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深圳福田对口扶贫着眼将“及时雨”变“长流水” 和平:产业基地保村民收益至少持续20年

    ●南方日报记者 顾大炜 甘超强    通讯员 程学勇 吴建章

    “3年扶贫期我们完成了帮助脱贫的任务,那3年后呢?我们走了之后,村民致富的脚步能够持续吗?”这是从2014年开始进驻河源市和平县对口扶贫的深圳市福田区扶贫干部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福田区对口扶贫和平县已有多年,一批批干部的想法都是如何将“及时雨”变为“长流水”,如何以产业扶贫增加“造血”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集中6000多万元资金建起“双到”产业基地,目前已吸引多家企业入驻,预计至少20年内能为当地带来稳定的收入。

    这套行之有效的扶贫长效机制,曾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100个社会扶贫创新案例之一。

    23名干部吃住在村贴身帮扶

    大坝石谷村贫困户刘育辉今年住进了新房,除了帮扶资金外,主要依靠的是他自己的劳动收入。之前他种植椪柑,在扶贫干部的引导下,去年改种油茶,产值高了风险也小了。农闲的时候,他还去村里的灵芝种植基地打工,每天能挣80元。

    灵芝种植基地是福田区扶贫干部李而已牵线引进的项目,今年即将迎来首次收获,这也是大坝石谷村集体的第一个实业项目。这个2000多人的村庄有800多名青壮年外出打工,不少土地处于半抛荒状态。李而已和村干部利用村里的山体条件,引入灵芝种植,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目前全村134户贫困户中有90多户参与劳动,不少人自家也开始种植。

    像李而已这样来自深圳的驻村干部共有23名,平时吃住都在村里。尽管扶贫工作期限是3年,但他们的思考远远超出了3年的范围。“我们希望不仅要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而且是长久彻底地脱贫,希望我们的扶贫成果经得起时间检验。”

    “‘双到’任务是有时间规定的,户户开花确实好看,但是大家办的事不能只管一两年,至少要管个10年20年。”福田区委常委、派驻和平对口帮扶办总指挥陈斌说。帮扶办提出要认清“短与长、小与大”的关系,集中力量去做立足长远的事。

    对于福田区的扶贫“双到”思路,和平县委书记何伟光赞赏有加:“福田区带着真心、真情、真金帮扶山区人民,给和平留下了一支永不离开的扶贫工作队,让脱贫不返贫成为新常态。”

    贫困村年租金收益近500万元

    除了引进解决农民就业的农业项目,福田区扶贫的最大手笔是联合和平县推出了福和“双到”产业基地。基地规划面积6.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厂房、宿舍和商铺出租。

    项目目前投资已达6000多万元,是全省扶贫“双到”工作中投资额最大的单体项目。基地已建成多幢标准厂房、配套公寓楼,吸引了17家企业入驻,其中不乏创新企业,全部投产后预计将产生每年2000万元以上的税收和租金收入。

    6000多万元的投资来源于何处?除了省里为和平县划拨的扶贫专项资金外,福田区各部门筹集的扶贫款也不是简单地发放下去,而是投入到基地建设之中,成为村民投资的股份。而和平县则负责提供建设用地和项目建设缺口资金,若投资收益欠佳则要兜底,并承诺县财政可提前拿出钱来,保证贫困村和贫困户当年就享受租金收益。

    目前基地招租顺利,租金逐年递增,相关贫困村的分红每年都稳定在7%左右。根据协议安排,福田区对口“双到”的36个贫困村从2011年已实现年年分红,分红的70%属于村集体,30%指定用于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兴隆村的特困户余日晴,自己左手残疾,老婆有脑膜炎后遗症,每年的固定分红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和平县相关领导告诉记者:“政府承诺村民的收益将至少持续20年,如果期间基地经营不善,县政府将出钱补贴村里。”

    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如今基地经营状况良好,已经形成了稳定多赢的局面,不仅贫困村每年可获得近500万元的租金收益,也为和平县每年增加税收300万元,解决就业超千人,其中本地劳动力占九成。和平县的产业结构也借此得到了升级。福和“双到”产业基地成了“一笔钱办很多事”的一手妙棋。

    这种长效分红的模式也引起了其他扶贫单位的兴趣,省质监局、省农行等8家省直单位及深圳罗湖区、南山区等均以帮扶资金投资入股,帮助16个贫困村实现了集体收入的稳定增长。

    成立2个基金促进智力扶贫

    在资金、产业等“硬帮扶”的同时,“软帮扶”也在同步推进。“深圳名师进河源”行动给和平县福和中学带来了一位“全国百名优秀校长”,任期5年,而和平的骨干教师则分批赴深圳培训学习;医院方面的对口帮扶不仅令和平县的医院获得了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医疗骨干的互访也切实提升了和平当地医护人员的水平。

    和平县现有儿童4.6万名,其中留守儿童2.6万名。留守儿童群体的身心健康一直是和平县教育部门的一块“心病”,学校能够看好在校的5天,但无法兼顾休息日;能够照看学生的衣食,但很难兼顾学生心理健康。在省财政和福田区的共同资助下,和平县阳光公益服务中心启动了河源市首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该中心有专职社工1名,中级社工师2名,助理社工师7名,心理咨询师6名。大楼村的180名留守儿童中的绝大部分报名参加了项目,缓解了亲情缺失的负面情绪,提高了自助和互助的能力。

    扶贫“双到”,不仅有资金投入,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技能培训、文化知识的输入更让贫困户有了致富的出路。大坝镇上正村人袁小芳曾经是贫困户,她通过扶贫免费种养培训学到了猕猴桃培育技术,通过辛勤的劳动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她的带动下,全村172户都参与种植猕猴桃,成为村民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袁小芳不仅成为村里闻名的致富能手,而且受到村民一致推举,高票当选村妇女主任。为了培养出更多袁小芳这样知识改变命运的农民,和平县成立两个智力扶贫基金:贫困户技能培训基金和入学教育基金。

    “这一批帮扶的2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没有问题。我们现在考虑更多的是搭建创富平台和提升致富技能,在这方面工作组正在想各种办法,扶贫干部们都是蛮拼的!”陈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