步脱贫

                     
              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2015年投入近百万元实施溷坪村十大惠民工程。

              图为学生在改造更新的溷坪小学打篮球  黄世康 摄 

    南方日报讯 (连州视窗记者 黄世康 通讯员 学坤 贻法 汉彬)对于连州市星子镇溷坪村委管辖的四个自然村和一个村民小组近2000人来说,8月28日是个喜庆的日子。当天,该村举行十大惠民工程竣工暨村民文化体育活动节。广州纺织工贸集团总裁谭亚羡,广州市驻连州市扶贫工作队队长、连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陈鸿钦等出席。 

    广州纺织工贸集团自2013年7月结对帮扶溷坪村以来,驻村干部深入村庄勘查实情、了解贫困户的需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累计筹集资金近540万,帮扶130户贫困村民初步脱贫,实施各类扶贫工程与惠民项目40项,基本完成三年扶贫总任务目标。 

    十大惠民工程竣工 

    记者看到,敬联文化广场有乒乓球台、篮球场和健身体育设施,三五成群的小孩在球场上玩耍。溷坪村委会主任唐杰敬介绍,村庄的变化,是扶贫队帮扶的结果。 

    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总裁助理胡警政介绍,该集团在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累计筹集资金近540万,帮扶130户贫困村民初步脱贫,改建、扩建、新建各类扶贫工程与惠民项目40项,基本完成三年扶贫总任务目标。 

    特别是2015年,投入近百万元实施溷坪村十大惠民工程,包括新建村卫生室、改造更新村小学、敬联村文化广场和文化室、寺前坪文化室、上村文化广场和文化室、下村文化室、完成64户村民住房改造、签订纺织工贸集团10年帮扶溷坪村集体经济长效协议等。 

    受益的上村,之前进村只有一条简易的泥水路,驻村干部为了让村民出入方便,决定征收村前的数块田地,用以修建公路和建设文化广场。村民获悉后,大力支持建文化广场,让村民闲暇之余能有个好去处。唐俊大今年68岁,听闻要征收他家的7分田以及一块山地用以修建公路和建设文化广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村干部唐杰彻说:“村民筹资每人20元,约有1万多元,自愿捐款1万多元,而广州纺织工贸集团捐资6.5万元,使得我们文化广场的征地以及建设顺利进行。” 

    敬联村的何永忠则是64户村民住房改造中新建4户的受益者之一。何永忠原先住的是岌岌可危的泥砖房,遇上电闪雷鸣的雨天,一家人都害怕房屋会倒塌。帮扶队来后,给他进行了捐资,同时得益于危房改造政策,符合危房改造条件,便拨款1.5万元给予支持。 

    寺前坪村村民黄信喜介绍,2014年冬天开始,广州纺织工贸集团以及其集团下属广纺联集团捐款6.5万,群众集资7.5万,由上级政府通过“一事一议”惠民工程解决8万元,为村里建成了250平方米的文化室。 

    现场捐款9万元 

    在下村新建的文化室门前,村干部唐国标表示,尽管村集体收入不多,建设村文化室的资金缺口较大,但全村人会以众志成城之心建好它。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一行听闻后,谭亚羡总裁立即现场捐款2000元表示支持。广州第一棉纺织厂有限公司、广州市纺织工业供销有限公司、广州新联泰染织实业有限公司等亦在现场各捐款1万元给下村。 

    随后,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州合成纤维有限公司、广州保科力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上村捐款3万元,而广州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广州纺织服装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润政置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敬联村捐款3万。 

    “未来纺织工贸集团将用10年时间来帮扶溷坪村集体经济,期待让更多的溷坪村民,更早地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谭亚羡表示。 

    两年多来,纺织工贸集团领导以及驻村干部们用心、用情为溷坪带来了喜人变化。活动中,村民黄信喜用手写两幅书法作品“积善成德”、“厚德载物”来表达村民们的谢意。 

    记者手记 

    “扶人扶志”的村庄竞赛 
 
    从溷坪小学走出来,驻村干部李伟俊说:“在扶贫工作中,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影响和改变身边更多的人。”对此,笔者深以为然。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纺织工贸集团深深意识到脱贫之本在于自身。扶贫不仅是给钱给物,搞基础设施建设,最大意义在于人本身的转变。所以,两年多来,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通过各个项目的实施,努力实现人观念的转变与能力的提高,创建真正能够让村民独立、长期、持续发展的平台。 

    “钱不能改变人,只有人才能改变人”。寺前坪村获得了一份“大礼”——投资32万元的文化室率先建好,而敬联村和上村、下村的村民不甘落后,也争先恐后地建文化室、安装路灯、建文化广场等,“精神扶贫”引发的观念之变贯穿到扶贫全过程。 

    在上村,与村民交谈,问及如今村庄建设的资金缺口,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不会“等、靠、要”,而要穷则思变,想法再筹资,或一年年推进将村庄建设起来。下村村干部唐国际说,看到其他村庄在扶贫队的带领下风风火火干起来,村民都摩拳擦掌,从“要我做”变“我要做”,最终将文化室建了起来。 

    “保姆式帮扶肯定是不行的,那只会越扶越贫,扶贫要先把‘人’扶起来。”正如陈鸿钦在该村勉励村民说的那样,“抓扶贫工作,需要抓‘造血能力’建设、抓智慧扶贫,得让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自己才是脱贫致富的主力军,扶贫工作才能有成效,从而成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