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小学崭新的运动场。 全泽超 摄 | |||
|
|
■“广东共富行”系列报道③
近日,鹤山市桃源镇钱塘村党支部经过热烈讨论,计划将投资72万元的村文化楼建设项目上报2013年桃源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计划。根据《桃源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项目获批后最高可获得自筹资金40%的镇级财政专项补贴。钱塘村的个案,是近两年来桃源镇构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缩影。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直接服务农村的基层政府,桃源镇近年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支出平台,努力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发展成果共享方面取得实效。
民生账▶▷公共民生占财政支出2/3
桃源镇三富村文化楼项目是近期得到镇财政支持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之一,总投资110万元,镇财政补贴资金已到位58万元。
“过去都是村里筹资建设中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建设滞后,现在镇财政帮助村委会做公益,群众得实惠,我们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了。”三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礼明高兴地说。
桃源镇位于广佛肇经济圈与珠中江经济圈交汇处,是我省“双转移”重要载体、是中国制伞名镇。作为一个人口2.2万、方圆54平方公里的工业小镇,截至2012年11月,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76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财政基础。2012年前三季度,该镇投向公共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农林水等四大类最重要的民生公共需求支出达4171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6.8%。镇财政支出三分之二用于民生公需,不难理解陈礼明的喜悦何来。
据了解,在桃源镇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和比重不断增加的背后,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以公共教育投入为例,除了保障教职人员办公和工资性常规支出外,自2011年以来,该镇逐步增加教育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经费投入,桃源镇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桃源小学学生饭堂升级改造、桃源中学宿舍楼前期工程、中小学教研硬件建设等完成投资700多万元。
谋共富▶▷村集体与政府经济“捆绑”增长
要有投入,先有收入。作为基层乡镇一级政府,桃源镇财政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做大盘子、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无疑是新形势下基层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桃源镇意识到,经济实力决定财政实力,必须加大力度扶持工业发展、自主创新、转型升级,让财政成为活水之源。难得的是,该镇在经济建设性支出中坚持向民生倾斜,执行公共服务职能,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2012年,该镇从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推进社会公平角度出发,针对农村现有自留地无序、低效利用现状以及环保治理难、政府支出管理成本高等弊端,以高于村集体自主出租市场价的价格回租农村集体自留土地,既从源头防止违法用地,又在引进项目上把关;同时推进“三旧改造”,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引导村民将毗邻城区的300多亩集体用地统一开发,计划引入社会资本,以土地换物业、土地换股份等形式合作开发建设现代化专业市场,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搭建起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平等参与发展红利分配的利益新格局。此举将农村集体发展与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相“捆绑”,既为产业转型升级腾挪出了空间,又增强了公共财政收入能力。
建章法▶▷优良机制保障公共财政手段有效
据了解,桃源镇将“加快推进市区·桃源一体化,努力建设宜居宜商精致小城镇”作为本届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除了道路、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外在的对接,‘市区·桃源一体化’根本在于抓住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医疗、文化娱乐等最基本的公共需求,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和规模,而完善以民生为主的公共财政支出制度、机制保障,是重中之重。”桃源镇镇长冯栢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近年来,该镇积极构筑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机制平台,统筹财力,优化管理,增强财政调控力度,为乡镇民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据冯栢强介绍,5年前,桃源镇开始建立、细化覆盖乡镇各部门的收支预算系统,引导各部门向基本民生和“三农”聚力、预算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5年摸索下来,该镇基本实现了指标管理、部门预算数据、资金拨付系统、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等多项工作衔接。2011年以来,该镇还密集出台《桃源镇级财政和资产管理试行办法》、《村“两委”干部实绩考核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增强、改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规章制度,搭建起了富有成效的公共财政支出机制和体系,保障公共财政手段切实有效。
“考村官”▶▷倒逼镇政府职能转型
制度要有效,执行要到位。针对农村“两委”工作好坏没有科学评价标准,特别是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欠缺等弊端,2011年,桃源镇在鹤山市率先推行村“两委”实绩考核制度,将与村民联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必需的工作职能纳入考核范围,把村干部的工作细化为自身建设、社会管理、“三资”管理、计划生育四大类25个小项进行考核,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将“收入”与“服务”挂钩,调动了村干部发展村级公共事业的积极性。
“考村官”的做法,使得村“两委”向村民公开承诺办实事成为制度,2012年,全镇12个行政村、居委会公开承诺为村民办实事25项,为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重心下沉到农村提供了队伍保障,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局面大为改观。这就对镇政府转变公共服务职能形成倒逼,桃源镇为此建立了与之配套的镇政府工作督办制度,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执行有力。桃源镇的创新探索得到肯定,2012年7月,鹤山市委、市政府将该镇村干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扩大至全市范围推行。
公共财政型支出结构调整与机制创新双轨并行,桃源镇公共服务能力、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大为提高。该镇镇级财政已承担起更多公共支出职能。譬如农业、教育等领域,2011年,中央、省市级财政投入的数额为858.93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38.7%;而镇本级财政资金支出规模达3891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40.02%。“2013年,镇本级财政资金支出规模还要大、比例还要高。”冯栢强说。
南方日报记者 詹雨鑫
通讯员 何杏仪
统筹 肖凯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