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省公安厅:扶贫图的就是让老百姓获益

         省公安厅扶贫中兴村“帮”与“治”并重,不搞噱头花架子

          
                  中兴村的村民正在进行改造和扩建灌溉渠。 受访者提供 

    南方日报讯(记者 张学斌 刘进 )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发展中的农村也与以往大不一样——农民富裕了,对文娱设施、优美生活环境的渴求度越来越高,单纯“让腰包鼓起来”已不能满足需求;贫困户在帮扶下逐渐富裕,先富的非贫困户如不能从中获益,可能不利于村庄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公安厅对口扶贫的紫金县中兴村,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意识到要用发展的眼光予以解决,村庄治理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并重。种植短期内不能体现收益的黄竹,修建休闲广场,修缮学校,建休闲场所……不搞噱头、不搞花架子,目的是实实在在让村民们获益。
    对扶贫单位来说,这些不纳入扶贫考核的投入耗资数百万,但只要村民获益拥护,就是必须推进的民心工程。目前中兴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预计今年底突破万元,村容村貌变好了,村民更有精气神,自力更生走上致富路。 

    村民从“没想法”到“有盼头”

    罗百宁是中兴村的贫困户,贫困原因在村里很具代表性:家中劳动力少、孩子读书花费高、土地种植利润低。中兴村63户贫困户有类似情况,这占全村人口的近一半。

    工作组先摸清中兴村的家底,这里土地不算肥沃,但气候湿润,有大片空闲林地,适合大规模种植黄竹。中兴村早有种植黄竹传统,房前屋后三三两两地散落着,可惜价格不稳定,每斤价格在两三角钱上下浮动,村民种得不积极。

    种植一株竹苗的成本为12元,5年后开始产出,此时一株竹苗长成一簇竹子,至少能砍下100斤。最关键的是黄竹砍不绝、好伺候,“一次性投入,长久有效益”。工作组决定,大规模种植黄竹,地点就在村里丢荒几十年、近2000亩的山上的林场。

    20多个贫困户动起来。通往林场的路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山路塌方、杂草丛生,修了10几天;普通汽车走不了这段路,就用四轮驱动的拖拉机硬爬一个小时爬上去……扶贫干部组织村民干,以劳动换取报酬,费用由扶贫单位出,终于种了10000株黄竹。

    盘活了黄竹产业,通过“调动现有贫困户资源”的方式让贫困户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付出才有回报,坐等“被扶贫”是富不起来的,要想富,必须转观念。

    如今在中兴村,贫困户户均黄竹数超过50簇,“几年以后,每年凭这一项,每户有望平均增收1500元。”

    以前中兴村家家都养猪,只是一两头。“村民会养猪,那就鼓励他们多养猪”,工作组免费为每个贫困户提供4头猪苗,4个月出栏,除去所有成本花销,每头猪平均能赚400元左右。目前共投入92万元开展了4批生猪养殖共882头,如果算上补贴,累计为贫困户增收145万元。这些都是贫困户实实在在的好处。

    贫困户赖世舞家有4亩多地,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日渐窘迫。工作组给他出主意:每年10月份到12月份是农闲期,富裕户的土地闲置不用,把这些土地盘活起来,种植生长期只有2个月的梅菜。照这个思路,他去年种了20多亩梅菜,每亩增收2000元。

    发动和组织农户种植梅菜,是公安厅经过充分调研,根据当地的水文、气候、土地条件而提出的全新思路。中兴村此前从未有过种植梅菜的历史,扶贫以来,这项突破性的措施让农户实实在在获得了收益。

    2012年工作组进村前,中兴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通过一系列产业帮扶措施,2014年底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879元,预计2015年突破10000元。

    能人带农人 从“坐着等”到“想着干”

    在乡村,产业搭起来,还要有人干。工作组意识到,必须在贫困户中挖掘出几个有想法、能干事的“能人”。“以前贫困户总说不懂得怎么致富。这一两年下来,以前跟你一样穷的贫困户富得比你快,原因在哪?差别在于人家更有思路。”工作组希望用这种“激将”的方式,逼着贫困户适应这些新产业。

    村里村外兴修水利、修缮道路,有头脑活络的村民买了搅拌机、小铲车,接了不少活。受此启发,有贫困户买收割机、打田机,靠帮人耕作赚钱。

    真扶贫、扶真贫,让贫困户从“没想法”到“有盼头”,从“坐着等”到“想着干”,这是公安厅党委扶贫的总思路。

    为什么以前不敢大规模养猪、种竹、卖梅菜?那是怕最后没销路,村民的辛苦打了“水漂”。如今工作组和村里合作社出面找市场,依靠大批量寻找有实力、稳定的买家,村民就可大胆放手干。

    产业之所以谓之产业,在于有一条完善的上下游链条,最大程度地扩大利润空间。村里这三大产品能否带动产业链条,突破口在于深挖内部潜力。

    村民张景宁早年在深圳、惠州等地打工10余年,回乡创业成为小村里的明白人,他的养猪场母猪就有200头,贫困户的猪苗不少采购于此。但受市场波动影响太大,低的时候村民要反贴人工成本。如果能将生猪卖到惠州等地的出口猪场,销路稳定,收购价格也高。当然,这对生猪品质要求也更高,需要标准化养殖。

    理想化的蓝图是,通过合作社引进有销售渠道的养猪场,精细化、标准化养殖,以成本价提供猪苗给贫困户,猪场对养殖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最后以稳定价格回收生猪。这样一来,只要贫困户们能吃苦、肯付出,规模化养殖有望带来可观利润。

    “本地人最懂这里的乡土乡情,扎根也更深,鼓励当地先富的人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这种合作更持久、更稳固。”这种模式被工作组称为“能人带农人”。

    借扶贫转变贫困户的想法,这是远离贫困的长久之计。慢慢地,贫困户也开始思索求变。罗百宁家有个小型竹器加工厂,主要做棉签、烧烤签,看着村中黄竹越种越多,他打算扩大生产规模。越来越多村民开始懂得这个“靠竹吃竹”的道理,打算做初级竹制品的深加工,将更多利润留在自己腰包。

    扶贫先扶智 不属考核却是民心所向

    本轮扶贫之初,省公安厅提出将其按“政治任务”“最高标准”来完成,各项工作“最快、最早”来推进。1名副厅级干部、1名副处级干部和2名民警组成驻村工作组,厅长办公例会定期听取专门汇报。

    精准扶贫要落实到户、到人,每个被扶贫者都有不一样的扶贫措施。把这个“精准”倒推至扶贫人,梳理出重点推进工作10类31项,任务分解到全厅每个部门。除了扶贫专项资金,民警们捐款捐物、送书送教,新一轮扶贫以来累计捐款50多万元。

    贫困户郭均荣有了新房,却连门窗都没钱装。帮扶他家的民警量好尺寸,自掏腰包在佛山买到质量好、价格实惠的门窗,开车送到村里;有的局处负责人每星期进村看对口贫困户,有的帮扶责任人带着工程队进村指导施工,组织党员将活动开在中兴村,主题是帮农户找脱贫对策……

    中兴村小学建成多年,设施不全,没正规的室外活动场地,但小学翻修、扩建并不在扶贫工作考核办法里。“这是民心工程,老百姓都拥护,必须干。”修缮校舍、食堂、会议室、教工宿舍,扩建操场,修篮球场、羽毛球场,一出手便投入近170万,目前已投入使用。小学缺电脑,马上派车运去一批。

    扎扎实实让老百姓获益,而非为完成任务而完成,投资70万给村民修休闲广场,花30万改造水沟和村里搞绿化。种黄竹四五年后才能产出,到本轮扶贫结束,这笔收益也无法体现。有人笑称这是“傻子精神”,工作组负责同志牟维照这样看:“扶贫就得有点傻子精神,只要老百姓获益的事就得干。”

    一些扶贫干部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经过几年的精准帮扶,贫困户思想意识有了变化,腰包鼓了,新房盖起来了,可能让个别非贫困户眼红,甚至有非贫困户开玩笑抱怨“我怎么不是贫困户呢”。

    进村之初,工作组为避免这一问题,想出一系列办法。种黄竹、为村集体在企业购买股份……这让村集体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惠及全村人,如贫困户帮扶、重大疾病慰问、公共设施兴建维修;以贫困户每户3000元、非贫困户每户2500元的补助方式,给所有住在村里的农户装上太阳能热水器,这项工作已于4月初启动。这一切都为了和谐村民关系,利用旧房改造政策补贴、公安厅补助、社会性资助、实物补助,中兴村全村泥砖房户全部迁入新居;改建村卫生站,设立20万元重大医疗救助基金,为全村购买2015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建成小型水坝、蓄水池、灌溉渠和引水渠;村道全部实现硬底化;新增20多个垃圾池,100多个垃圾桶;修灌溉渠、更换自来水管,全部由村民自己施工……调动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积极性,既让他们自力更生赚到钱,又能节约成本,更多资金花在改善民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