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大埔高陂三岗村荒地变鱼塘,农户成股东

    在大埔县高陂镇三岗村万兴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刘进军穿着胶衣、拎着1米高大桶,慢慢步入水塘深处,桶口与水面相接时海南海鲫鱼苗“鱼跃”而出,不远处,加氧器正为数个鳝鱼塘水加氧。这座隐藏在大山里的水产基地从诞生至今已半年有余,在对口帮扶的广州市白云区同和街道的支持下,荒地变鱼塘,山泉育鱼苗,养殖户在山窝里有了一方创业天地,村集体和贫困户还成了股东。

    开发式帮扶

    致富有奔头

    万兴水产养殖基地地处海拔300米的三岗村塘腹自然村,占地30亩,其中26亩已开发为鱼塘,用于养殖黄骨鱼、中山脆肉鲩、土塘虱、海南海鲫鱼等各类高档鱼。“这些农田70%已经撂荒10余年了,直到扶贫工作组进驻、引进老板发展水产才盘活起来。”三岗村村支书廖永新说。

    白云区同和街道驻村干部熊炼刚介绍,三岗村帮扶工作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结合深化土地改革政策方向,集约农村闲置用地,发挥当地优质水资源优势,引进企业带动农民和贫困户加入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种养业,打破了该村传统产业。目前,有村集体和12户村民入股参与集约经营,28户贫困户在同和街道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入股到水产养殖基地,农户按原面积每年收取租金,贫困户按投入资金比例参与年终分红,村集体每年按股收益。

   “今天投放了2万尾海鲫鱼,自基地运营至今已投入9万尾高档鱼苗,我们计划投放30多万尾,水产将销往潮州、漳州一带。” 刘进军告诉记者,尽管先期投入已达35万元,后续仍需投入相应的资金,但收益相当可观。“在同等饲料及人工的前提下,黄骨鱼36元/斤,草鱼是9元/斤,收益相差4倍,预计今年纯利润有60万。”

   用好山泉水

   活了新产业

    三岗村兴于陶瓷也冷于陶瓷。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平原镇(现并入高陂镇)共有100多户制作传统陶瓷的家庭式作坊,而三岗村就占了1/3。“当时每个家庭作坊至少有10位工人,不仅本村的人手不够,外村的也过来谋生,十分红火。”因陶瓷技艺“断片”,三岗村陶瓷产量和质量日渐被市场冷落。这座热闹的村庄开始寂寥,昔日的人力输入变成人力输出。2000多人的村庄过半外出务工,老弱病残留守使空心村问题突出。

    缺劳力、缺资金、缺产业的三岗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不过,在养殖能手刘进军看来,三岗村“三缺”,但不缺优质山泉水。遗憾的是,好资源一直未能用到好地方。去年上半年,正四处寻找适合养殖高档鱼类基地的刘进军来到三岗村塘腹自然村,村里清澈冰凉的山泉水非常合他“心水”,临走前,特地借用一位农户的一小隅池塘投放数尾鱼苗。时隔半年,重返三岗,他惊喜地发现没有喂养的鱼苗不仅没死,反而长大了不少。刘进军随即找到村集体,提出发展水产养殖的想法。

    刚进驻三岗村仅月余的帮扶组得知此事,随即进行合作洽谈,双方一拍即合,成立水产养殖基地。刘进军以技术资金入股,帮扶组争取帮扶资金帮助村集体及贫困户入股,一举解决了刘进军创业的资金瓶颈和村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的问题。此等好事不仅得到了贫困户和村集体的拥护,刘进军也连连表示“真没有想到!”

    后来,刘进军又利用基地的塘基发展起蜜柚种植和金银花种植,今后还计划养殖麻鸭和开发草莓园等,发展立体式农业。利用毗邻县道、交通便利优势,开辟钓鱼休闲场所也出现在水产基地的未来发展计划中,其他村民纷纷找到刘进军表达“入股”的想法。

    据了解,同和街道帮扶组在三岗村扶贫工作中鼓励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并已发放鸡苗50多户,柚苗40户,猪苗15户。“今年我们将继续根据工作安排,免费向贫困户提供苗和饲料,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白云区驻大埔帮扶工作组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