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商务厅四个结合 做大做强帮扶村养蜂产业
省商务厅对口帮扶角湾村以来,通过沟通协调,逐步推进,渐渐将角湾养蜂产业做大做强。
结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养蜂产业。为丰富蜜源,结合村地处梅关古道和珠玑古巷中间驿站特殊区位优势,省商务厅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支持农户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花近200亩,变冬闲田为休闲胜地。同时,利用油菜等蜜源丰富优势,通过厅自筹资金奖补政策,鼓励支持蜂农扩大养蜂规模。
结合品牌推广蜂蜜销售发展养蜂产业。充分利用各种展会资源,以当地贫困户为切入点,通过对蜂蜜产品包装设计,品牌化推广,线上电商平台销售,线下产销对接等,进一步提高角湾蜂蜜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拓宽角湾蜂蜜的销售模式和销售渠道,促进角湾蜂蜜销售。通过为贫困户策划发起轻松筹活动和组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帮助贫困户销售蜂蜜等方式,鼓励贫困户及蜂农大力发展养蜂产业。
结合政府协会力量发展养蜂产业。南雄市扶贫办将养蜂产业做为当地扶贫主导产业之一,通过与市养蜂协会合作,鼓励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由于市支持,村引导,全村共有23户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占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三分之二以上。23户贫困户由南雄市统一向市养蜂协会购买蜂箱蜂种共92箱,每户发放4箱养殖,同时,部分贫困户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筹资金扩大养蜂规模,目前,23户贫困户共养蜂约180箱,该项目预计将为每户平均创收近万元。
结合党建和致富能手活动发展养蜂产业。角湾村一直坚持扶贫和党建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致富作用,积极主动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村里党员刘志煌养蜂数十年,是全村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也是靠养蜂致富的典型。养蜂产业发展壮大后,在南雄市统筹下,刘志煌被市里聘请为角湾村第一批养蜂贫困户的业务指导员,通过刘志煌同志集中培训、上门指导,提升了贫困户养蜂水平。贫困户郭文水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蜂知识学习,扩大养蜂规模,并被聘请为角湾村第二批养蜂贫困户的业务指导员,不但增加了养蜂收入,市里还为其业务指导发放指导工资,而且还带动10多户贫困户养蜂致富。
(省商务厅供稿)
扶持奖补双管齐下 产业就业两轮驱动
——翁源县再出新政,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
韶关市翁源县产业扶贫 、就业扶贫“以奖代补” 通过去年全省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正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今年,该县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又出台产业扶持和就业扶持政策,现正在全县各乡镇实施推广。通过实施“两扶持”“两奖补”措施,实现扶持奖补双管齐下、产业就业两轮驱动,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完善产业、就业“两奖补”政策。今年翁源县出台了《翁源县新时期精准扶贫2017-2018年度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实施细则》、《翁源县新时期精准扶贫2017-2018年度就业扶贫“以奖代补”实施细则》,对产业扶贫 、就业扶贫“以奖代补”进行了补充完善。一是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加大“一村一品”产业的奖补力度,每亩由1200元提高到1500元;二是提高奖补封顶标准,产业扶贫奖补封顶线由每户4500元提高到6000元,就业扶贫奖补封顶线由3500元提高到4000元;三是简化奖补申请流程,精简申报表格填写,精简签名确认手续;四是加快资金拨付,上下半年各申请一次、验收一次、报账一次、拨款一次。
出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两扶持”政策。翁源县出台《翁源县2017~2018年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实施方案》。一是明确了扶持的方向,即通过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与贫困户自愿结对,瞄准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一村一品” ,让贫困户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签订的购销合同,形成“订单农业”,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二是明确了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要素,扶持购买生产工具,主要指电动工具和半自动工具;扶持购买生产设备,主要指温控 大棚、普通大棚、各类小棚和各类椪网;扶持购买生产资料,主要指种子、肥料、农药,解决生产资金短缺问题。三是明确了扶持的标准,有劳动力贫困户凭借与各类经营主体签订的合同,可按家庭人口人均3000元的标准申请扶持发展生产资金,每年申请一次。通过实施产业扶持,打造一批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宽贫困户就业门路,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做到户户有扶持资金、有发展项目、有增收产业,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收、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同时,翁源县出台了《翁源县2017-2018年扶持贫困人员提高劳动技能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扶持的类别,一是人社部门培训、发证类,凡参加人社部门认可的机构培训接受培训且取得资质证书的,由县人社局按省有关规定予以补助;二是非人社部门培训、发证类,采取“先学后补”的办法,贫困人口自主选择人社部门以外培训机构参加培训,获得相关资质证书(例如汽车驾驶证、会计职业证书等)的,按翁源县制定扶持补助标准,用省扶贫开发资金予以补助,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掌握更多实用技术,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
(翁源县扶贫办供稿)
中山市因户施策 不断探索创新产业帮扶模式
如何实现贫困户稳定长效脱贫,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扶贫项目需要接地气、深民心,这样才能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中山市始终坚持把培育脱贫产业放在精准扶贫的首要位置,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不断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实现贫困户就地就业、脱贫增收。
市委组织部创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市委组织部联合工作组与桂林亦元生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投资37.8万元在德庆县东升村建设1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桂林亦元生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优良种苗,并承诺以合约价回收合格药材;东升村创建专业合作社优先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户承担药材的种植工作,所得利润全部归合作社所有,并根据村委会和贫困户的约定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该部分收益将直接帮扶村委会和贫困户增收脱贫,并形成长效机制。
市公安局引进企业,带动产业、实现就地就业。市公安局联合工作组引进“广州正源制药加工厂”和“德庆嘉裕马蹄食品加工厂”两家企业落户德庆县匝村村,总投资1100万。企业投产后,通过在当地收购巴戟和马蹄,带动匝村及周边地区农户种植,并与两间企业达成有效合作协议,成立“扶贫就业车间”,通过“企业+贫困户+就业创业”的模式让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当地巴戟种植面积已达到650亩,马蹄种植种植面积预计可以达到近2000亩;“广州正源制药加工厂”已解决6名贫困户的就业,月工资达2600元,德庆嘉裕食品加工厂也承诺在马蹄收成的季节,向村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户优先雇佣)预计每人每日工资可达到80-140元。
西区出台产业、就业奖补办法。中山市西区和怀集县怀城镇联合出台了《怀城镇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扶贫项目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在西区帮扶怀城镇的5个村明确“先干后奖”的原则,经审核后给予相应的奖补金,种养产业扶贫项目人均年奖补最高可达2000元,务工就业每月奖金300-400元,农民合作社年奖补金可达2万元。奖补办法的实施调动了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贫困户参与种养和务工扶贫项目的热情高涨。贫困户岑强在村口开了一档饮食店,饮食店生意不错,夫妻2人还可以每人每月得到300元的奖励;贫困户李秀莲有多年种蔬菜的经验,原种植5亩疏菜,有了奖补政策后,计划再租5亩地扩大种植面积;贫困户麦世兴在家前屋后空地放养的50只鸡,卖给县城的特色餐馆每只可卖到150~200元,还能得每只10元的奖补。
民众镇推行电商扶贫项目。民众镇工作组运用“互联网+”思维实施农产品商品化改造工程,通过“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使贫困户掌握市场化的农副产品包装、推广等一系列电商运营方法。德庆县洞寮村水稻种植面积达690亩,在“洞寮大米商品化改造项目”中,扶贫户自行将稻谷运送到规定的碾米厂以统一标准加工,再按照企业的要求用统一的包装打包好,最后由企业通过微信、淘宝等平台,直接销到消费者手上。电商扶贫,让原本的传统耕作模式从劣势变成了优势,在机械化生产的潮流中,“原生态”的牌打得响亮。一个半月不到,“洞寮大米”晚稻第一批1万斤几乎售罄。项目试行成功后,该村今后每年两季稻米可增收6.2万元,同时,工作队将着手打造“洞寮”农产品系列品牌。
(中山市扶贫办供稿)
清新区积极探索实施保底扶贫项目
带动万名贫困户有效增收
近年来,清新区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为工作核心,以金融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为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创新探索实施保底扶贫项目,帮助1万多名贫困户增收。
坚持因户施策,创新探索脱贫模式。清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三分之二以上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只有1个劳动力,且普遍存在劳动力弱、病、残等现象,仅靠劳动及务工收入或土地资产投资收益等单一手段难以全面完成稳定脱贫工作目标任务。为此,清新区创新探索“保底扶贫+劳务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扶贫模式,多途径持续增加贫困户的务工收入、种养收入和其它转移性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坚持多方共赢,精心挑选脱贫项目。经过前期充分论证筛选和征求意见,最终选择整体实力雄厚、市场前景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爱健康清远鸡文化产业园作为项目合作方。该项目规划总面积1090亩,将建成“一园四区”,包括清远鸡精深加工、科普休闲体验、商贸物流、清远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可直接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带动13000多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坚持群众主体,加快推进精准脱贫。由贫困户自愿提出申请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确定参与项目的具体人员。要求各参与项目的贫困户签订承诺书,保证利用保底项目收入资金投入再生产,积极主动参加务工、种养或其他增收活动,并由帮扶单位及帮扶干部每月进村入户走访监督落实情况,促进其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
坚持加大投入,积极统筹资金来源。多方筹措,整合部分扶贫资金,结合贫困户小额信贷和企业融资等方式解决项目资金来源问题,按照参与项目贫困户人均3万元的标准投入到爱健康清远鸡文化产业园项目。该笔资金由项目合作方提供实物担保,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同时,区财政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对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和融资贷款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成本进行全额贴息,实现了贫困户的利益最大化。今后三年,参与该项目的一万多名贫困户可实现每年人均保底收入3000元。
(清新区扶贫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