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春日和煦的阳光,行走在和平县下车镇群丰村,放眼望去,那成片绿油油的溪黄草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大棚架下的猕猴桃,正从修剪过的枝杆上抽出新枝,沿着棚架蔓长;崭新的农家新居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一个个产业发展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群丰村是革命老区,位于和平县下车镇西部,距县城40多公里,有耕地面积1100多亩,其中水田面积989亩,山地面积21900亩。村总户数436户,总人口2312人,其中贫困户106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244户。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近年来发展一些猕猴桃、椪柑等水果种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982元,106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049.95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900元。
  期盼扶贫政策多年的群丰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3年6月,深圳市福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区国库支付中心两单位帮扶该村。产业是助推群丰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贫困户实现收入稳定增长、脱贫的基础。两帮扶单位深知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按照“产业富民”战略,力争把每一个项目建设都落到实处,见到成效。经过深入的调研,两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开发药材溪黄草种植,并把猕猴桃种植也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2013年底,两单位累计投入资金217.4万元开展帮扶项目落实。 
  随着种植溪黄草经济效益的体现,两帮扶单位确定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种植溪黄草,并扩大种植面积,逐步从原来的10亩增加到40多亩。2014年,溪黄草种植面积已达到100亩,参与种植的农户达到80户,其中贫困户40多户。据驻村工作组介绍,每亩溪黄草每年可为农户带来6000-8000元的收益。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群丰村,是猕猴桃种植的理想区域。两帮扶单位为增加贫困户收入,根据当地农户种植猕猴桃的优势,引导贫困户开发猕猴桃种植,并进行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培训。2013年,猕猴桃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200亩增加到1500亩,2015年预计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种植猕猴桃的农户达到5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户以上,户均30多亩,预计两年后,贫困户收入达2万元以上。两项目实施以来,不仅发挥了示范效应作用,还带动周边农户扩大溪黄草、猕猴桃种植规模,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已到到贫困户和其他农户的认可,主导产业的规模效应已经体现,群丰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050元到2013年的5548元,贫困户贫困状况逐步得到改善。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望达到5万元(2012年10900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将达8000多元以上。
  目前,两帮扶单位已在群丰村开展帮扶项目20多个。其中帮扶贫困户开发的家庭养鸡场,实施的农业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购买的新农合、新农保,宣传栏建设,石坝丘桥维修,洋坝饮用水池建设,五保户、低保户慰问,义诊送医送药,捐献电脑,64户住房困难户农房改造等项目已完成,已为农户带来了实惠。眼下,规划修缮的村委办公楼正在进行中,村“两委”班子的疑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变。
  面对群丰村可喜变化,驻村工作组长深有感触地说,扶贫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怎样扶?如何富?“精准扶贫”关系着贫困户的切身利益。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是要深入调研,再次是下手要强要快。如我们开发的溪黄草种植、猕猴桃品种改良,在经过调研和充分的验证后,紧紧抓住季节的特点,就很好地把握住了溪黄草、猕猴桃的种植生长季节,确保了2014年的收成,9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目标就有保障了。
  驻村工作组长认为,开展造血型功能项目的扶持工作,一是着力转变传统输血式的“送温暖”与应急式的“雪中送炭“的帮扶模式,积极构建“造血型”的扶贫机制和内生型的致富机制,从根本上带动农民致富,农村发展;二是帮扶资金要按照计划筹足及时到位,这是按时完成帮扶计划项目的保证;三是摆正我们“帮”的位置,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被帮扶村“两委”和村民,这是顺利完成帮扶工作,最终使被帮扶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加强“两委”能力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有疑聚力和战斗力、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领导集体,同时,扶贫先扶智,坚持以教育帮扶为重点,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培训农民农业技能和就业技能,鼓励农民勤劳致富是最终实现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四是充分发挥帮扶单位医疗优势,针对帮扶村部分贫困户因病致贫的情况,组织医疗专家进村义诊,宣传健康知识,帮助慢性病贫困户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定期回访,使村民逐步走向健康之路,这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