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全省首家“扶贫超市”清湖开张

    南方日报讯(记者 何俊 摄)  据了解,截至当前,扶贫工作组已在对口帮扶的龙川县廻龙镇园田村、东北村、岐岭村、罗中村先后成立了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省首家“扶贫超市”在龙华新区清湖农贸批发市场二楼开张。

    最近一段时间,李国柱在龙川与龙华之间来回往返。令他欣慰的是,第二家超市已基本确定了选址。

    这两天,阿坤也在四处奔波,网上开淘宝店,线下发动河源老乡,为自己经营的小超市开辟销路。

    李国柱,龙华新区龙华办事处扶贫驻村工作组组长。阿坤,河源市龙川县廻龙镇的一名普通村民。他们的忙碌其实指向同一个目标。

    1月8日,在龙华新区清湖农贸批发市场二楼,一家不过30平方米、主营山区农特产品的小超市不事张扬地开张了。许多人不知道,这是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中,第一家由省定相对贫困村贫困村民经营的“扶贫超市”,它是李国柱扶贫团队的心血之作,而村民阿坤夫妇就是经营者。

    与传统扶贫模式倡导的“农超对接”很不同,“扶贫超市”独辟蹊径:超市主营的农特产品,背后依赖的是贫困村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种植基地,这是李国柱们“产业扶贫”的主抓手;超市第一年的租金全免,彰显着社会(市场)力量对扶贫的公益参与;超市经营者是地地道道的贫困村民,实现了村民在市场经济最前沿城市的转移就业,更是“以人为本”扶贫理念的鲜活注脚。

    用不了多久,第二家扶贫超市又将在龙华办事处共和社区开张,“农户+基地+合作社+超市(市场)”一条龙的扶贫模式渐趋成熟。

    扶贫团队▶▷ 李国柱的新思路

    第二家超市马上就要在共和社区落地了,这一次,李国柱说服了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免费为超市提供铺面。

    扶贫超市从清湖开到共和,李国柱对扶贫的认识和思考愈加深入了。

    驻村扶贫两年,工作组捣出了不少新鲜而实在的花样,比如“产业化扶贫”,建设了龙川县首个由帮扶单位筹资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公益认捐”,梳理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道路上亟待破解的难题,以“公益项目”的形式推向社会,供广大爱心企业和热心人士定向认捐。

    扶贫中,无论是建设产业化项目,还是引入社会公益力量,抑或是流行的“从输血变造血”,李国柱始终没忘记琢磨一个主题——“以人为本”。

    “扶贫带来的改变,固然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项目的落地、物质方面的增收,但最终应该落实到人身上,扶贫改变的是人,而不单纯是物”,这是李国柱对“以人为本”最简单直接的认知。正是基于此,但凡涉及扶贫的工作,工作组尽量让贫困村民亲身参与,激发他们的主动思考,尽可能转变其思想观念,开阔视野,寻求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正是在这样一种持续深化的思考中,全省首个“扶贫超市”的点子应运而生。而它的起因,却是为贫困村产业化后的农特产品寻找销路。

    据了解,截至当前,扶贫工作组已在对口帮扶的龙川县廻龙镇园田村、东北村、岐岭村、罗中村先后成立了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毛木耳、高产油茶、“华航31号”优质水稻等种植基地,其中的祥顺农民专业合作社木耳种植基地日产优质木耳达到上百斤。

    产业落地了,产品往哪儿销就成了燃眉之急。时下扶贫中,为解决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路,不少地方兴起“农超对接”:或是让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销售,或是农业发展公司下村收购,但这一思路并未被李国柱们采纳。

    “让村民参与、让社会帮扶”,之前“公益认捐”的做法再度启发了工作组:在农贸市场建立扶贫超市,让市场方面以免租的方式参与帮扶,实现“公益扶贫”,由贫困村民自主经营,实现转移就业,由此,既解决了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又可以与此前的产业扶贫有效衔接,形成“农户+基地+合作社+扶贫超市(市场)”一条龙的扶贫工作新模式。

    而这一思路最有价值之处,李国柱认为,是为扶贫工作中“人”的改变建立了宝贵的契机和平台。

    “政府的帮扶只是扶上马、送一程,此后的超市经营、市场开拓、产品品质保障、品牌建设、客户关系维护等等,均需要村民自己去学习、摸索,在深圳这样的市场经济最前沿,我们相信,不需要太久,就可以看到村民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的巨大转变”,李国柱觉得,扶贫超市为贫困村民提供的绝非一个就业岗位这么简单,而是一次融入现代市场经济大潮的绝好机遇。

    据了解,截至当前,扶贫工作组已在对口帮扶的龙川县廻龙镇园田村、东北村、岐岭村、罗中村先后成立了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贫困村民▶▷ 阿坤的新事业  

    在龙华新区清湖社区农贸批发市场二楼一处不起眼的位置,阿坤的超市开张了,空间不大,一切从简,货架上摆满了来自龙川的华航31号大米、霍山矿泉水、高山茶油、客家糯米酒等60多种农产品。其中的31号大米,华南农业大学与当地合作的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是超市的农特产品牌之一。

    从400多公里之外的农村,一步跨到特区深圳,阿坤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这名27岁的瘦削小伙,一直在龙川老家经营着几亩鱼塘,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他对生活并无太多的奢望。

    扶贫工作组的到来,让阿坤看到了农村生活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年轻人不服输的心劲儿让小伙子夫妻俩接受了经营扶贫超市的工作。

    对于李国柱们的帮扶,阿坤心存感恩,但实事求是地讲,对扶贫的意义之类高大上话题,并没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反倒是超市的经营、产品的出路让他时刻在警醒着。

    严格地讲,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农批市场给超市的免租只有一年期,这意味着,一年之内,超市必须建立自己稳定的市场、客户群体,一年之内,阿坤也必须从一名农民变身成为有模有样的超市经营者。

    开张不过几天,阿坤便在网上开起了淘宝店,在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已经打出了“龙之源贸易有限公司”的招牌,下面则是淘宝店的网址。在线下,阿坤更是发动在深圳的河源老乡,在朋友圈里推送扶贫超市的产品。

    “这就是我们龙川基地的深圳办事处,他就是办事处主任”,对外,李国柱也总这么开玩笑地介绍扶贫超市和阿坤。

    私底下,李国柱希望,阿坤和扶贫超市能够走下去,存活、发展、壮大,为贫困村民们发家致富摸索出一条可持续的路子,更为扶贫超市从扶贫模式向常态化的致富模式切换积累经验,“扶贫工作可能结束,但致富永远在路上,人的改变更是这样”。

    阿坤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作为率先走出农村的村民,阿坤在为以后贫困村民致富“过河”寻找“石头”,而扶贫超市的生存发展,也同样在为李国柱们探索出的产业化扶贫路子进行更深入的开掘。阿坤将其视为自己的崭新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