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乡的路,邓大祥感受颇深:“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下雨时大家出门非常不方便。去年,村里的路修平整了,桥也铺上了,我出门干活方便多了。”
谈到变化的原因,邓大祥说,多亏了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喜结良缘”
4月21日,记者来到沈北村。安静,是沈北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村民们有的在地里忙活,有的出去打工了。现在,我们村的人都鼓足了劳动致富的劲头。”村支书李立全对记者说。
沈北村属于革命老区,全村有422户村民,其中76户为贫困户;人均耕地仅有0.7亩,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村集体年经济收入仅1万余元,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200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仅有5024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更是低至1621元。
2009年,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撮合”下,广东中烟与沈北村“喜结良缘”,开始对口帮扶。
“广东中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贫困人员。我们帮扶沈北村,也与‘双喜’品牌一贯主张的‘喜传天下,人人欢喜’价值理念非常吻合。”广东中烟纪检组长刘依平说。
结对之后,广东中烟迅速成立了以刘依平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骨干人员进驻沈北村开展帮扶工作。通过入户调查,核准村、户基本情况,找准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和贫困户贫困的原因,广东中烟对沈北村制定了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
2010年8月,广东中烟总经理李根基到沈北村调研,提出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强化造血功能”的扶贫指导思想。针对沈北村贫困户多、集体经济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广东中烟与沈北村领导班子共同协商,进一步细化了帮扶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广东中烟实行责任分工,将扶贫任务分配到所有党组成员和干部身上,做到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并与帮扶贫困户签订了扶贫工作目标责任书。
为更好地帮扶贫困户,广东中烟驻村人员制作了帮扶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帮扶措施以及帮扶干部的责任落实情况。在贫困户邓文锋的帮扶手册上,记者看到帮扶干部是陈燕波,并留有详细的联系方式。手册上记载,去年陈燕波先后4次到沈北村与邓文锋交流,向其赠送了农用物资,还带领技术人员入户指导邓文锋进行水稻种植。去年底,邓文锋家人均纯收入增长到了3040元。
喜变新颜
清澈的自来水解决了村民们的吃水难问题,纵横交错的水渠使庄稼再也不会感到“饥渴”……一年多来,在广东中烟的帮扶下,沈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0年,在广东中烟的帮扶下,沈北村完成水渠三面硬化工程超过4公里,解决了600多亩良田的浇灌和排涝问题,农田水利设施日趋完善。村里种植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的农户逐渐多了起来。此外,广东中烟还投入40万元帮助沈北村完成了7公里村道水泥硬化工程,并建造了一座便民桥,方便物资运输和村民出行;投入50万元,铺设10公里水管,让422户村民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投入60万元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建造了19个标准垃圾池,整治了6条排水渠,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使沈北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过去我们想做却没有能力做的事,广东中烟都替我们做了。”李立全说,“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集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越走越快。”
基础设施的改善,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充满了致富的希望,开始甩开膀子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去年,水渠修到了贫困户王云亮家的地头,解决了土地的灌溉和排涝问题。于是,王云亮大胆地种植了20多亩西瓜,这是以前他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贫困户邓德林今年与人合伙承包了28亩土地,建起了一片蓖麻种植基地。贫困户冯学保过去在别人的鱼塘里打工,成为广东中烟的扶贫帮扶对象后,他今年承包了40亩鱼塘,成了村里的养鱼专业户。
去年11月,邓德林一家四口从住了几十年的破旧祖屋搬进了村东头宽敞明亮的新居。“如果没有广东中烟的帮扶,我根本不可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邓德林说,扶贫不仅解决了他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也给他带来了致富的机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2010年,沈北村共有5户贫困户在广东中烟帮扶下完成了危房改造,搬进了新房。2011年,沈北村还将完成另外5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
喜迎明天
记者在沈北村采访时,一个养殖规模可达800头的生猪养殖基地正在建设当中。在基地旁边,一口鱼塘也已经完成开挖,正准备蓄水。广东中烟驻沈北村扶贫干部李玮告诉记者:“这两个项目是今年广东中烟开展的重点扶贫项目。其中生猪养殖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4万元。在养鱼方面,广东中烟协助沈北村成立了胜立养鱼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参与养殖。”
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广东中烟去年还投入了40万元帮助沈北村入股始兴县樟树湾扶贫电站。这一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2万元,帮助村集体实现经济脱贫的目标。
在开展经济扶贫的同时,广东中烟还注重开展智力扶贫,增强贫困户的致富积极性。
李立全介绍,过去由于思想观念落后,贫困户对扶贫普遍抱有“等、靠、要”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广东中烟在扶贫工作中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对产业技能和种养技术的培训,促使贫困户逐渐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他们通过劳动创业脱贫致富的能力。
贫困户李求安过去对劳动致富没有信心,干活儿也不积极,家庭经济状况很差。在广东中烟的帮扶教育下,他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如今在始兴县城一家企业从事安保工作,家庭经济条件逐渐好转。
2010年,沈北村贫困户中有27人参加培训后到本地或外地企业务工,通过辛勤劳动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时,广东中烟还在沈北村举办了2期种植技术培训班,对121名村民开展了培训,促使他们的种养技术不断提高。
对脱贫致富的殷切期盼,激起了沈北村村民强烈的求知欲。广东中烟去年投资建立的“农家书屋”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欢迎。据负责管理书屋的村民郭云川介绍,村民们经常过来看书,从书籍里了解农业科技信息,学习致富技术。“种花生时,用地膜覆盖就不会生草,还能保肥、保水。”郭云川指着一排排整齐的农业科技图书告诉记者,“这些知识都是我从书里学到的。”
一个个带有“造血”功能的致富项目与村民们逐渐提高的劳动技能、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有机结合了起来,为沈北村美好明天的到来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