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韶关市公路局精准发力助推山区精准扶贫出成效

 

    南雄市百顺镇东坑村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定相对贫困村,全村共有276户,1101人.全村以高山、毛竹林山地形地貌为主,土地总面积19509亩,其中耕地1418亩,山林地18091亩,山多田少,村庄经济实力薄弱。2016年,精准识别贫困户18户、52人。东坑村位于百顺镇东南方向,距离南雄市区68公里,这是南雄市精准扶贫省定相对贫困村中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盛产毛竹、木材等,山林水资源尤其丰富。根据安排,韶关市公路局和韶关市农发行对点帮扶,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韶关市公路局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精准定位做产业,真心实意惠群众,致力于农户精准脱贫、村集体增收,持续推进扶贫产业项目,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壮大农户与集体经济实力,探索出了一条“长远发展和长效管理”的发展道路。


  干部来“当家” 农户满口夸


  农户要脱贫,干部是关键。公路局认识到在精准扶贫中,选准一个干练的扶贫干部的重要性,按照要求及时选派了一名党性强、觉悟高并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作为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进驻东坑村,与东坑村两委一起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加强了东坑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力量。


  东坑村第一书记陈宇君,是韶关市公路局一名中层干部,此前也在南雄担任过公路局副局长多年,三十出头,有着较为丰富的基层经验。第一书记到村之后,深入贫困户家实地调研,对各户贫困情况进行分析。农户的贫困,使第一书记刻骨铭心――帮扶农户脱贫,是党在新时期的伟大使命,也是考验驻村干部党性的历史时刻。为推动农户精准脱贫,在单位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工作队经过多层次入户摸底,制订了东坑村“党员领导干部对点联系贫困户”帮扶制度,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 “帮扶单位领导、村委包片干部、村党员”联合挂点帮扶,做到精准发力,聚力攻坚,进一步调整优化帮扶力量。帮扶单位与村党员干部共52人与全村18户精准扶贫户分别结成了帮扶对子。联合挂点帮扶的举措,推动了干部党员共同研究各户脱贫对策,充分用好帮扶政策和相关资源,扎实推进“一户一策”的实施。同时,引导贫困户树立“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的意识,激发内生动力,通过配合帮扶规划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农户增收,实现了农户长期不敢企及的“脱贫梦”。


  贫困户叶马山,他父亲2015年因尿毒症去世,因长期治疗欠下了一大笔医疗债,他本人又患有心脏疾病,前两年还做了两次心脏搭桥手术,唯一的儿子正在市里一间职业中学读书,家中只有他老婆还算像样的劳动力,一家三口赡养着80多岁的老母亲。因为治病,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顷刻变得家徒四壁。2016年,在工作队的引导扶持下,叶马山利用自家周边的荒地,借资近6万元,租赁整合二十几亩土地种植皇帝柑,并将果园设围,规模养殖肉鸡、蛋鸡300多只,当年肉鸡出栏收益4000多元。2017年,工作队又根据“以奖代补”政策,给予叶马山14000多元的奖励资金,进一步曾强了他种植皇帝柑的信心。目前,皇帝柑生长良好,今年底就可以试挂果,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成效。驻村第一书记去看他的果园时,叶马山望着茁壮生长的柑树和满地跑的鸡,拉着第一书记的手不停地夸赞“党的扶贫政策真好,党的扶贫干部真好!”

  用好“土资源” 村户齐发展


  驻村工作队到村后,结合实际走家串户,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因地因人制定出东坑村精准扶贫三年总规划和贫困户三年总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实施精准帮扶。


  首先规划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又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东坑村耕地少山林多,村民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韶关市公路局领导在驻村第一书记陈宇君和村干部的带领下,邀请水利水电专家多次进入深山调研,规划产业帮扶项目,最终决定东坑村精准扶贫主导产业应发挥山区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投资350万元新建扶贫水电站,推进“造血式”脱贫。经测算,东坑村扶贫电站集雨面积1.83平方公里,电站装机容量为350千瓦,水头落差240米,年平均发电80万千瓦。东坑村扶贫电站建成后,发电收入基本上能达到税后35万元左右,能为东坑村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村集体可因此增收10万元,并可同时实现贫困户分红脱贫。


  其次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工作队把目光放长远,实施长短结合、多产联动的发展模式。将村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吸引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人均两万元帮扶资金的一部分资金入股东坑村扶贫电站,电站建成发电之后可以实现分红。经与镇、村协商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将提取扶贫电站收入的50%给贫困户分红;同时另一部分资金利用“以奖代补”政策,引导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脱贫,如种植皇帝柑、油茶以及养牛、土猪、胡须鸡等,按种养规模给予贫困户适当的奖励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目前,东坑村贫困户种植皇帝柑40亩、油茶12亩、养牛存栏22头、鸡存栏300只,真正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


  最后秉持“基础建设是长远发展的基石”,立足村庄实际,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利用好帮扶单位自身优势和社会公共资源,为东坑村争取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通过与省市水利主管部门协调,将东坑河的治理规划由2020年后调整至今年完成,施工单位已于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当中。二是完善医疗设施建设。通过与卫计局的协调,争取上级配套资金,新建村级医疗卫生站一座。按照标准,卫生站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左右,有诊疗室、休息室、注射室等房组成,各类医疗器械配套相对齐全。三是改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2017年,因年久失修,淤泥堆塞严重,驻村工作队投入5万元资金,为叶屋村小组修建黄田坝三面光灌溉水渠一条,该水渠靠近住宅区,长200米,灌溉良田一百余亩。四是与扶贫电站配套,新修进山公路。为方便扶贫电站施工,公路局与农发行自筹资金50万元,修建施工便道,一条致富山路,电站工程施工现场到哪里,山路就开挖到哪里,村民们荒置在山里的毛竹、杉木等资源就从哪里源源不断的往外运送,带动了整个山村链条式发展!


  解决“切身痛” 走出贫苦棚


  公路局作为扶贫牵头单位,不仅派出“第一书记”更加管好"第一书记",当好“第一书记”后盾,发挥好第一书记的优势。局党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精准扶贫纳入党组重要议事议程,针对帮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专题召开研讨会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主要领导同志经常到村调研指导,既支持“第一书记”的工作,又要求第一书记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带领驻村工作队吃透村情民情,做到精准帮扶,有的放矢,为农户解决切切实实的难点、热点、苦点问题,让贫困户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是实施精准帮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以奖代补”政策范围内为贫困户量身打造致富路子,发展种养产业;而对于无劳动能力或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则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享受国家兜底政策,协助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工作队通过与民政部门协调,为3户6人新申请了低保,为患有精神残疾的林秀苗在派出所办理了上户手续。特别是林秀苗,出生后不久就娘死爹出走,15岁的大姑娘,患有严重的痴傻症,见人就傻傻的笑,驻村工作队到村之前还是黑人黑户,跟着同样身有残疾的伯父相依为命,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驻村第一书记到村把情况摸清后,帮助她做好亲子鉴定,再到南雄市妇幼保健院补办出生证明,又与百顺镇派出所协调好上户事宜,通过近半年的时间才办理好上户手续,目前也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总算有了着落。因为有了低保,接下来,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协商,打算将其送到专业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


  二是落实危房改造。为推进东坑村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开展,驻村工作队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工作,按要求做好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国家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贫困户得知进行危房改造将会获得两至四万多元的项目补助后,他们觉得瞬间有了盼头,纷纷决定让自己家的危旧瓦房旧貌换新颜。驻村工作队经过前期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情况摸底,东坑村共有11户贫困户符合危房改造要求,其中拆除重建4户每户补助43500元,加固修缮7户每户补助23500元,占东坑村贫困户的61%。驻村工作队根据贫困户意愿,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户筹一点、单位帮一点”的方式协助贫困户与施工队、东坑村委签好三方协议共同做好危房改造工作。按照地方政府计划,东坑村2017年完成了4户拆除重建和2户修缮加固危房,剩余5户加固修缮工作,于今年8月份完成。迁入新居的贫困户,见到驻村工作队总会喜笑颜开,感谢党的政策好,不但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还让他们住进漂亮的房子。每当这个时候,驻村工作队员的心情无比舒畅,辛苦总算有了回报。2018年元旦刚过,南雄市委书记王碧安就到东坑村视察扶贫工作,看到贫困户胡天乐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他感到非常欣慰,当即竖起大拇指表扬起帮扶干部。“扶贫工作关键是要有心,你有心,整个家庭的面貌就不一样,进到家里的感觉都不同。”这是王碧安发自内心的一句话,“有心”,是对扶贫工作的一种态度,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扶贫工作的一份期许,更是东坑村工作队的一份责任。


  回首过去,砥砺前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2018年,驻村工作队初心不改,与东坑村委一道,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在韶关市公路局党组领导下,以硬碰硬,坚决打赢新时期精准扶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精准脱贫。 (东坑村第一书记陈宇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