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的“珠阳模式”及其启示
南方日报讯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2013年底开始的新一轮对口帮扶中,珠海、阳江这一结对城市表现出色,2014年度综合考核在8个对口帮扶城市中排名第一,“创新市场化模式开展园区招商引资”被评为全省对口帮扶优秀创新工作。总结珠海、阳江两市所创造的“珠阳模式”的经验,对于我省新一轮对口帮扶的深入开展很有必要。
一、行政推动,规划引领
“珠阳模式”的显著特点是行政推动有力。在组织架构上,两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解决两市合作中的重大决策问题,对口帮扶指挥部履行行政指挥职能,珠海市委常委任总指挥并兼任阳江市委常委,加强了珠海对阳江的决策信息的了解和决策过程的影响力;市下属各级各部门成立专门机构对接,珠海三个行政区和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与阳江六个县(市、区)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在执行落实上,推行项目督查预警机制。不足两年时间,两市党政主要领导先后10次召开联席会议。
善用规划这一政府引导市场力量的重要手段。在产业发展方面,珠海委托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国际知名产业园区规划机构新加坡裕廊国际,在2014年6月分别完成了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和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规划,制定了主导产业发展路径图。在城市建设方面,委托曾被连续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与高效建筑设计公司第一名的美国贺克国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提升阳江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由业务范围涉及法国本土及全球20多个国家的法国阿玛建筑设计事务所提升海陵岛总体规划,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开放的态度、更开阔的视野来规划城市。
二、合作共建,深度对接
珠海与阳江明确共同发展目标和分工合作机制,发挥两地比较优势,集中各种优势资源,对接珠三角。
在园区发展方面,发挥产业互补优势。珠海(阳江)园适合大项目进入,以金属冶炼、压延、型材和大型金属构件、重型机械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仓储物流为主导产业;珠海(阳江万象)园是全省五金刀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相关联的五金机械、建筑五金、技术服务等产业;环保产业园作为配套园区,重点承接全国电子线路板企业转移。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珠海空港和海港优势抓好两地海港空港对接。珠海港控股集团与阳江港港务公司在港口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建设、集装箱货运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去年完成了集装箱码头的改建工作,并引进中远集团开通了阳江港—珠海高栏港集装箱班轮定期航线,阳江港集装箱喂给功能已经实现。珠海航空城集团与阳江市交通投资集团联手推进阳江合山机场建设和委托经营管理,合山机场经中南民航局批准为二类通用机场,今年已全面开工,明年6月份建成投入运行。
在旅游合作方面,联合开发海上黄金旅游线路。充分利用两市海洋海岛旅游资源,以滨海旅游、山水旅游景点为纽带,着力打造以珠海横琴岛、江门上下川岛、阳江海陵岛为中心,辐射香港、澳门、广西、海南的珠阳港澳海上黄金旅游线路,共同推进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成功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
在农业合作方面,抓好市场对接与基地建设。建设符合供港澳标准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珠海市供港澳加工配送中心供应港澳,2015年将实现阳江供港澳蔬菜供应量翻番。建设为珠海市政工程配套的花卉苗木基地,珠海市财政资金用于政府采购苗木的30%定点在阳春采购。
成功合作的关键是合理分工。例如在园区扩能增效工作中,珠海主抓合作园区的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把规划做出来、把基础设施搞上来、把产业项目引进来;阳江负责做好项目落地、社会事务管理及相关公共服务,做到项目批得出、土地征得出、社会管理抓得紧、公共服务跟得上。这样既发挥珠海在园区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势,又能发挥阳江行政体系当地管理与服务的能力。
三、机制创新,市场驱动
珠海阳江对口帮扶的一个创新,是探索市场化的招商模式。成立“珠海华发集团华阳招商公司”,专业从事招商工作。这一市场化招商模式特点,一是政府角色的转变,使政府从具体的市场事务中解脱,实现从“划桨”到“掌舵”的角色转换;二是专业程度提高,公司从全国范围优选人才,组建了一支比政府更懂企业需求、比一般企业更懂政府运作的专业招商团队;三是加强了激励,充分调动招商引资积极性。在指挥部统筹协调下,华阳招商公司和两地招商部门在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招商活动,维达生活用纸、不锈钢冷轧等一大批亿元以上项目落户阳江。
四、经济挂帅,全面合作
珠海阳江以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抓手为重点,从行政改革、社会管理、民生建设等层面,展开系统性的合作。
以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借鉴珠三角经验,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取消了外来建设工程企业备案等9项备案;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压减率达90%;加快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在线备案;加快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四级网上办事大厅全覆盖。
以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首创两地百家社会组织跨区域全面合作共建模式,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中心项目。2014年至今阳江新增283个社会组织,年增幅30.2%,两地社会组织合作共建的阳江困难老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点被国家民政部纳入支持项目。
以民生建设提升对口帮扶的普惠率和知晓率。在全省率先启动“千名教师医生交流”工程,3年内珠海选派600名教师、医生扎根阳江帮医帮教,阳江选派600名教师、医生到珠海学习交流;开展“万名干部人才培养”工程,3年为阳江培养1万名管理人才;开展“百家结对”,两地132所学校和医院合作共建,珠海方面投入资金、设备等总值1.2亿多元,改善阳江教育卫生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名医讲座”和“名师课堂”,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和乡镇教师各5000多人次。开展“专家义诊队进乡村”,深入阳江39个乡镇免费诊疗4万多人次。
五、促进集聚,推动创新
珠海阳江以提高区域产业集聚水平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抓手,增强阳江经济体系的自我发展能力。
围绕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开展招商引资。以珠海(阳江)园广青金属、世纪青山等镍合金生产企业和珠海(阳江万象)园十八子、金辉刀剪、信海建筑等五金刀剪机械制造企业为龙头,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了不锈钢上游冶炼压延与下游五金制品的延伸对接,构筑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工水平。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理念、课程规划和认证资质,共同建设粤德合作阳江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为企业和职工开展技能培训,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环境。
建设股权融资平台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引进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设置阳江分中心,向阳江市中小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股权、债权融资服务。
建设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技术进步。建设五金刀剪工业设计园,提高阳江五金刀剪工业设计水平,目前已引进芬兰工业设计团队、中国工业设计十佳企业等17家企业进驻。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合作成立阳江五金刀剪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高级刀具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开发。由国家刀剪质检中心和德国莱茵检测机构合作建设德国莱茵检测服务站,为阳江五金刀剪产品出口欧美提供便捷的专业检测服务。搭建中小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在阳江转化。
对口帮扶的实质在于以政府的力量跨越空间距离与发展梯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口帮扶举措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推动建立两个区域之间新的联系机制,以促进物质的流通、人员的流动、资金的融通、信息的传播与文化的交流。因此,从全省大局看,对口帮扶机制的核心不仅是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援助,更应该是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政策资源与区域优势跨区域共享,以实现合作共赢、创造价值。珠海、阳江的合作共建,已经在产业链协作、旅游产业合作上体现出双赢的结果,在阳江的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上显示出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