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南方问政•把脉最穷县(11):靠绿色发展突围 教育脱贫方长久

   

    “希望早日摘除这个(穷)帽子,把阳山的人文和经济发展上去,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悠闲舒适点!永远支持我们阳山,一起加油!”连日来,《南方日报》“南方问政·把脉最穷县”持续关注阳山,记者实地走访探寻阳山脱贫新困,网友、专家和阳山县委书记“碰撞”寻策。

    报道引起不少网友共鸣,网友对“穷阳山”寻根究源,积极建言献策。知名南方民间智库成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实地了解,对症下药,为阳山发展建言献策。

    定位▶▷融入珠三角循环圈

    在不少网友看来,阳山的穷与地理、人文有着极大的关联。“阳山就没富有过,一千多年前古人韩愈被贬阳山,就说过阳山‘最穷处也’。”网友@Alone的小窝世界认为。另一名网友@沉默的伤感则感慨:“大山给了阳山人丰富的资源,同时却堵住了这里的致富之路。”

    “阳山要发展,要富裕,最根本的是把天然绿色资源禀赋的能量释放出来。”网友@蓝海微力认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世界性课题,作为生态功能区的粤北阳山,在生态补偿机制和调整农产品价格的政策下,致富仍然是难题。他建议阳山走有别于珠三角发展模式的差异化之路。

    胡刚也指出,阳山的穷与地理位置有关。“阳山地形复杂,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造成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使得山区的经济发展相较于平原地区更缓慢。”

    如何才能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仅从阳山范围来考虑,脱贫很难,输血非长久之计。”胡刚认为阳山应跳出当地,将目光投向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有大面积的山地,以农业为主,经济不发达,而珠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一旦两地形成互动循环,整体经济就能发展起来。”

    珠三角地区需要无污染的有机食品,关注休闲、旅游、健康,需要清洁的能源,而阳山恰恰十分适宜种植各种不同气候带的作物及反季节蔬菜。阳山有省内最高峰、原始生态保存良好的“广东第一峰”等旅游资源,还有水、风、光、生物等绿色能源。从资源优势互补的角度来看,胡刚很认同阳山县发展“三基地一名城”的战略规划。

    胡刚认为,有机食品供应基地的定位,可以打破阳山地区农民“自己种菜自己吃”的经济模式。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基地的定位,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而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可以带动就业。逐步提升“三基地一名城”相关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使阳山真正融入珠三角发展的大循环圈中,是脱贫的“良方”,引领经济突围。

    环保▶▷错位发展,建低碳城市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是当地百姓的呼吁,也是广大网友和专家积极思考的问题。

    网友@Alone的小窝世界说,阳山县建城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比南方的很多大城市都早。阳山地方比较偏僻,海拔相对较高,但是阳光雨水十分充足,绿化面积大。“望发展的同时不要改变原有的古老自然的气息。”

    网友@谈锦钊的谈话认为,“立足本身资源,错位发展,是根本出路”。他提出,天下之穷处,其实是自然资源的富矿。他建议阳山要从山里走出来,吸引生产资源进入,这才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点。

    在胡刚看来,对阳山县而言,发展虽然很重要,但不能过分把GDP看得那么重,环境得到保护、农民收入增加、幸福指数提升才是关键。“广东各地区应该有一个分工,山区自然生态好,应该加以保护,不能过度开发。”

    阳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大面积的森林覆盖,林业种类多,也形成了中国南方珍稀动植物的物种基因库,这使阳山县城镇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这样一个南岭森林保护带,是天然氧气之源。

    胡刚认为,相比于矿产开发等发展方式,“三基地一名城”的发展战略尽管目前对财政收入贡献不大,然而对资源的破坏也相对要小很多,并且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他建议阳山要往低碳城市发展,他还为阳山开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药方。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阳山县建设低碳城市,意味着城市的方方面面将要更加追求与自然相和谐。

    “从住宅建设,到公共交通,再到城市用水处理系统,乃至产业发展,都应选择环保低碳的方式。”胡刚建议,阳山要将低碳、智慧化融入城市建设,由此吸引低碳产业进驻,才能彰显名城特色。

    ■教育

    移民实现教育脱贫是长远之计

    横亘在阳山发展道路上的是“教育”和“交通”两大难题。由于村庄分散,许多儿童只能在麻雀学校上学,一个学校只有几个学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实现教育脱贫,备受网友关注。

    “去年,我当扶贫‘双到’驻村干部的村小学就只有一年级,而且只有两名学生一名老师!”网友@輝仔RonaldR的讲述引起网友@淼语连珠的关注:“你好,有具体地址吗?想带孩子去看看。”

    网友@邹恩栋认为,我们历来关心阳山的改革发展,但教育才是根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啊!其实一些偏远山区的硬件设施通过善心人士帮助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教育水平方面确实落后了一大截,其实山里的孩子也很聪明。”网友@嗣錦_成成成成慨叹说。

    “个人穷穷思想,一个地区穷教育。”网友@丘振兴建议,贫困地区的老师更需要责任感与使命感。

    实际上,曾有许多公益人士组织支教、捐助活动,试图改善当地的教育状况。不过,胡刚认为,这些慈善活动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是临时性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

    “最好的方式是移民。”胡刚支招道,麻雀学校即使加大教育投入,也只能服务几个人,公路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两三户人家来修专门的公路,成本很高,效果未必佳;而且,接下来的师资培养和公共设施建设仍然是难题,与其想办法“通上去”,不如“请下来”。

    如何实现移民?胡刚认为,习惯山区生活的父辈们很难走出来,政府强制推动绝不可取,因为移民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如果“三基地一名城”的战略得到真正落实,城镇的工作岗位增多,收入提高,自然可以吸引年轻劳动力下山,而政府则可以制定相应的住房政策、就业政策、土地置换政策、人口政策,使农民在自愿的情况下,到较为集中的地区安居乐业。

    “阳山县约有54万人口,在发展蓝图中,将有20万人走向珠三角地区,20万人走向城镇,剩下的人口留在当地或组合成为更大的村庄。当人口从分散走向集中,教育以及配套的公共设施也会相应得到改善。”胡刚谈道,教育是脱贫致富工程,才是长远之计,且有机农业、旅游业、能源产业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移民是解决教育脱贫问题的一条捷径。

    更多内容,详见南网

    www.nfdaily.cn

    南方问政记者 汤凯锋

    实习生 梁坤

    南方农村报记者 刘龙飞

    南网编辑 彭晓枫 王宁

    奥一网 袁雪燕

    总策划:张东明

    总指挥:胡键

    统 筹:梅志清 柳剑能 刘小骅

    执 行:胡念飞 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