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扶贫“双到”AB面之产业扶贫篇:“输血”扶贫不根除 脱贫难保生命力

    翁源县仙北蔬菜专业合作社帮助种菜贫困户解决销路问题。       蒋哲 摄

    仙北村村民高的花通过在兰花种植场打工实现脱贫。蒋哲 摄

    龙东村村民程金就领到了扶贫鸭苗,但能否通过养鸭脱贫,他心里也没底。李秀婷 摄

    桃源居委贫困户帮扶记录卡上,内容都是“复制粘贴”上去的。              李秀婷 摄

     4月底,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扶贫纲要》)。会议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省的“双到”扶贫开发工作与中央即将颁布的新十年的扶贫纲要目标一致:让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但从长远来看,《扶贫纲要》又为眼下进行的“双到”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延长为期3年的“双到”扶贫的生命力,使贫困村和贫困户能够在3年乃至10年内持续受益?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省委省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目前来看,更重要的是扶贫的方法与手段要不断创新。“双到”扶贫中的产业扶贫,不但关系到3年时间里扶贫成效,而且决定着一个贫困村在3年之后,甚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方向。
     江门市委办帮扶的翁源县江尾镇仙北村,选择项目扶贫:坡地上遍布着九仙桃种植区、山脚下密布着兰花生产基地、水田里是蔬菜合作社的天下,化传统农业为产业,让贫困村和贫困户受益。
     “仙北模式”有很多启示:当前扶贫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建立长效机制,让困扰农村发展的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农业、农业企业参与其中,免除风险、培育并升级特色产业保持项目活力。
     记者看到,产业扶贫知易行难,要求谋划近期、中期、远期产业发展,做到长短结合,又要因地制宜与当地群众需求相结合,使得一些扶贫方法与思维保守和落后的帮扶单位难以为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是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帮扶单位,在“双到”扶贫中延续过去送钱送物的“老思维”的仍不在少数,美其名曰“提供生产物资”。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调研论证不足,推进不力;扶贫项目执行中受益面不大,贫困户难以参与其中,3年后项目的所有权难以得到保证;扶贫项目培育得不够成熟,产业可持续性不强、生命力脆弱、缺乏有效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也给扶贫留下“尾巴”。
     记者采访中同时发现,只是派发资金和生产资料,并且还是“复制粘贴”的“一户一策”显然难以真正帮扶到贫困户,甚至让人怀疑扶贫工作是否在做表面功夫。
     产业扶贫,要求各个帮扶单位改变过去单纯捐款捐物的套路,通过驻村细致地调研,着眼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使产业发展成为贫困地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重要源泉。3年后,给贫困村和贫困户留下的是智慧和发展之路。
 
    
     A     专业合作纾解风险产业扶贫不留尾巴
     翁源县江尾镇仙北村依靠专业合作社实现九成脱贫
     据南方日报报道,翁源县江尾镇仙北村是省级贫困村,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万元,有贫困户124户430人。2009年12月,江门市委办牵头派驻的扶贫工作队走进这个偏僻小山村。不到一年时间,村集体收入已超过3万元,88户摘掉“穷帽子”,脱贫率达到90.7%。
     40多岁的仙北村村民王天养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2006年从监狱出来,在村里处处受人白眼,讨了个老婆有精神疾病,只靠偶尔去城里做点零工讨生活,年收入不到2000元。
     去年春天,家徒四壁的他被鉴定为贫困户,由江门市委办驻江北村的扶贫干部赖惠镇进行点对点帮扶。
     一年后,王天养已经成为仙北村一处40亩九仙桃生产基地的承包人,“6月份就可以卖桃子啦!预计今年可以赚10万元!”王天养说。
     变化的秘诀就在产业扶贫。5月25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山村,放眼望去,坡地上遍布着九仙桃种植区,山脚下密布着兰花生产基地,水田里是蔬菜合作社的天下,化传统农业为产业,这里呈现出一片由产业扶贫打造的新农村气象。
 
     合作社带动贫困户
     仙北村的解决方式是通过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合作社,将农业产业化。
     驻村干部赖惠镇坦言,单纯的种菜农户手到擒来,但因为有风险、没有保障往往入不敷出,这是小农经济的弊端,只有把独立耕种的农户聚合起来,并搭建好运输和销售的平台,形成强有力的“一条龙”产业,才是产业扶贫的精髓。
     2009年,扶贫工作组将仙北村的450户农户组建仙北蔬菜专业合作社,与翁源县宝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和粤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构筑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由江门市驻村工作队免费提供种子、由宝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垫付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实施农业技术下乡、产品包销、价格保底,让农户可以在收货后付生产资料费用,大大减少农户种蔬菜的前期投入负担,实现了产业扶贫的目的。
     赖惠镇介绍,目前仙北村已通过专业合作社建立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850亩,年产蔬菜可达1150吨,带动农户502户、贫困户97户,增加农民经济收入410万元。
 
     企业承担种植风险
     5月25日上午,记者在仙北村蔬菜收购站看到,几十户村民用小推车陆续将新鲜蔬菜推到收购站的仓库,工作人员将这些蔬菜分类,过秤,记账,最后运上翁源县宝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派来的卡车,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站长吴有新向记者介绍,收购站帮助农户收购每天的新鲜蔬菜,再配送到镇上,农忙季节,每天涉及蔬菜收购的资金达几万元。
     村民苏桥保去年开始种植绿豆和辣椒,共有3亩地,农产品的价格随着市场波动情况变动很大,再加上成本因素,苏桥保连续几年种菜亏本,掉入了贫困户的行列,直到今年由驻村工作队免费提供种子,解决种植成本的问题,并通过企业保价收购,终于扭亏为盈,“今年的年收入可以达到4000元以上。”村民王慧新预测。
     今年4月底,绿豆的市场价格一度低至五分钱一斤,这对于主要种植绿豆的仙北村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幸好合作社与翁源县宝源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公司将农户的绿豆以最低价0.3元每斤的价格全数收购,这个价格已经可以让农户保本。
     吴有新站长介绍,“企业在那时还以3角钱收购的绿豆已经不可能再卖出去,完全是基于合同和诚信承担了农户的种菜风险。”自合作社开办至今,无论蔬菜价格怎样变动,农户的收益都保持在了保本线以上。
 
     引导农民创业致富
     仙北村民汤的花原来一直赋闲在家,偶尔帮忙种种蔬菜,一年下来收入不到2000元。去年开始,她被当地一家兰花种植场的老板雇佣,请她照顾四亩地的兰花,在包吃包住的同时,给她每月1200多元工资,让她一举脱贫。
     如今,有了本钱的汤的花自己也养起了兰花,“老板给了我两块种植台做场地,今年初我用攒下的工资买了一百多盆兰花幼苗”。
     村支书王境如向记者介绍,翁源素有“中国兰花之乡”的美誉,扶贫工作队入村以来,做大做强传统兰花产业就成为了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
     赖惠镇透露,经过一年的努力,仙北村的兰花种植面积已经由原来820亩发展到1000多亩,带动农民107户,年增加经济收入1800万元,成为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的特色品牌。
     “让没有资本和产业的贫困户拥有经营资本和产业的机会,给了他们致富的信心和以前没有的责任感。”赖惠镇坦言,在扶贫之初,王天养整天都缠着自己要现金帮助,可是当租到了桃园之后,整颗心都投到了养桃上。
     虽然是承包,但是贫困户并不用事先缴纳租金,而是约定好在丰收之后拿一部分收获和收入抵偿租金,目前这种承包模式在仙北村已有实例。只匆匆聊了几句,王天养就背起了农药喷洒机重新走向了桃林,“到6月桃子丰收了,请你再来尝尝!”
 
 
     B  送钱送物能送多久村民担心仍会返贫
     清新县龙颈镇龙东村村民对“输血”扶贫不满意
     据南方日报报道,2010年,“双到”扶贫工作刚展开不久,汪洋书记指出,“尤其要在培养造血功能上拿出主意和办法,使他们能够稳定脱贫”。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单位在扶贫工作中依然延续过去的老思维,直接给贫困户送钱送物,类似这样仍然处于“输血”状态的扶贫对贫困户的脱贫推动不大。
 
     生产资料输血
    “扶贫工作组走后,肯定有10户或8户会返贫。”
     清新县龙颈镇龙东村村民黄卓峰与女儿住在一间阴暗破烂的小屋中。他没有耕地,靠修单车为生,一个月只能收入200元。小女儿即将初中毕业,因为读不起高中,只能失学在家。
     黄卓峰是龙东村25户扶贫贫困户之一,对口帮扶龙东村的是佛山市禅城区委区政府办公室。
     去年,驻村扶贫干部给黄卓峰送了一台价值700元 的 打 气机。黄卓峰说,有了打气机后,自己修车能省点力气,但“收入并没有 什 么 变化”。
      龙 东村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 的 贫 困人口有91户。村里有5000多人,2000多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基本上都在外打工,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记者了解到,佛山市禅城区委、区政府办公室目前在龙东村扶贫投入七八万元,基本上是给贫困户送化肥、农药、饲料、鸭苗鱼苗等生产资料。
      龙东村的遭遇并非个案。在清新县浸潭镇桃源居委贫困户的帮扶记录卡上,“年度帮扶计划”一栏写明,2010-2012年帮扶这些贫困户的计划,每年均是投入700-900元数目不等的“生产资金”。
      对口扶贫的佛山禅城区祖庙街道办事处驻村干部刘正杰表示,他们采取的帮扶办法是每年春耕时派发春耕资金每户400元,另外每年分两次派发共计800元的化肥、农药、鸡鹅苗等生产资料。
     “如果以后没有送(饲料),他们还会不会再养很难说。”龙东村村支书戚焯炘很直接地说,扶贫工作组走后,“肯定有10户或8户会返贫”。
 
      脱贫计划雷同
     “对他们(扶贫组)不是很满意,比以前县里的人来扶贫时都不如。”
      根据扶贫“双到”工作“一户一策”的要求,扶贫工作组需要对每户贫困户量身打造脱贫计划,这也是“扶贫双到”的亮点之一。
      在清新县浸潭镇桃源居委,记者看到了51户列为扶贫对象的贫困户的帮扶记录卡。记者发现,在帮扶记录卡上,帮扶情况一栏填写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按照时间分为四步,分别是发放300元生活用品、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调查种养意愿、发放700元的生产资料。
      而在脱贫方案以及帮扶成效一栏,显然是同样的文字复印了几十份,裁下来直接贴在记录卡上,内容也都几乎一模一样。
      “老实说对他们(扶贫组)不是很满意,比以前县里的人来扶贫时都不如。”桃源居委一名村干部对记者表达了他对扶贫工作组的不满。
      刘正杰坦承,他们“前期重心是整理相关资料,搞村集体经济,兼顾贫困户”。他表示,今年将加大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
      长效扶贫的内容之一,就是思想扶贫。但刘 正 杰 坦承,去激励村民们勤奋劳作很难。
      刘正杰认为,贫困户们习惯了“输血式扶贫”,“等靠要”思想很严重,没有主动工作的积极性,“他们觉得做贫困户也挺好的,不用努力就能得到帮助”。
      刘正杰今年的目标是,争取20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这些主要是基础比较好,不懒惰肯干活的贫困户,给点帮助的话,脱贫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对于其他的贫困户,他有点信心不足。
 
      引进投资项目
      “被征地农户每亩每年200元租金收入,与种地收入差不多。”
      “如果没有工厂企业,龙东村将100年不变。”戚焯炘说。
      但自然条件决定了龙东村引进企业之难。刘正杰说,仅交通一项就能直接把企业从桃源吓走。桃源位于绵绵大山内,村庄距离山下的浸潭镇足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虽然艰难,但比起具体帮扶贫困户,引进企业仍然是驻村干部的重点考虑。刘正杰透露,目前禅城区祖庙街道在桃源居委共投入了20多万元,主要用在了“大块”的项目上。
      这些项目包括,建奶牛养殖场和引进农牧公司种植水蜜桃。前者因为向村民征地受阻导致计划流产,后者则是刘正杰全部的希望所在,于今年4月26日签约。
      这家农牧公司缴纳的管理费将带给桃源居委每年3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但对于村民而言,意义仅止于被征地的农户每亩地每年有200元的租金收入,这与他们种地的收入差不多。刘正杰说,“如果以后种得好,考虑让农户也参与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