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从对口帮扶迈向深度对接

             
                       珠海、阳江两座城市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钟盛 摄

             
                                        李坚在查房

             
                   珠海投资建设的五金刀剪生产研发基地即将正式启用。钟盛 摄

    由珠海市主导和投资的阳江五金刀剪生产研发基地,坐落在阳东的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内,目前研发基地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16座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主建筑的设计颇具匠心:深蓝色的玻璃幕墙镶嵌在奶白色的框架结构之上,框架外观似一把把张开的剪刀,又像是一排手拉手的人,象征着珠海、阳江两市人民的友谊与合作。

    阳江五金刀剪生产研发基地的即将启用,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两极共振在“珠中江+阳江”的一个具体体现。加入珠中江经济圈后,阳江主动对接珠三角的步伐也大大加快。珠海、阳江也不再只是简单的帮扶关系,而是携手共建的关系,双方在各个层面都在进行深度对接。

    ●南方日报记者 韩浩 毕式明  通讯员 陈瑞锋 

    速度

    共建产业园一年多引项目187个

    走进主建筑,一楼是五金刀剪文化馆,讲述阳江刀剪文化的历史,二楼将引进多家一流的五金刀剪设计企业,三楼是股权融资中心,为企业融资服务。而不远处就是即将入驻的德国莱茵检测服务站,该检测站采用德国标准,通过该站检测的产品可以直接出口欧洲,大大节省了园区企业出口检测的成本和时间。园区内还设有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中德合作的技工培训基地。

    从珠海调来阳江对口帮扶的贺军博士告诉笔者:“这里可以为进驻企业提供从生产、技术、人员培训到检测、设计、融资等的全方位服务,可以说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目前已有珠海香之君、科拓机械化设备公司等多家企业确定进驻。

    该基地投资8亿元,从立项到建筑工程基本完成即将启用,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从阳江本地调入珠海对口帮扶阳江指挥部、任办公室副主任的黄家新向笔者感叹:“这确实让阳江的干部感受到了什么是特区速度。”

    事实上,珠海的帮扶工作一开始就抢在前面。2013年底,省委、省政府刚刚确定对口帮扶的名单,珠海就马上组成200多人的精干力量进驻阳江,与阳江当地抽调的几十名干部共同组成珠海对口帮扶阳江指挥部,双方紧密合作,各负其责,用指挥部总指挥,目前身兼珠海、阳江两市市委常委的焦兰生的话来说:“帮扶要有成效,一开始就要有投入的状态,先把活儿干起来。”

    当然,讲效率并不等于蛮干,科学的规划是第一步。指挥部的干部白天调研,晚上开会,经常为一个项目的取舍争论到凌晨。经过反复论证,一份帮扶工作的3年计划摆在决策者的案头,这在全省的帮扶工作中也是第一份。此外,指挥部还请来了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际知名建筑规划公司为阳江滨海新区、海陵岛、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园等进行全面规划。

    蓝图绘就,接下来就是全力推进了。除了五金刀剪生产研发基地已基本竣工,在阳江合山机场,新的航站楼已破土动工;在江城区的环保产业园,珠海三威集团投资的汽车配件厂的钢架结构矗立起来了;在阳江港,疏港大道和集装箱码头已改建完成,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施工……

    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3年投入不少于35亿元的资金支持阳江各方面建设。而在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方面,对口帮扶一年多以来,珠海阳江合作共建产业园共引进项目187个,计划投资985亿元。

    规划

    “优才3000”提升阳江软实力

    除了产业共建,人文交流也成为对口帮扶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海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分批选派优秀的医生、老师来到阳江交流,进入阳江当地的医院、学校进行医疗和教学工作,每半年轮换一次,3年内总数将达到1200人。

    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不仅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学生的欢迎,也让阳江当地的医生和老师受益良多。珠海市帮扶干部、目前兼任阳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的张存强告诉笔者:“以医生为例,在珠海的医院里有博士学位的医生可以说不在少数,但在阳江的医院里他们就成了稀缺人才。”

    一些在珠海医院里比较成熟的先进治疗方式在阳江的医院还从来没尝试过,因此珠海医务人员带来的不少治疗方式填补了阳江医疗界的空白。比如阳东区人民医院在两年前还没有专门的ICU(重症监护)病房,在珠海医务人员及资金帮助下,目前该院的ICU已初具规模。

    随着阳江一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患者则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前在阳江,很多手术患者只能到广州去做,费时费力,还不好报销,现在在阳江的医院也能做了。医生们还经常下乡,珠海医疗专家义诊队走遍阳江39个乡镇送医送药,已免费诊疗近3万人次,曾有过20多个医生一天就接诊3000多人的例子。

    与此同时,他们还肩负着培养当地人才的重担,成为“老师的老师,医生的医生”。一些珠海的老师讲公开课,来观摩的当地老师比上课的学生还多。

    “优才3000”则是一项阳江本地人才的培养工程。阳江委托珠海在3年内每年为阳江本地培养3000名管理人才。珠海为此从珠海乃至全国各地聘请了大量名师赴阳江授课。阳江市委政研室的高科长告诉笔者:“以阳江本身的影响力,很难请到这么多的专家来授课。因此,阳江的干部和企业家们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讲课时座位总是不够,很多人就自己拎着凳子去旁听。”有的专家一讲完课就被直接请到企业里,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珠海还从本市的人才培养、出国深造等项目中专门留出部分名额给阳江。张存强认为,珠海这一年多来为阳江培养人才的力度不逊于为珠海本市培养人才的力度,软实力的提升将对阳江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深入

    携手共建,在各个层面深度合作

    焦兰生认为,目前珠海、阳江两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帮扶关系,而是携手共建的关系,双方在各个层面都在进行深度对接。

    结成对子以来,两市党政主要领导先后10次召开联席会议,珠海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对口帮扶工作,阳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书记、市长参加的指挥部工作会议,做到及时谋篇布局,及时解决问题。两市的县级行政区也都结成对子,珠海3个行政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对接阳江六个县(市、区)。

    在产业对接方面,两地同处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带,在珠海探索装备制造业创新升级的过程中,阳江可以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以及资源的支撑,比如阳江优质的水资源就是珠海以及珠三角所需要的。

    珠海正着力打造现代航空业,而阳江的合山机场虽然规模较小,却很适合发展通用航空、商务航空,可以与珠三角的大机场错位发展。目前珠海航空城集团已与阳江交通集团签约,准备将合山机场改造成国内通用航空基地,包括相关培训和维修。

    阳江拥有天然的深水良港,但以前一直没有固定的集装箱航线,近期阳江港与珠海港合作,开通了阳江港—珠海高栏港集装箱班轮定期航线,同时加快疏港铁路建设,将两市的海上运输和临港工业联系起来。

    又比如旅游,两地都有丰富的海洋休闲旅游资源,珠海长隆海洋王国2014年接待游客达到800万,阳江有碧海蓝天银沙的海陵岛。目前,一条串起珠海横琴岛,上、下川岛,阳江海陵岛的“海岛游”线路正在筹划之中,两市旅游资源将实现功能互补。

    随着去年底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阳江加入珠中江经济圈,阳江市主动对接珠三角的步伐也大大加快。目前,阳江正在抓紧“一港二桥三路”(阳江港、海陵岛大桥、阳江港大桥、深茂铁路阳江段、云阳高速公路阳春段、汕湛高速公路阳春段)建设,实现与珠三角和粤西的互联互通,逐步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服务基地、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港口物流配送基地。

    人物故事

    珠海医学博士李坚挂职阳东: 填补当地医疗空白

    医学博士李坚是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普通外科的医生,去年前往美国深造一年,回来不久就来到阳东区人民医院执行帮扶任务,挂职副院长。从留洋到“下乡”,这样的跨度并没有让李坚有任何不适,相反,他觉得这样的体验延展了自己生命的宽度,谈起帮扶4个多月来的体会,他说:“这是一段愉快的经历。”

    这种愉快首先体现在医术得到了患者的信任。李坚至今在阳东区人民医院开展了43台手术,大部分为该院首例,有力地填补了阳江地区的空白。李坚清楚地记得来这里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18岁的女孩,看上去却只有七八岁,因为她患有先天性巨结肠,严重阻碍了发育。以前在阳东,这样的病例一般都是做腹部开刀,切除病变的肠管后再缝合,但是术后疼痛异常,将近一周不能进食,甚至有切口裂开的风险。主攻腹部消化道肿瘤微创手术的李坚决定采取微创手术的方式治疗,只需在腹部打4个小孔。元宵节这一天,手术顺利完成。女孩康复后食量大增,身体也开始加速发育。而阳东人民医院的普外科也从这一例手术开始正式迈入了微创时代。

    这种愉快也体现在得到当地同事的认可。珠海的医生们认识到,帮扶的时间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必须着力培养当地自己的医生。李坚每月都有讲课的任务,让他开心的是,当地医生对他这个“外来和尚”没有丝毫的排斥,而且非常好学,院方也给他安排了副院长的职务,有利于他运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李坚告诉笔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医院和医生们变化最大的是医疗理念,以前一个病人送来,当地医生都习惯性地准备开刀手术,现在很多医生会主动找他咨询:“李院长,你看这个病人能不能做微创?”

    阳东当地医院原来很少进行教学查房,李坚组织医院各科室医生进行教学查房示范,明确了教学查房的流程、内容、组织形式等,使教学查房成为医生们互相交流、提高医术的重要手段。

    李坚还几次随珠海的医生团队到乡镇义诊、培训。“我们都是三甲医院的医生,来到乡镇才发现基层的医疗保障的确很薄弱,也更体会到我们帮扶工作的意义。”

    现在他们与当地医生已经打成一片,还建起了微信群,一位参加帮扶的心血管外科的女医生告诉笔者,有时她周末回到珠海,当地医生会把心电图传上微信群,他们就在微信群里讨论病情。

    李坚表示,他对当地医生很有信心,“他们都很好学,又很年轻”。他相信,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撒下的种子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样本

    阳江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引入德国培训体系

    “双元制”培养   “国际范”技工

    在粤德合作阳江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一台台刚购入的数控机床整齐地摆放在室内,基地的高级培训师余英良正在监督建筑工人做好室内的粉刷清扫工作。秋季一开学,这里就将迎来280名技工学员。

    该基地引入德国先进的“双元制”技工培训体系,请德国专家设计内部流程,按照德国职业技术培训理念、课程规划教学,聘请德国工商总会AHK培训委员会专家担任指导顾问。

    所谓“双元制”,是指职业培训中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积累实际操作的经验。阳江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就坐落在阳江五金刀剪生产研发基地内,从窗户望出去就是一排排企业的厂房,而基地本身的建筑也基本是按厂房设计的,采购的机器也都是工厂里正在使用的,实际上很多企业需要的零部件在基地内就可以直接生产,学校与工厂可以说在此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参与设计的德国专家认为,这是“中国目前最接近德国技工培养体系的基地”,“是职业教育最好的示范”。

    一提到阳江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62岁的余英良就感慨颇深。余英良在企业和学校工作多年,他对笔者感叹:“我曾经在德国看到先进的技工培养体系,就想什么时候咱们国家也能有这么一个基地,现在就要变成现实了。”余英良前年退休后被聘请至珠海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授,去年又被派到阳江参与阳江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的创建,半年到期后他又主动申请延期,“没想到我一辈子学的本事在这儿都用上了!”

    据介绍,该基地毕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拿到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专文凭,还可以拿到德国认可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成为“国际范”的技术人才。此外,基地也可以为园区内的企业和职工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