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聚兴村党支书曾锦浓面前,是初现雏形的500亩油茶基地,待投产后,每亩地分红约有200
元。李书龙 摄
6月初的连日雨水冲洗出粤东火山嶂的草木青翠,雨后天晴的紫红霞光映满正待开发的油茶基地,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聚兴村的党支部书记曾锦浓站在山头遥望,几乎看得见这500亩油茶基地在半年后的葱茏模样。
聚兴村依靠专业合作社打造的油茶基地初见雏形,是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在当地对口扶贫的一项待结硕果。待油茶基地种植投产之后,近40户村民将固定获得山地租金与经营分红,贫困户借此稳定脱贫也将有径可循。
自2013年以来,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在聚兴村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00多万元,而在大量的资金投入之外,扶贫工作组以夯实基层党组织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聚合力,并依托于此建立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目前,聚兴村三大产业基地均已渐成规模,其将带动当地八成贫困户参与其中,预计今年底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将达9000元。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发自河源
加强党建工作提升两委凝聚力
聚兴村地处河源北部山地,近1800人的山村虽是山水秀丽,却因山路交通不便、可耕田地匮乏而陷入常年贫困。全村有荒山13600亩,而水田和耕地仅有1000余亩,人多地少,不仅村集体经济薄弱,更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农户成为贫困户。
聚兴村委会主任曾锦浓在2013年兼任村党支部书记时,还发现贫困背后的另一个问题——基层党组织涣散,村两委力量薄弱,没法带领村民摆脱贫困。“由于村里穷,既没有资金谈规划,也没有思路谋发展,村两委几乎形同虚设。”曾锦浓形容当时基层党组织的运行状况,“年头年尾开两次会,没别的事可做。”
聚兴村的悄然改变,也发生在这一年。广东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在2013年启动后,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成为聚兴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时年52岁的老党员张桂水成为聚兴村的驻村干部,挂职村党支部副书记。
中石化帮扶聚兴村的第一年,投入的扶贫资金就达到142.8万元。“资金投入了,关键是钱怎么花才用得准?”张桂水说,他与村两委成员开会商量,得出的结论是——带领村民脱贫,首先要让村两委发挥作用,基层党组织要有带动力,基层自治组织要有凝聚力。
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聚兴村开始建立常态化的党建工作机制和村民议事机制。曾锦浓说,村两委成员和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开始定期开会,共同商议如何开展脱贫工作。而由于有扶贫单位做后盾,脱贫的思路看起来并非遥不可及,村民对于村两委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不久后,和平县旅游大道部分路段选址落定于聚兴村,当地村两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3年5月,和平县规划建设一条12.5公里的旅游大道,其将串联该县多处旅游景点,但具体的规划线路当时尚未确定。得知这一消息后,聚兴村两委立即召开会议,希望村两委成员先统一思想,全力争取旅游大道经过聚兴村。
旅游大道对于聚兴村的意义非同小可。多年来,聚兴村只有一条弯曲的山路通往20公里外的县城,倘若新建的旅游大道经过聚兴村,不仅将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将高速路口至该村的路程从30公里缩短为8公里。“路通财通,就是这个道理。”曾锦浓说。
修建一条新路,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征地和拆迁。为了争取到规划线路,曾锦浓一边向县里立下“军令状”:“要山给山,要地给地”,另一边则发动党员和村民代表向村民做工作。
当时,聚兴村两委已经向村民显露出带领全村脱贫的决心与行动力,并已由此逐步赢得村民信任。“其实村民也明白,聚兴村太穷了,不修路没法发展,所以从心底里是支持的。”曾锦浓说,与此同时,村两委还动员村里各宗族的乡贤,向涉及征地拆迁的村民做工作。没过多久,聚兴村便拿出一份村民集体签名保证书,向县里保证了此前的承诺。
聚兴村两委的积极主动和村民的齐心协力,最终打动了和平县相关部门,旅游大道规划线路被确定途经聚兴村。2014年6月,聚兴村仅用4天便完成了15万平方米的征地工作,令当地县领导也为之称赞。如今,旅游大道已开工建设,将从500亩油茶基地的不远处,穿过火山嶂的山脚,直抵龙河高速路口。
土地连片开发产业规模经营
村两委的组织建设日趋完善、村民凝聚力日趋增强,这为聚兴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与村民摆脱贫困,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开展修路、建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帮扶单位与聚兴村开始谋划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52岁的陈运池是聚兴村典型的贫困户,家里有3个读书的孩子,只有1个劳动力——陈运池常年靠着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2013年,为了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计问题,帮扶单位帮助111户贫困户开展以养鸡为主的家庭养殖,先是免费发放鸡苗,年底再统一保底收购。
这一年,陈运池从帮扶单位争取到200多只鸡苗,仅此一项年底就挣到4000多元。2014年,他又争取了600只鸡苗,加上借钱购买的鸡苗,陈运池办起了一个小型养殖场。由于当时广东多地出现禽流感,而深山里的聚兴村则躲过一劫,陈运池的鸡也卖出了好价钱,一年赚了五六万元。
在对口帮扶的前两年里,帮扶单位向聚兴村贫困户免费发放了7300只鸡苗,帮助养殖户将养猪规模扩大到2300头,同时还开办了数期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班。这些帮扶措施,让一些贫困户快速脱贫,在此基础之上,聚兴村开始尝试土地连片开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产业培育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聚兴村素有种植油茶的传统,前些年,随着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而分配到户的山地大多分散,不少都成了丢荒地。“如果油茶种植能够形成规模,聚兴村的经济就有了依靠。”曾锦浓说,“但这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土地要连片整合,二是规模种植要有启动资金。”
在扶贫“双到”之前,曾锦浓不敢想象能在贫困村打造出一个油茶种植基地,然而如今看来,这一切都已见雏形。
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党委书记何敏君说,建设油茶基地既符合聚兴村的种植传统和环境优势,又吻合帮扶单位开展产业化精准扶贫的思路。因此,当聚兴村提出这一设想时,帮扶单位很快就表示支持,并规划了30万元的启动资金。
与此同时,帮扶单位先后投入45万元帮助聚兴村成立和发展经济合作社,后者向近40户村民承租下500亩土地,在此规划建设油茶基地。陈运池一家有5亩地被划入油茶基地,他对此很乐意,“这些地平时多是闲着,租出去既能收地租,年底还能分红。”
目前,聚兴村已与和平县一家农业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开发油茶基地。聚兴村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育苗等硬件投入,企业则负责油茶种植与日常护理。每年利润除了部分归入经济合作社之外,将有三成利润分给租地的村民。曾锦浓预计,每亩地一年的分红约有200元。
油茶基地是帮扶单位在聚兴村进行产业扶贫的成就之一。与此同时,帮扶单位还在聚兴村开展建设百香果种植基地和台湾泥鳅养殖基地。“这三个产业基地将带动聚兴村80%以上的贫困户参与,预计今年底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9000元。”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党委办主任叶长春说。
在曾锦浓看来,产业基地的意义不仅是为村民增收提供了稳定渠道,它更是一种良好的示范,能够让习惯了土地分散经营的村民开始意识到,通过土地连片开发和适度规模经营,聚兴村的产业经济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就此而言,从摆脱贫困到走向小康,聚兴村已经真正起步。”曾锦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