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有一个村庄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其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贫困人口。
汕头市农业局牵头汕头市农科所等单位,定点帮扶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苏林村的时候,就巧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这个老区村的干部群众一起进行了一场“脱贫战”。
3年过去了,不仅完成了扶贫“双到”的任务,汕头市农业局等帮扶单位还带领苏林村开始了一个村庄的茶叶“复兴之路”——通过发挥农业专业优势,帮扶单位对苏林村进行产业规划和引导。这,又能否达到长效扶贫的效果呢? ●文/图:胡克雅 许晓婷

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三倍
红场镇地处山区,也是汕头市著名的革命老区。
据汕头市农业局的驻村干部刘嘉楠介绍,潮南区红场镇共有24个行政村,其中有20个行政村,在上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被列为贫困村,红场镇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在本轮扶贫工作中,苏林村被列为贫困村,在刘嘉楠看来,并不令人感到惊讶。“苏林村地处山区,交通不是太方便。”刘嘉楠说。在进入苏林村的路途中,也真切感受到了苏林村与外界连通的不便——若想去到苏林村,必须经过一条仅两车道宽的盘山公路,一旦路遇货车等大车,就需要一方停车避让才能通行。
“刚刚到村里来的时候,我被这里的情况小小震惊了一下,因为贫困人口有点多。”刘嘉楠说,苏林村由苏林和苏光两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山地面积5183亩,耕地面积313亩。在本轮扶贫“双到”实施前,苏林全村有380户共1857人,其中有劳动力的贫困户190户,贫困人口1025人——也就是说,苏林村的贫困人口占了整村人口的一半以上。
针对这种情况,由汕头市农业局牵头汕头市农科所和中国人保财险汕头分公司组成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组,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论证、入户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镇、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准确掌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并与村两委干部就有关帮扶项目进行研究和筛选,形成了“潮南区红场镇苏林村帮扶工作总体规划(2013—2015)”和“苏林村村庄整治规划图(2013—2015)”,同时制订了分年度工作计划。
按照帮扶单位等制定的工作规划,针对苏林村的扶贫工作也得以层层推进。“看得见的,村委会门口原来杂乱无章的电线被埋到地下去了,村主干道两侧的违建房屋也拆除干净。老人活动中心和文体广场也基本建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驻村干部刘嘉楠介绍说。
截至2015年底,汕头市农业局等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781万元,苏林村的村民年人均收入也由帮扶前的3414元(贫困户年人均2661元)提升到了11845元(贫困户年人均10090元,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10120元),扶贫工作已见成效。
苏林村茶已通过绿色生态认证
“其实我们刚刚到这个村的时候,就确定了产业扶贫这个思路,我们看中了这里的茶叶。”汕头市农业局驻村工作组组长林雄介绍说,苏林村乃至整个红场镇因为地处山区,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但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当时荔枝作为经济作物,价格高”的原因,苏林村村民一度停止种植茶叶而该种荔枝,随着近年来荔枝价格的下降,村民收益越来越少,“但思路就是没转变过来,没有想到再把茶叶种回来”。
扶贫工作组进驻苏林村后,决定让苏林村走上“茶叶复兴”之路。“你比如说潮州凤凰单枞茶,如今销量好,价格也高。”林雄说:“但长期以来,苏林的零星种植茶叶的农户种植的茶品种多为八仙、梅占等相对低廉的茶品种,低产低质低价,而且种植技术原始粗放,加工设备也比较简陋,所以苏林茶叶少人问津,只能在自村和临近几个村内流通,收益很低。”
经过调研,汕头市农业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苏林村茶叶产业帮扶计划分为了三个步骤——引进新品种、培训制茶工艺、政府进行产业引导使之规模化。
为此,汕头市农业局为当地引进了一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鸭屎香”、“锯朵仔”、“宋种”、“贡香”等潮州凤凰香型茶品种三年生茶苗,并邀请潮州知名的老茶农和市林科所茶叶专家对农户开展培训,提高农户茶叶的栽培和加工制作技术。与此同时,汕头市农业局投入约60万元,帮助苏林村建设年加工能力1500公斤茶叶加工厂。
“关键是,我们对于苏林茶叶产业的引导从一开始就是高起点,我们引导当地农户进行茶叶生态种植,不施化肥和农药。这么做,有很多好处,你比如茶叶的抗病虫能力就大大加强,不会出现类似于近期凤凰山茶叶遭受大面积虫灾的现象。而且现在大家对生态有机的茶叶接受度更高。”驻村工作组长林雄介绍说。
如今,在汕头市农业局的帮助下,苏林村的茶叶有了自己的品牌并通过了绿色生态认证,也为苏林村集体带来近八万元的年收益。“现在,苏林村茶叶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我们也引导茶农建立合作社,使用共同的品牌来销售。这个模式已经推广出去,红场镇政府也受到我们的启发,准备在红场镇适宜茶叶种植的地区推广我们的这个模式,2016年就准备实施了。”驻村干部刘嘉楠说。
思考
汕头市农业局局长吴俊钦:
量好实际之体,才能裁好产业扶贫之衣
“扶贫干部要通过当地特色农业来发展村产业经济,首先是要倾听群众呼声,做实调研规划,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科学规划,量体裁衣,同时正视当地产业扶贫面临的困难、问题,真正弄清“有所难为”的根本原因。二是要始终坚持精确瞄准、精准扶贫原则,把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可能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发展要素集聚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对产业发展的困难各个击破。三是有重在持续的耐力、韧劲。农业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不能靠一朝之力、一夕之功。”
“扶贫工作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就得知道什么山出什么果、什么水养什么鱼,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克隆,不可偏离当地的资源禀赋。我们选择主要发展特色茶叶产业来实现苏林的造血扶贫,也正是因为当地的资源禀赋——苏林村乃至整个红场镇的地理条件都较适宜发展茶叶,而且种茶历史悠久,当地的茶农有丰富的茶叶种植和加工经验。但栽培品种的老化、原始粗放的栽培技术、加工配套的设施简陋等因素,制约了苏林茶叶乃至红场茶叶的发展。”——驻村工作组组长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