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处,是广西土地面积第一大县,也是集“老、少、偏、山、穷”于一身的山区县、革命老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有不少省定贫困村。
这两个直线距离相距1000多公里的地方,都是深圳市光明区对口帮扶的城市。近日,光明区组织媒体代表团到对口帮扶地区开展扶贫采风活动。笔者深入了解了光明区对口帮扶工作思路和成效。

田林县锦瑶服饰厂扶贫车间培训现场
2016年,光明区开始对口帮扶田林县和汕尾城区,以促进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将产业脱贫、就业扶技、教育扶智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输血更造血、扶贫又扶智”的帮扶之路。
仅2018年,深圳市、光明区两级对田林县提供帮扶资金3966万元,通过盘活前两年资金,共实施帮扶项目13个,总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2308户9375人。在对口帮扶汕尾城区方面,光明区下属6个街道分别对口城区捷胜镇5个贫困村和红海湾开发区田乾街道的外湖村,涉及贫困户423户、贫困人口1308人。光明区计划到2020年实现对口帮扶的田林县和汕尾城区贫困人口全部预脱贫。
产业脱贫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开发旅游项目
驱车沿着盘山公路而上,来到海拔800多米的山坡之上,放眼望去,2600亩良种油茶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这里就是广西田林县潞城瑶族乡旺吉村良种油茶产业示范基地。据介绍,到2020年,这片油茶基地就能达到盛产期,按当年800元/亩成本投入计算,年利润将达717.6万元。
在汕尾城区捷胜镇军船头村村口,一片占地逾14万平方米的荒地上,犁地机正在翻耕土地。深圳市精准扶贫汕尾市城区工作组组长钱进介绍,2019年的夏日,这里将是一片“莲叶何田田”的景象。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是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必由之路,光明区在对口帮扶田林县和汕尾城区的过程中,瞄准当地的油茶产业和莲藕生态园建设,为当地找到了以产业促脱贫的有效路径。
田林县委常委、副县长麦国坚于2017年1月由光明区选派到田林驻点挂职3年,分管扶贫协作工作。他介绍,油茶产业是田林的传统产业,但基本是老品种,年结果率不高,收入不理想,市场影响力不大。
为做大做强本地油茶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深圳及光明区于2016年申请深圳市帮扶资金1000万元在田林县潞城瑶族乡旺吉村建设连片2600亩良种油茶产业示范基地。
麦国坚介绍,油茶基地主要通过两个方式让贫困户获得收益,“第一是直接分红,每年对参与油茶项目500名贫困户分红1600元,500户实行流动管理,如果其中200户完成预脱贫则下年不参与分红;第二是贫困户参与基地除草、施肥等劳动可获得收益,借此拔掉贫困户的懒根和穷根。”
据统计,2017年通过分红方式带动148户611人预脱贫。2018年通过劳务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377户。
而在汕尾城区捷胜镇军船头村,村口有一片荒地易涝,种植农作物产能低,但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省道S241与县道X124交界处,是通往汕尾市红海湾旅游区的必经之路,交通便利,人流旺盛。
“光明区计划投入民生帮扶资金400万元,加上深圳市对口帮扶汕尾资金100万元,将这片荒地建设成一个莲藕生态园,打造集休闲娱乐、农业旅游、产业帮扶、科教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基地。”光明区对口帮扶汕尾城区的驻村队长何燚斌说,莲藕生态园项目规划占地214亩,莲藕年产量约为400吨,年产值约为160万元,年收益为69.7万元。
为突出产业扶贫实效,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固定资产收益,对口帮扶捷胜镇5个省定贫困村的光明区5个街道与捷胜镇人民政府还谋划将与莲藕生态园毗邻的村口右侧空地,打造成荷塘酒店。
据介绍,荷塘酒店项目占地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200万元。经初步测算,该项目每年收益可达投资额的10%,将有效提高相关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并将进一步完善捷胜镇的乡村旅游链条,优化捷胜镇投资环境。
莲藕生态园和荷塘酒店项目,是光明区在汕尾城区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光明区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抓手,结合贫困村实际,因地制宜、精心谋划产业扶贫项目。光明区在汕尾城区的外湖村结合“半渔农”实际,分别入股红海湾石狼山种养专业合作社和红海湾船头食品有限公司,同时引导贫困户签订购销协议、扩大种植规模,推荐到粉签、水产品加工厂就业;军船头村成立了军船头村致富合作社,以“公司+贫困户”模式运营;南门外村、大流村、沙坑村结合各村实际,积极组织推进光伏扶贫等项目。
就业扶技 扶贫车间和产业共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田林县锦瑶服饰厂扶贫车间里,墙上悬挂的这条横幅非常显眼。近百名贫困户工人正在接受岗前培训。在田林,除了锦瑶服饰厂扶贫车间,还有11个扶贫车间,已吸纳336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些扶贫车间就如一列火车,载着田林县的百姓,驶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田林县对口扶贫协助办公室副主任零育宏表示,受田林县地理位置偏远的影响,加上很多当地村民家里有油茶、甘蔗等需要种植,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无法长久在外打工,这给当地村民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真正实现“搬得来、留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的目标,深圳市、光明区两级积极搭建就业帮扶平台,鼓励企业到田林投资发展,设立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让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收促脱贫。
贫困户黄背英以前在山里种地,收入少,但家里有老人小孩要照顾,不能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既能按小时结算工资也可按件结算,方便灵活。黄背英有了这份工作,收入稳定,两个孩子也可以在附近就学。
在对口帮扶汕尾城区时,光明区采取产业共建,打造“深圳光明总部+汕尾基地”的模式来促进就业。
据介绍,光明区2015年投入2000万元帮扶资金共建汕尾高新区红草园区光明创新创业中心,在投入资金改善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园区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通过搭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借助深圳帮扶的人才、技术、资金、理念等优势资源,为园区工业设计、中小企业创业、信息交流、技术支持等提供专业服务。
目前,光明创新创业中心共孵化企业8家,孵化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如广东易达科技2018年已实现营业额5000多万元。国信通、信利、比亚迪等一大批项目已经落户园区,目前动工产业项目累计已达23个。
汕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国信通投产后可带动七八千人就业,园区的发展也在改变着乡亲们的发展观念。“红草工业园开建时,周围很多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征地,现在转变为主动申请纳入征地范围。很多村民本在珠三角打拼,这两年纷纷选择回来发展。待正在建设的这20多个产业项目投产后,带动作用将更为明显。”
教育扶智 建学校输人才,分享深圳教育理念
红绿相间的塑胶运动场上,滑梯、攀爬架、小三轮车等游戏设备俱全,墙上绘着“刻舟求剑”等成语壁画以及“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等公益广告词。两栋4层楼高的教学楼内,每层楼都设有植物角,墙上贴着学生和老师自己做的手工装饰。
这里就是田林县光明幼儿园,这所在田林县粮食储备库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公立幼儿园,最大的特色是实行优先招收贫困户子女的政策。
据了解,田林县幼儿教育力量薄弱,县城共有幼儿园15所,其中公立幼儿园仅2所,私立幼儿园13所。私立幼儿园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办园条件相对较差,公办幼儿园“入园难”问题突出。
扶贫先扶智,为解决这一重点难题,光明区实施了田林县光明幼儿园帮扶项目,总投资1393.58万元,其中光明区对口帮扶资金500万元。该项目在2017年开始动工建设,已于2018年秋季正式招生。光明幼儿园占地面积5151.6平方米,规划设置21个教学班,容纳适龄幼儿630人。
“我们有一个承诺,只要贫困户子女来报名,我们一定优先安排入学。”光明幼儿园园长凌雪梅介绍,按照相关政策,到该园就读的适龄建档立卡贫困幼儿可免保教费(每人每年1500元)。2018年秋季学期幼儿园共招生445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适龄幼儿45名。有不少不能立即转学的贫困户家庭子女下学期将转过来。
为让田林县拥有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光明区相继选派3名优秀教师到田林支教;资助聘请广西百色学院毕业学生8人于2018年9月到田林县初级中学、八桂乡中学等学校开展一个学年支教工作;组织6名教师到田林开展交流培训,其中组织2名教师到定安中心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等。
为了改善汕尾城区基本办学条件,强化深汕教育资源对接,合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光明区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将全部民生帮扶资金1800万元都用于汕尾城区光明小学项目建设,2018年继续追加300万元用于工程的续建、收尾工作。累计帮扶光明小学2111.64万元,是光明区在汕尾城区投资额最大的民生项目。学校计划开设30个教学班,提供学位1500个,已于2018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
“授人以鱼”的同时,坚持“授人以渔”。光明区在光明小学开学之际,派出楼村小学副校长叶伟平赴光明小学担任校长一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将深圳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带到汕尾城区。
除了光明小学外,近几年来,光明区对汕尾市城区的教育帮扶动作频频。一方面,加强教研合作交流,通过结对帮扶,双方建立高考备考联动机制,在教研、骨干教师培训方面深度合作,双方各3所学校实行一对一帮扶。同时,积极协助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协调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投资3347万元帮扶建设红草镇中心幼儿园等3所规范化公立幼儿园,投资1920万元帮扶建设盐町头小学。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光明街道与深圳光明商会共同投资近600万元建设捷胜镇光明商会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