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基地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标准化”的模式运营,带动贫困户参与种植。

利致电业(河源)有限公司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虽然时下是农忙,但东源县灯塔镇下围村的村民袁李浩在忙完农活后,还可以到家附近的电子数据线加工厂打工,一天赚六七十元补贴家用。袁李浩觉得,在家门前务工既可顾家又能赚钱,比在外面打工好。
下围村由省科技厅帮扶。该厅采取科技特色打造“造血”帮扶的措施,引进有资质的利致电业(河源)有限公司、东莞石碣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办工厂、建蔬菜基地,既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又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贫困户可在家门口就业
23日下午3时多,将稻谷、花生等晒在自家门前的坪地后,袁李浩就来到利致电业(河源)有限公司做工。因为家里两个小孩仅有3岁和6岁,父母又患有肺病,之前袁李浩想通过外出打工赚钱的想法一直没有实现。
去年利致电业(河源)有限公司建厂后,袁李浩第一个报名去上班。现在,袁李浩和妻子轮流到厂里上班。在照顾好家里老人、孩子的同时,一个月下来,夫妻俩还能赚4000元至5000元。
在利致电业(河源)有限公司旁边,是由东莞石碣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投资建设的300亩蔬菜基地。目前,基地已经产出蔬菜160多吨,主要销往香港等地。
蔬菜基地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标准化”的模式运营,村民除了可获得600元/年的土地出租收入外,在基地打工还可以获得每天90元的酬劳。目前,基地带动35户贫困户参与种植。
省科技厅驻村干部许小杰告诉记者,这两家公司都与村委会签了10年的合同,目前两家公司完全是按照市场化运作,为的是以后工作组离开后,两家公司还能继续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
在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省科技厅还以科技为支撑,在村里推广畜禽、蜜蜂养殖、有机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
下围村不少贫困户有养蜂的经验,省科技厅给10多户贫困户每户资助3000元,增加了10个蜂箱,并聘请专家定期进村指导。贫困户陈赞娣家目前养有近30箱蜜蜂,在专家的指导下,产量比之前增加了不少,去年一年的收入超过3万元。
目前,省科技厅已投入帮扶资金500多万元(社会捐资300多万元)用于发展种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村民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也有了明显的好转。通过引进工厂,建蔬菜基地,入股市高新区富民工业园等措施,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