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造血式”扶贫:三年让贫困村人人脱贫
龙岗汕尾扶贫“双到”工作结下硕果。记者20日从龙岗对口帮扶汕尾海丰东岭村指挥部获悉,奋战3年,由龙岗区住房和建设局牵头,龙岗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龙岗区规划土地监察大队三家帮扶单位,共同参与扶贫的海丰县黄羌镇东岭村近年来面貌大大改观,当地不仅实现了村道硬底化、建起了户外健身场所、路灯等基础设施,还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喝水的窘境。
去年,东岭村村级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比2013年初不足8000元的总收入高出20多倍,贫困户人均收入也从不足2500元提高到8000多元,56户贫困家庭除一户五保户缺少劳动力外,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村党支部“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
“输血”795万 东岭村摘掉“穷帽子”
海丰县黄羌镇东岭村坐落于黄羌镇东北部,有石头坪、罗屯、坣背、坪岭、井头、围寨、联东、仔笑、田心9个自然村,512户,2844人,其中贫困户56户,2012年时,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8000元。
为解决好农民关心的生产、生活难题,2013年7月,受领任务后,龙岗区住房和建设局、安监局、规划土地监察大队三家单位便迅速行动起来,先后开展9次调研,召开11次联席会议,并制定出每年工作计划,誓帮东岭村摘掉这个落后潦倒的“穷帽子”。
据统计,3年来帮扶单位累计落实帮扶资金794.9275万元,完成住房改造、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文体设施、卫生设施、基层组织建设、济困等十九大类共32个项目的建设,使东岭村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如今,走进东岭村,过去的泥巴路变成了崭新的水泥路,村道还配了路灯,村民晚上出行不再“摸黑”;村内还建起了健身广场、篮球场,并配套健身器材;村内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也得到全面改造,一条横跨全村、长约3400米的砌石水渠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灌溉。
不仅如此,三家帮扶单位还筹资119万余元新建饮水入户工程,自村口起,以户为单位向东岭村9个村民小组村民家庭家铺设自来水管网。这一工程实现了村民家家户户通自来水,也让当地512户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靠天喝水、喝被污染浅井水的窘境。
除了基础设施类,民生类扶贫项目也很多。比如每逢过节,扶贫工作人员都会走进贫困户家中,为他们发放慰问金、食用油、大米等,三年来帮扶单位还争取到中央、省专项资金109.5万元,帮助了73户住房困难户进行危房改造,为困难群众创造了安居宜居环境。
通过全面帮扶,东岭村贫困户人均收入从不足2500元提高到8000多元,56户贫困家庭除一户五保户缺少劳动力外,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产业扶贫形成长效机制
记者注意到,龙岗区在扶贫东岭村工作中尤其注重“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当地500多家农户致富奔小康,龙岗三家扶贫单位尤其重视产业治贫,他们投资9.5万元升级扩容尾水第二发电站,实现年发电量增长1.6倍,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
他们还创新出“企业+就业+产业”的产业扶贫模式,利用区财政配套资金,投入100万元帮助东岭村委入股深圳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项目,助其形成村集体经济稳定长效脱贫机制。
据了解,该产业园占地5400多平方米,建设厂房1.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引进首饰加工龙头企业,项目启用后每年至少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不仅如此,针对村里农民素质和技能低下的实际情况,三家单位还采取“企业培训+输出劳力+就业服务”模式,引进制鞋、包装等企业进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成功输出70多名青年农民进企业务工。除此之外,三家单位还委托专业技术员定期为农民培训房屋建造、水电安装等技术,如今,该村6成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农闲时节纷纷进城打工捞金。
数据显示,目前东岭村村集体年收入从帮扶前的8000元提高到2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帮扶前的4200元提高到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