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族宗教委帮扶香坪村连水村,多种杠杆撬动开发有限资源

香坪村的桑叶比其他地方长得要壮。

连水村墩龙瑶寨移民新村,村民告别老房子。

香坪村的麻鸭远近闻名。
南方日报 (记者 张学斌) 扶贫单位在驻村扶贫时干得热火朝天,扶贫结束后怎么办?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省民族宗教委,走出一条持续关注、主打特色的路子。连南瑶族自治县的连水村,是他们在广东省第一轮扶贫“双到”中的扶贫点,扶贫结束2年多,他们继续智力支持和资金支持近300万元,在特色村寨、特色旅游业打造上下功夫,去年,连水村被评为首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如今,他们正在连南香坪村扶贫,特色产业、民居改造、民族文化以及背后巨大的旅游产业潜力,有望成为这里长远致富的切入点。
钱没别人多,人没别人多,但最终效果不差。无论香坪村还是连水村,他们因势利导兴产业,瞄准特色村寨、旅游产业,用巧劲、善借力,盘活手头资源,走出了民族地区扶贫的新路子。
“跟我干”而非“要去干”
阳春三月,香坪镇香坪村村民邓鸭来二贵早早起床,跑到山坡上的桑田侍弄桑苗。这些桑苗是他的宝贝疙瘩,去年开始他种了十三四亩桑苗,八百多元的成本,精心耕种下来,竟取得了7800元的收益,这让他尝到了甜头,“起得再早、干得再辛苦,心里也愿意”。村里像他一样受惠的,还有近十户贫困户。种桑养蚕能脱贫致富的理念悄然在村民心中萌发。
连南的蚕桑养殖早有传统。扶贫工作组进村调研认定,这里的水土特别适合蚕桑养殖。但问题是,工作组有主意,贫困户有干劲,生产用的大片土地从何处来?
邓鸭来二贵家桑田所在的蚕桑基地,几个山头与山间洼地连成一片。这些土地原本分散归属于很多户村民,他们外出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回乡,土地早已丢荒。恰逢清远农村综合改革的当口,工作组将土地租了过来,取得10年使用权,每年给村民一定的租金,土地既不丢荒又有钱赚,村民很开心。这样一来,一块块土地连接成一大片,工作组组织贫困户清理土地,最终免费提供给贫困户,大规模种植桑叶有了场地。桑田旁边建起蚕房,种桑养蚕一条龙,一个占地约150亩的蚕桑基地就这样建成了。像村民邓泰红夫妇,外出打工多年后返回村寨干起了种桑养蚕。
从没人种到抢着种,从不会种到精耕细作,从分散养殖到大规模集约化利用,蚕桑基地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记者采访发现,同时栽下去的桑苗,香坪村的明显比其他地方的桑苗长得高、长得壮,这与蚕桑公司技术人员定期上门教技术、村民精心侍弄不无关系,也得利于香坪村肥沃的水土。
桑叶好,养出来的蚕茧质量自然好,收购价格也高。如市面上普通蚕茧每斤收购价格18元,香坪村质量好的蚕茧可卖到25元。眼下蚕桑基地正准备扩充规模,将更多旱耕地利用起来。
“借当地资源优势,种养什么、怎么干,都因地制宜听取村民意见”,在驻村干部看来,这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原则。如今种桑养蚕、养殖竹鼠、养猪、养麻鸭、养稻田鱼都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不只是劝导村民“要去干”,而且扶贫干部、村干部带着村民“跟我干”。
村支书邓九一,从2013年开始带头养竹鼠,75对竹鼠起家,回笼资金两万多元,全部投入扩大再生产。竹鼠好打理,生存要求低,非常适合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饲养。在他带动下,有4户贫困户养殖竹鼠,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负责竹鼠销售。
“双到”有期限 帮扶不停步
2014年香坪村贫困户214户,2013年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3619元,2014年达到6311元,涨幅超七成。村民逐渐富裕,第二轮扶贫日近尾声,接下来乃至扶贫结束后,香坪村致富之路该往何处走,一些村民心里没底,在不少人心中,他们不愿意工作组“这么快就走”。
省民族宗教委主任陈小山多次深入香坪村调研指导,与镇村干部群众共商扶贫发展大计,要求驻村干部和联络员对民族地区的帮扶发展,既要用项目责任带动脱贫致富,又要用事业真情关注基层并持续给力。
“在一个地方扶贫3年,跟乡亲们有了深厚感情,离开了也牵挂,一样关注村里的发展。”点撤但帮扶不撤,类似地方如省民族宗教委上一轮的扶贫点,连南三排镇连水村。
我省第一轮扶贫结束,连水村一举甩掉贫困帽子,40户贫困户整体搬迁入新居。2013年初,村是新村,民族风情商贸街建起来了,但立面装饰还比较简单,没修牌楼;路、水、电基础设施齐备了,但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诸多项目只是开了一个头,大堆事务亟待理顺完善。省民族宗教委决定,继续支持连水村发展特色产业。
他们看到了连水村的资源禀赋、开发潜力,这里距广州仅3小时车程,沿清连高速顺畅抵达,再加上这里绿色生态、民族文化积淀,都是发展旅游业的绝佳条件。第一轮扶贫结束以来,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累计在连水村注入资金近300万元,用来发展绿色旅游产业。
绿色生态旅游业包罗万象,并不是每一项都适合连水。这几年,省民族宗教委为连水找准的方向是错位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连水并没有特别出名的旅游景点,但胜在生态好、有文化、交通好,只要吸引过路游客在此歇脚,旅游发展就成功了一半。
除了民族特色商贸街外,当地还搞起“瑶家乐”,区别于传统的农家乐,这里吃的、玩的全部是瑶族特色,野香猪、土鸡蛋、腊牛肉、腊猪脚,游客来了吃完玩完还能带走。旅游业的发展注重“住下来”,只要游客留下过夜,能迅速带动住宿业、餐饮业等,连水村又鼓励村民兴办民俗旅馆,村民新居有了经济效益,双重受惠。
两年发展让连水村大变样,2014年,连水村被国家民委授予首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借力撬动有限资源
扶贫结束后2年的连水村新貌,让香坪村村民看到了未来与希望,也给了其他村庄以启迪。特色产业、民居改造、民族文化以及背后的旅游产业,有望成为一些民族村寨长远致富的切入点。
省民族宗教委在香坪村调研发现,村里有瑶族老寨,虽然门槛石等老物件缺失,但仍有几十栋保存完好的老房子空置,一些古树树龄上百年,一定程度上有条件效仿连水村特色村寨的做法。这背后蕴含巨大的旅游潜力,当地也具备发展生态休闲游的必要条件——距二广高速公路出口5分钟车程,到达广州约2个半小时。
村中有一条小河,蜿蜒从民居群中穿过,流水清清,树木青翠,碧波荡漾,很是幽静。河水也是篇文章,省民族宗教委借助高校专家资源,设想在小河上修建一座瑶族特色的“风雨廊桥”。廊桥集桥阁、桥亭、桥廊于一体,是中国古建筑中兼具功能、观感美、力学美的集大成者,是瑶族的文化符号,相关专家称“廊桥在广东罕见”。
利用自己的专业性和专家资源,是省民族宗教委扶贫的一大招数。“跟一些扶贫单位相比,我们资金不够人家雄厚,人不够人家多,要想达到一样甚至更好的扶贫效果,就要盘活手头资源,用巧劲、善借力。”连水村以及香坪村未来的整体规划,都有赖于相关专家的前期规划论证。
扶了重点户,带动全村户。瑶族村民居住零散,生活水平一度不高,当地医疗水平也一般,一些村民有病未必得到良好治疗。省民族宗教委每年至少请两批、每批40人的专家医生,为当地村民义诊看病,这些在广州等大城市都难轻易挂到号的专家,来到连水村、香坪村,辐射周边村,一次能给上千人坐诊看病。
宗教人士素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省民族宗教委发动宗教界、商会来到村中,为贫困家庭捐款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