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翁源县白莲村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重点帮扶村,由东莞市寮步镇对口帮扶,有贫困户58户。该村有种植淮山的传统,多数农户以种植、销售淮山为主要经济来源。寮步镇驻村工作组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淮山种植效益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交通不便,农产品对外运输困难;二是经营模式单一,农产品外销渠道少,销售价格低;三是种植方法传统,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为改善淮山种植、销售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寮步镇通过完善交通设施、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科学种植技术等措施,打造淮山种植基地,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
  一、改善交通环境,畅通运输渠道
  白莲村被帮扶之前,村小组通往村委会的道路全部是泥石路,路面凹凸不平,晴天沙尘滚滚,雨天泥泞满地,人车出行极不方便,农产品外销、运输受到了制约。工作组驻村后,通过多方筹措,统筹资金150万元实施6.9公里道路硬底化工程,完善白莲村路网建设,改善了当地交通运输条件,畅通农产品运输渠道。
  二、成立专业合作社,创新经营模式
  白莲村淮山种植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单一、抗市场风险意识低,产品价格可控能力差。为破解此难题,工作组驻村后,成立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以鼓励带动的方式,积极发动和引导淮山种植户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合作社为主体抵御市场风险,摒弃传统的上门收购模式,拓展各种销售渠道,利用蔬菜交易中心、网络平台等销售渠道实行淮山的推介、营销和宣传,联系一级采购商直接采购,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实现淮山销售效益最大化。
  三、推广定向种植,提高经济效益
  白莲村淮山种植方法还采用传统的深挖法,采收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且易损伤块茎,影响农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淮山产业发展。工作组驻村后,根据当地的土质和连片规模,通过科学调研,找准问题节点,引进“定向种植”技术解决产业发展难问题。引入的“定向种植”技术,与原来传统种植模式比较,可有效降低人工种植成本、肥料成本,提高淮山产量,实现淮山种植规模化、专业化。今年白莲村投入约2万元,在15亩地建立“定向种植”技术示范区,实施种植过程全程技术指导,并邀请农户参观学习。通过示范带动方式,让农户真正体会到先进技术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目前,白莲村淮山种植作为主导产业,连片面积有300多亩,农户参与率30%以上。推广“定向种植”技术后,淮山种植的经济效益可提高三分之一,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250万元,参与的农户平均每户增收3万元,将有效地提高农户生活水平,使农户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