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县农技人员为贫困户进行辣椒栽培技术现场指导。

幸福洋溢脸上,乳源瑶胞喜迁新居。
▼省军区筹集资金1680万元,对水源宫村进行拆旧建新村改造,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
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消除贫困的重大决定,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气壮山河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攻坚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让粤北山区群众无比欢欣鼓舞,也给韶关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三年多来,韶关市委、市政府围绕“抓票子”、“盖房子”、“强班子”的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引领贫困地区的广大群众踏上向幸福进发的新征程。据统计,到2012年12月底,韶关扶贫“双到”工作共投入资金18亿多元,平均每村518万元,建成扶贫开发产业项目3000多个,14654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搬进新房,86条“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出大山实现幸福安居,355个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8.5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546元,3.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13.9万人口全部走出贫困,奔向幸福。
第一章
扶贫“双到”唤起
山区幸福新期盼
韶关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山区市,特别是广大石灰岩地区,资源匮乏,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经核定,2009年,全市10个县(市、区)有贫困村355个,贫困户36755户,贫困人口144019人,分别占全省的10.42%、9.94%、9.17%。
这次扶贫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增加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确保扶贫的实际效果。扶贫“双到”创造性地解决了“谁去解决脱贫、解决谁的脱贫”的核心问题,明确责任,实现点对点帮扶,一户一户脱贫。
新的扶贫政策唤起了粤北山区群众对幸福新期盼。
韶关作为广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主战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排了部分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以及东莞、江门两市到该市挂钩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韶关“举全市之力”推进扶贫,实行“一把手挂帅”制度,党政一把手与最穷、最远的村庄结对子,省、市、县上千名优秀党员干部进驻355条贫困村,打响粤北规模最大的扶贫战役。
韶关贫困村分布广,生产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贫困户贫困原因多种多样,治穷致富必须摸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级各单位把建档立卡、电脑管理作为实施扶贫开发“双到”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领导干部带头,帮扶干部进村入户,通过逐村逐户核实情况,登记造册,上墙公示,确定帮扶对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有库”,为制定帮扶工作规划摸准了数据情况。帮扶单位将贫困户的帮扶任务分解到每一名干部,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包干扶持,建立“一户一法一干部”的帮扶责任制,切实把资源配置到户,把责任落实到人,真正形成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新格局。
在全新的思路指导下,韶关扶贫模式层出不穷,产业扶贫、医疗扶贫、智力扶贫、移民搬迁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新举措不断创造新变化。
2010年6月,扶贫“双到”攻坚之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深入乳源石灰岩地区中冲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看着贫困户生活和村容村貌新变化,汪洋高兴地说,脱贫是起步,致富是关键,要全面推进扶贫工作,让群众得到更多福祉。汪洋鼓励干部群众:在扶贫中要充分发挥群众自力更生精神和党支部引领作用,上下一心,争取尽快脱贫致富。
扶贫“双到”就像一曲集结号,唤起了广大党员和扶贫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广大扶贫干部用脚步丈量着贫困地区的山山水水,把他们的心血融进了万水千山,不仅自身得到了锻炼,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党和政府与贫困群众血脉相连的纽带和桥梁。
告别8个多月身孕的妻子,韶关市政府干部许雄彬来到边远的新丰县松山村扶贫。这里耕地少、劳动力少,脱贫谈何容易。在走家串户调查中,驻村工作队决定把养猪作为该村的特色产业。正当松山村养猪产业有起色之时,传来许雄彬妻子早产消息。陪伴妻子度过危险期,许雄彬毅然回到松山村。从妻子住院到孩子出生的一个多月里,他把照料事务全部托付给了家人。在村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许雄彬感慨地说:“每次在村里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就特别想自己的小孩,特别想妻子。”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松山村养猪产业发展了起来,每年出栏生猪近1000头。与比同时,种灵芝、养鸽子等项目齐头并进,70名贫困户家家有产业,户户脱贫。这名“80后”干部,用青春诠释了责任。
在扶贫开发“双到”这场战役中,韶关还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通过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全市三年共筹得扶贫善款1.3亿多元,为扶贫“双到”工作顺利推进注入了强大活力。
第二章
扶贫“双到”凝聚
共筑幸福大力量
幸福广东不是少数人的幸福,而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2011年,汪洋在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会议强调,扶贫重点要“抓票子”、“盖房子”、“强班子”,让困难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在新目标要求下,韶关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思路,提出以“加强党组织建设为基础、发展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新目标,加快扶贫步伐。
带着数万名群众提前一年脱贫的新课题,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多次走进乐昌、乳源石灰岩乡村。在田间地头,郑振涛细心地倾听群众说变化、谈办法,鼓励他们利用扶贫好政策,不但要稳定脱贫,还要大胆追求富裕。
在韶关边远的山村瑶寨,韶关市长艾学峰也带着对贫困群众的关切,深入调研,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
韶关各地在扶贫中不断创新模式,各显神通,大放异彩。
“抓票子”,切实加快脱贫步伐
建立贫困村生产发展长效机制是省对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客观要求。
产业扶贫彰显出旺盛生命力,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韶关通过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优质蔬菜、优质水稻、优质水果、油茶、药材、笋竹、生姜及养猪、养鸡等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协会)+基地+贫困户”等发展模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培训机构建设,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发展长效机制。目前,全市贫困村建起了一大批各种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了一批像乐昌、乳源、翁源等多条点线结合、特色鲜明的产业扶贫带,绝大多数贫困村已形成了各自的主导产业,355个贫困村均已建立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市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产业化经营中的参与率超过90%。
在京港澳高速公路沿线的乳源、乐昌石灰岩乡镇,韶关市建起了规模最大的扶贫产业——南岭蔬菜产业带,总面积达到2.8万亩,辐射60个贫困村,11069户农民受益,每户增收突破1万元。千家万户在产业推进中实现了脱贫梦想,成为粤北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产业扶贫的特色亮点。
追求幸福的信念也在贫困农民的内心越来越坚定。乐昌市祖岭村残疾人廖炎才就依靠坚定信念创造了奇迹。他没有双手,不但种了3亩蔬菜,摆脱了贫困,而且还带头建起了蔬菜专业合作社,从老贫困户变成了新致富领头人。廖炎才的故事感动了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800多名群众通过蔬菜专业合作社摘掉了“穷帽子”。
韶关还在全省率先举办扶贫开发“双到”技能培训班,采取“送教进厂、送技上门、送岗就业、服务到家”措施,乡镇和重点企业设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点,贫困户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三年来,全市共完成贫困户劳动力培训约30万人次,实现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近5万人,每人年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
2011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到乳源和乐昌调研,对韶关在扶贫中创新开展产业帮扶、劳动力培训转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表示肯定,并表示这些经验都值得全国借鉴。
“建房子”,让贫困农民住有所居
水源宫“八一”瑶族新村原是乳源县游溪镇大寮坑村委会下辖的一个瑶族自然村,大部分村民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偏僻边远的深山瑶寨中迁移而来,经济来源主要靠耕山种树,收入极少,房屋多为低矮、潮湿、阴暗、残旧的泥砖瓦房或树皮木棚,且人畜混居,生产生活十分落后。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省军区与乳源县扎实推进帮扶工作,在实施整村推进中,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1680万元,对水源宫村进行拆旧建新整村改造,按照瑶族特色民居标准建设新房88套,每套两层148平方米。2011年11月30日,新村建成了,村民全部入住新居,彻底改变了贫困村落后面貌。为表感恩之心,村民一致要求将村名更名为“八一瑶族新村”。60多岁的贫困户赵志财激动地说,不是扶贫“双到”,我这一辈子也住不上这样的“小洋楼”。
“八一”瑶族新村成为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一大亮点,是韶关市帮助扶持广大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一个缩影。
韶关市大部分农村地理环境、居住条件比较恶劣,至2009年底止,尚有25269户农村低收入困难家庭居住低矮、破旧、潮湿的泥砖房,分散边远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老区)村庄多达250个。
为让这些农村低收入困难家庭彻底改变居住环境,韶关市制定了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总体规划,出台了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和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县、镇层层签订责任书,细化分解年度目标,坚持“自愿、自建、自治”原则,积极开展贫困村农房改造。三年来,共完成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14654户。完成了86条村2072户“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在实施过程中,韶关市坚持把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与整村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幸福安居示范村”结合起来,实施整村推进农房改造项目39个,引导2328户农户参与建设,其中被列为省100条“幸福安居示范村”建设的有11条,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改善。
“强班子”,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韶关坚持扶贫与党建两手抓、两促进,以扶贫开发成果检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紧紧围绕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五好”目标要求,切实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翁源创新开展了“百千万”扶贫工程:百名党员创业带动等“三个一百”示范工程,劳力培训转移等“四个一千”扶持工程,糖蔗、花卉等五个万亩增收工程,解决了群众在脱贫中目标、途径、载体三个问题,一年时间就让全县六成贫困户脱贫。
江尾镇九仙村农民王文坚是翁源首批“百名党员创业示范户”。3000元创业扶持资金和2万元贴息贷款,帮助王文坚把九仙桃果园从几亩扩大到30多亩,年收入也增长8万多元,成了脱贫致富榜样。在310个像王文坚一样脱贫致富榜样带动下,翁源投入1200多万元贴息贷款,带动了1850户农民跨过贫困线。
强班子让基层组织在群众中威信增高。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坚持扶贫和党建两手抓,双促进。机关单位和村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造一支“永不走”的脱贫致富工作队。
扶贫“双到”让韶关贫困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看到家乡巨变,昔日外务打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有的成为村“两委”班子成员,有的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在韶关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结对挂扶后,外出务工的仁化县扶溪镇蛇离村贫困户王德祥抓住机遇回乡创业,积极发展黑山羊养殖、毛竹抚育和种植优质稻,摘掉了“穷帽子”,家庭收入由2009年的2300元增加到7万多元。新丰县回龙镇松山村青年陈红波回乡创业后,在村“两委”选举中被选为村委副主任。他除了办养猪场,还把全村养猪户组织起来,成立松山村养猪专业合作社,使养猪业成为松山村的特色产业。
扶贫机制的创新催生强大推动力。仅用两年时间,韶关355个贫困村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率分别达到86.9%和91.6%,基本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三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
第三章
扶贫“双到”照亮
山区发展幸福之路
扶贫幸福阳光照进了穷乡僻壤,改变了贫困群众的命运。
在韶关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扶贫被列为“百项工程兴韶关”活动十大重点工程加以推进,再次升级山区群众幸福。
在南雄坪田镇新墟村,千年的银杏树也成为脱贫致富新载体。在韶关学院帮扶下,银杏旅游越来越火。1100多年的古银杏景区进行旅游配套建设,新建成了银杏文化长廊,深挖银杏旅游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让农家乐和土特产生意火爆,农民收入实现倍增,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超过8万元。同时,银杏文化也引来了投资,集住宿、餐饮、土特产展销于一体的银杏文化广场正在建设。
三年扶贫,产业发展结硕果。中烟公司在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发展养猪产业、省交通厅在乐昌市梅花镇梅花村建设种菜基地、省旅游局在乳源县洛阳镇板长村开发旅游项目……3000多个帮扶项目在粤北开花结果。翁源是中国兰花之乡,可过去这里的许多农民对这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望而却步。在江门对口帮扶下,农民陈继群也种起了3亩兰花,每年收入达到15万,成了致富的榜样。如今,仙北村有107户农民有了自家的兰花园,兰花产业产值达到5000万。农民种植兰花面积超过龙头企业两倍,兰花成了农民脱贫致富主导产业。
三年扶贫,农民收入提高显著。韶关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特殊作用,打造扶贫新亮点,355个贫困村以合作社为载体,建立起覆盖每个乡村的产业网络,把90%的农民带进产业经营轨道,农民年均人收入突破7000元。在盛产水果的九峰山上,农民欧志良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再也不担心水果增产不增收。合作社统一给水果注册商标、进行有机认证、开拓销路,每年收购价比普通商贩要高出10%到20%,稳定了整个九峰镇的水果价格。去年,欧志良10万公斤水果就卖了8万多元。九峰镇70%农民参加合作社,每年水果销售收入加分红,人均增收1万多元。
三年扶贫,穷乡僻壤旧貌换颜。泥砖房变成了特色小楼;烂泥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荒芜的土地上盖起了高科技大棚;缺医少药的贫困村有了卫生站和诊所;孩子们有了漂亮的学校……
2012年10月19日,汪洋再次来韶关考察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这是他第19次来到粤北山区。汪洋走进了乳源政研新村瑶族群众家里,和群众亲切交谈,分享他们的幸福生活。瑶胞赵才良告诉汪书记:“搬下山来后,女儿去县里打工和回家更方便了。现在我家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高兴得我常常在家唱山歌!”赵才良说不完的生活变化,道不完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他用瑶族山歌唱道:“感谢共产党!让我们从山里面搬出来,住上了小洋楼。我们会努力生产,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专题撰文 李小清
图片由韶关市扶贫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