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十八大特别报道:3年大扶贫实现粤东西北大发展 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

山里的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来扶贫的叔叔阿姨们道别。 王伯乐摄
山里的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来扶贫的叔叔阿姨们道别。 王伯乐摄

  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古坳村:

  省委书记始终惦记的瑶胞村

  样本

  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古坳村,一个始终让省委书记汪洋惦记着的地方。

  2007年12月12日,汪洋到清远调研时,就曾来到过大古坳瑶族村寨,这里的贫困,给省委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的大古坳村,建在海拔800多米的一座大山上,山坡与梯田之间,是一片低矮的泥坯房,屋顶是木条与泥瓦搭建的,显得破烂陈旧,有的房子已经裂开倾斜。

  村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山区贫困落后的根源和出路在哪里?在大古坳村,汪洋先后走进8户贫困农户家中。在低矮阴暗的泥坯房里,汪洋问得十分仔细。

  在扶贫开发“双到”后的5年时间里,汪洋始终惦记着大古坳村。他们的命运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扶贫大会战中会得到改变吗?

  2009年1月21日,大古坳村家家户户杀猪过年,呈现出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汪洋第二次来到古寨。

  坑坑洼洼的沙石路变成平整干净的水泥路,路上穿行着崭新的摩托车。许多破旧的土坯房变身成漂亮的砖瓦房,家家户户看上了有线电视。

  短短一年时间里,大古坳村的硬件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应该是鼓励村民移民下山,发展产业,彻底脱贫致富。

  在大古坳小学教学楼的墙上,还写着一条巨幅标语“学好普通话是孩子走出大山的第一步”。这是汪洋第一次来大古坳村时,勉励孩子们的话语。

  2010年2月9日,汪洋第三次来到大古坳村。

  佛山顺德区的扶贫工作人员,已在这里工作3个多月了,正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扶贫工作组先到每家每户进行摸底,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想帮扶办法。有的是动员他们搬出大山到城镇生活、就业,有的是鼓励他们发展高山特色农业。

  经驻村干部的工作,大古坳村已有103人外出打工,58户村民申请搬迁到县城。

  2011年1月27日,汪洋第四次来到大古坳村。

  这一次,他先到了5个月前落成的移民新村,首期4栋新楼已有110户移民搬迁入住。新村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村民正欢天喜地准备过个“城里新年”。

  汪洋走进大古坳村搬迁出来的瑶族村民邓五介晚家,老邓一家人住上了南北对流、宽敞明亮的三房两厅新居,坐上全新的沙发,用上了煤气炉,看上液晶电视。

  全家搬迁到位于G323国道旁的移民新村后,老邓当起了高山有机茶的种植大户。为提高经济收益,他还开办了茶叶加工厂,年收入达到七八万元。

  大古坳村民唐马七四尔夫妇搬迁到移民新村后,受聘到民族医药种植基地,当起了产业工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每天既可以按时上下班,又可以准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夫妇俩从地道的农民,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城镇居民,彻底告别了高寒山区的艰苦日子,生活越过越美满。

  正念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唐家辉写了一篇作文《冬天的故事》。他这样写道:“2007年,那是一个温暖的冬天,汪洋伯伯告诉我们,学好普通话,是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2011年6月下旬,大古坳移民新村首期15栋30套移民安居房工程已建成完工,30户移民群众已搬迁入住。2012年6月,第二期规划建设的7栋14套移民安居房也全面竣工。

  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大古坳村的瑶胞们实现了“走出大山,创业致富”的梦想!

  全省3409个贫困村

  100%实现“定点对接”

  盘点

  从深入一线调研,到部分市县先行先试,再到全省一盘棋全面展开。广东省用5年时间,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决策

  开发式扶贫,消灭绝对贫困

  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到广东上任伊始,首站调研便来到粤北清远市,在深入贫困村走访后,提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概念。此后5年时间里,扶贫“双到”始终成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汪洋说,如果把广东全省比作一支舰队,战斗力取决于主力舰,但舰队的航行速度则取决于最慢的那艘舰艇。如果广大山区和贫困地区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广东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也就无法如期实现。

  当时,粤东西北山区的扶贫任务非常重,有3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广东虽然经过多年的扶贫,但返贫现象严重,原因多样化。传统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做法不再普遍适用。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扶贫的最佳效果呢?答案是,将扶贫任务化整为零,实行“靶向疗法”。给每个贫困村,更直接地、更精确地配置机关、企事业单位扶贫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定点清除贫困。

  从2007年底到2009年6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广东省经过大量的调研和个别县市的先行先试之后,决定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省委、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扶贫“双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双到”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力争用3年时间,帮扶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3409个贫困村,实现稳定脱贫。让80%以上的贫困人口达到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让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响亮的目标,拉开了广东决战贫困的序幕!

  行动

  万名干部驻村扶贫

  “靶向疗法”成为扶贫“双到”的核心要素,直击问题要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扶贫“双到”工作,按照全省一盘棋思路进行统一部署。珠三角7个市与11个经济欠发达市进行“对口帮扶”;省直单位、中直驻粤单位、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村进行“挂点帮扶”;粤东西北14个市及下属单位与本地贫困户“直接帮扶”。全省3409个贫困村100%实现“定点对接”。

  摸清底数是帮扶的第一步。驻村干部通过进村入户,按照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500元的标准,进行地毯式排查,将确定的贫困户在村内公示,实行电脑动态化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表、镇有簿、县有网。

  在短短3年时间里,5000多个帮扶单位,3541个扶贫工作组,11524名干部,带着“上山下乡”的使命,担当起扶贫开发的重任。

  驻村干部与村干部一起,同甘共苦,真扶贫,扶真贫,深深感动了当地群众,贫困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在帮扶过程中,许多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了“对口支援”、“产业扶贫”、“金融服务”、“整村搬迁”、“培训转移”等多种帮扶模式。

  如今,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户的新房盖起来了,贫困村的集体收入增加了,一个个美丽村庄建起来了,一个个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成效

  32万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3年的大扶贫,大战役,实现了粤东西北农村的大开发,大发展,大变化。

  截至2012年6月,全省各地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0.5亿元,平均每村投入资金471万元。贫困户的收入大幅增加,有劳动能力的32万多户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2011年,被帮扶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111元,比上年增加3701元,增长1.5倍,达到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65%。

  目前,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缩小的好势头。城乡收入差距,从2007年的3.15:1回落到2011年的2.87:1,缩小了8.9个百分点。

  贫困村集体经济显著增强,340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平均每村超过8.6万元。

  贫困村落后面貌明显改变:贫困村内通300人以上的自然村道路基本实现硬底化,里程为1.82万公里;104.5万农户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新建村办公楼、学校等公共文化卫生设施2.5万个……

  2011年,我省完成了14万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搬迁“两不具备”村庄移民户7751户。完成了300个“整村推进幸福安居示范村”建设任务。

  基层组织建设在贫困村中得到加强,村组织和活动阵地实现了有牌子、有活动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的“五有”目标。

  经验

  开发式扶贫,实现稳定脱贫

  实施开发式扶贫,是全面实施扶贫开发“双到”3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解决了贫困地区长期稳定脱贫问题。

  通过产业扶贫,许多帮扶单位将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到贫困地区,在当地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实施“一村一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

  通过金融扶贫,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发展小额贴息贷款,探索设立扶贫互助基金,帮助贫困群众提高生产创业能力。

  实施工农相辅扶贫。借助广东作为工业强省的优势,把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到贫困地区,增加贫困户的非农收入。

  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直接从夯实贫困村脱贫致富基础入手,帮助建设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创造发展条件。

  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的住房问题,扶贫开发中的“盖房子”工程成绩斐然。通过实施易地搬迁,许多贫困户实现了“走出大山、走向幸福”的愿望。

  在连南大谷坳移民新村、瑶族移民新村、连水墩村;英德市树山村、锦田村;乳源县八一新村、政研新村、东莞瑶胞新村、板长村;海丰县的合门村、坑联村;丰顺县梅溪村、石桥村;阳西县儒洞村……一座座新村、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成为南粤大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目前,3407条贫困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增强,已建立起一支“永不走”的脱贫致富工作队。村干部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和参与热情有了很大提高,贫困村社会稳定,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

  在“双到”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应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全面发展问题,让他们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

  自此,我省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逐步走上解决相对贫困的道路,开始了扶贫工作的新征程。

  专家点评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徐祥临

  一对一模式

  最大特点:

  “抓得实”

  广东通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像粤东西北这些地区的贫困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一般来讲,他们是一个比较难脱贫的群体。通过一般的市场机制,而不采取特殊的办法,是很难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脱贫的。

  广东进行的“双到”扶贫工作,是“一对一”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抓得实,能够取得很好效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的经验、资源、资助和智力进行帮扶,通过实地调研后制订脱贫规划,入户干部亲自带着村民脚踏实地走一条脱贫路子,这种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坚持了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做法,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之后,接下来是转入到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的帮扶问题。相对贫困的人群基本上还是生活在边远农村地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脱贫的原因,是当地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生产资料承包到户之后,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群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或者是进入不了市场,这就导致了相对贫困。

  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关键是靠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靠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市场环境中,相对贫困户缺少的不是土地资源、生产资源,而是能力比较弱等情况。一旦组织化程度提高之后,在组织中,周边已经进入市场的农户可以带着比较弱的农户一起干。比较弱的农户哪怕不能做得非常出色,但也能不断通过努力去致富。

  要想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关键还是靠乡镇、村委两级组织发挥作用。把贫困户加入到现代农业组织中去,比如,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公司+农户”这种形式,使贫困户进入到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之中,靠自身的土地资源等,就能够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组织带来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都能够让相对贫困农户享受到。

  十八大代表、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

  党委副书记、镇长赵丹丹:

  “双到”牛鼻子

  带来大变化

  代表心声

  昨日,十八大代表、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丹丹扳起手指头,给南方日报记者列举了几个数字:必背镇有6个村受惠于扶贫“双到”工作,村集体年收入现在超过6万元,100%的贫困户脱贫……

  成绩面前,她感慨地说,扶贫“双到”真正做到了从贫困户角度制定政策,采用的“靶向疗法”瞄住最难啃的硬骨头,集中发力。

  “一户一策”让必背镇的贫困户切身感受到了“双到”带来的变化。

  赵丹丹介绍,适合靠养殖致富的农户获得了鸡鸭猪苗和整套的养殖技术,有青壮年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在帮扶单位引导下,劳动力接受培训后转移到工厂就业;幸福安居工程,不少贫困户的危房得到了改造,住进了敞亮的二层水泥房。

  除贫困户脱贫,几年来,必背镇的贫困村也有了稳定的集体收入。

  赵丹丹一脸高兴地如数家珍:桂坑村建立芒鼠养殖基地,半坑村引进新西兰肉兔养殖,必背村将瑶山腊肉和米酒重新包装,投入市场大受欢迎,卖出让人惊喜的价钱……

  “产业进支部、党员带头富、品牌闯销路、群众增收入”,这一套乳源根据自身实际、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扶贫经,也是必背镇脱贫的“牛鼻子”。“干部们扶起来有劲头,贫困户干起来有盼头”,赵丹丹说。

  今天是广东推行扶贫“双到”政策的第三个年头,对于这项“头号工程”,赵丹丹有自己的理解。

  “以前贫困户不同程度上有等靠要的思想”,但实行“双到”以来,扶贫干部驻村,和村民同吃同住甚至同劳动,村民大受感染,改变了观念,感恩之余也懂得依靠自己努力来摆脱贫穷。

  “扶贫先扶志”,赵丹丹说,“双到”不仅仅改变了看得见的贫困,更改变了村民脑袋中长久以来看不见的“贫困”。“大家坚信有这样的好政策,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致富”。

  展望未来,赵丹丹满怀信心。

  她告诉记者,与其他镇相比,必背镇承担着更多挖掘传承瑶族文化的使命。“从我们镇的发展来讲,走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的路径是最好的出路”。自从第一家“瑶家乐”挂牌,她就考虑把散户整合起来,做大做强,瑶乡的发展就有希望了,“当了镇长之后,我动用各种资源,将四五户‘瑶家乐’捆绑在一起来接待旅行团,拉他们到旅游局上培训课、加强沟通”。

  如今,镇里的“瑶家乐”有10多家,做得比较好的有四五家。赵丹丹说,扶贫“双到”开发工作改变了山区群众的观念,大家致富的信心很强,“我们想趁热打铁,恢复我们传统的种茶业,先建一两个加工厂,发动农户一起来种茶”。

  南方日报记者 徐滔

  众人说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发达地区如此重视扶贫工作,非常难得!广东扶贫工作很有远见,为全国树立了榜样,对于丰富中国扶贫开发道路非常有意义。

  珠海市派驻揭西扶贫工作组组长魏县汉:富地发财,不算好汉;贫地掘金,才是英雄。能带动一户脱贫,就可能带动一方致富。

  新四村300多个村民写给省水利厅的感谢信:省水利厅对口帮扶新四村,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帮实扶。3年来,投入对口帮扶资金超过1200万元,帮扶140户家庭发展生产、转移劳动就业,资助82户村民修建安居房,还资助贫困家庭子女153人次完成高中以上学业……全体村民永远铭记在心!

  省物价局驻五华县水寨镇高车村干部李彤: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说白了,就是人到,眼到,力到,归根结底,还是心到。

  丰顺县仙龙村贫困户彭完生如是评价驻村干部万飞: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驻村干部,经常来我家喝茶,每次来都是嘘寒问暖,帮我家出主意,找路子。

  东莞市黄江镇驻乳源散坑村干部黄道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走访,我们终于完成了对二十多户贫困村民的详细信息登记。纯朴敦厚的户主非常热情,和我们聊起山中的艰苦生活,期待着“双到”扶贫真的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过上好生活。在回来的路上,我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尽快帮扶瑶山居民脱贫致富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南方日报记者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