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帮扶

汕头潮阳:建设美丽乡村拒绝“千村一面”

                
                                      环境优美 
         
                              东家宫村口公园 
        
                                      青山村道 
        
                                   金堡中学 

    潮阳区创建经验 

    汕头日报讯(记者  陈洪镔 刘谷婷 杜一方 ) 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连片打造。按照区位特点、经济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幸福村居”,防止“千村一面”。加大历史和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提升文化软实力。 

    西胪镇投资5000万元,拓宽改造潮揭路乌石、海田、后埔、西一、波美、西凤、竹林等村路段,改善群众行路难问题;河溪镇投入资金800万元,建设桑田公益生态园;和平镇投资350万元,建设和平卫生院门诊大楼……潮阳区在开展“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创建活动中,统筹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民生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生态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的新农村,建设精致潮阳、美丽潮阳、幸福潮阳。 

    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连片打造。潮阳区编制了“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建设总体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避免“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楼,无新城”现象。因地制宜,按照区位特点、经济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幸福村居”,防止“千村一面”。同时,重点选择基础较好、基层积极性高、特色明显的村(社区),整合资源,深挖特色,努力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示范镇,带动全区“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建设。 

    在推进创建活动中,潮阳区大力农村人居环境,开展以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和产业集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特色鲜明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经营效益。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对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进行合理规划,挖掘和利用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特色农业资源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加大历史和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加强文物古迹、名人遗迹、历史建筑、老宅院等人文历史资源的保护、维护,挖掘、保护和传承地方民俗、传统文艺、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潮汕独特的人文历史,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农村社区化管理水平。 

    为保障创建活动顺利推进,潮阳区要求各镇(街道)要把“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创建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把名镇名村示范村、千村环境卫生整治、绿满家园、扶贫“双到”、文明村镇、卫生村、平安社区等各项农村基层创建活动,统归“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创建活动,作为创建活动的载体,按照“统筹规划、资金不变、渠道不变、责任不变”的原则开展相应创建活动。建立一套督促落实工作机制、挂钩联系和结对共建机制等。在财政投入方面,整合千村整治、绿满家园、扶贫“双到”、名镇名村及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和资源,积极动员乡贤、企业家和海外侨胞捐资反哺家乡建设。 

    创建故事 ①东家宫——老村升级花园式住宅区 

    驱车行驶在国道324线路过棉北街道东家宫社区路段时,一个新修建的村民公园十分引人注目,精雕细琢的石栏充满了传统潮汕韵味。东家宫投入97万多元把原来的边角地修建成村口公园,让社区居民有了一个休闲好去处。 

    为整治好村居环境,该社区还投入35万多元,实施了村前潮水溪排污整治,修建了砼挡土墙、石栏杆等,让潮水溪有了一个新面貌。据介绍,东家宫社区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5年计划,在辖区形成“三区二场一街”的格局。通过盘活该社区里一块狮王工业区的土地,创造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扩大工业区规模,增加集体经济稳固收入来源,保证村民的年终分红。营造良好村居环境,强化社会管理,加强村民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配套全村治安监控设备,配齐专职保安队伍,确保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优化环境,配套路灯绿化,搞好卫生整治,确保村容整洁。同时,根据东家宫社区自身实际,计划对占地100亩老村庄进行改造。按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要求,把旧村改建成花园式住宅区,并配套农副产品市场、购物商场,形成一条临街。完善已初步建成的村前公园,配套加强公共设施,绿化美化村容,为村民休闲、健身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配套公厕、垃圾点、垃圾转运站、清洁队伍等,保持生活垃圾日清日运,给村民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 

    创建故事②青山村——特色经济“肥”了村民钱袋 

    沿着笔直的村道走进西胪镇青山村,犹如走进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两旁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依着林,林傍着村,整个乡村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青山村属半山区,拥有独特的土质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十分优越,非常适合杨梅、三捻橄榄和无公害竹笋、香蕉种植。近年来,村两委充分利用半山区独特地理优势,从本地资源优势出发,积极发展“三高”农业,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组建种养合作社,种植竹笋、杨梅、三捻橄榄、香蕉、淮山、姜茨及蔬菜类等特色经济作物,还发动村民扩种和嫁接杨梅、橄榄、油甘等优良品种2500多亩。同时,将1000亩山地确定为无公害农作物生产基地,通过科学、合理规划种养,形成了“土地资源不丢荒,村民经济增收”的喜人局面。 

    青临秀水风光美,山绿路通气象新。近年来,全村共投入1617万元资金,用于全村村道、环山公路、小坡头、水改、文化广场、老人活动中心、监控系统、学校建设、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美化绿化村容村貌,为群众营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起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民林立源老人激动地说:“村两委不但给了我们村民致富的‘金钥匙’,还开辟了南北两条环山公路,大大方便了我们上山耕种,这些年杨梅、竹笋收成好了,我们收入也多了,日子越来越好啊!” 
    创建故事③三堡社区——乡贤反哺村容大变样 

    “哈哈,我抓住你啦!”走进金浦街道三堡社区的卢厝池公园,一群刚放学的孩子正在那儿嬉戏玩耍。只见绿荫环绕、清池鱼游、曲径清幽,这样的一座“别墅花园”为广大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这正是三堡社区广泛动员社会贤达捐资兴办环境卫生设施、美化村容村貌的一个“亮点”。 

    近几年,三堡社区先后投入资金2660多万元改善村容面貌,如投资700多万元建设的卢厝池公园、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三堡肉菜市场、投资 100多万元建设的老人活动中心及配套建设停车场和公共厕所,同时加大道路建设,拓宽改造了长1200米、宽24米的水泥路面和铺设月英池路水泥路面和下水道建设,完善金梅路的路灯照明设施。现在的三堡社区路灯通宵照明,休闲绿地、凉亭和一批娱乐、体育设施相继建成,村容村貌大大改善,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谈起社区面貌的变化,村民们无不称赞乡贤郑开德的慷慨解囊,为家乡兴学、修路、筑桥、水改各项建设累计投入近2亿元,尤其是投资建设为社区乃至整个潮阳区缓解了学位紧缺状况的金堡中学。经过近十年的建设,该校已发展成为省一级学校、市重点中学。校园占地168亩,楼馆齐全、建筑优美,现有教师300多人,在校学生6000多人。“兴学育才”在三堡蔚然成风,除了已建成的潮阳职教中心、金堡中学、金浦中学、三堡小学,还筹集资金1100多万元,建成三堡社区综合中心幼儿园,极大改善了学前教育的教学条件。 

    创建体会 

    创建“美丽乡村”不仅改善村容村貌,卫生状况、道路建设等环境变化还能带动村民提高自身素质和保护环境意识,干部必须带头对创建工作项项抓落实,把“美丽乡村”绿化美化创建活动作为民心工程来抓。 

    ——潮阳区西胪镇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林淑雄 

    创建 “美丽乡村、幸福村居”是广大农村群众期盼的民生工程,通过级级抓落实,积极发动乡贤出资助力,规划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力打造生态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的新农村。 

    ——潮阳区农业局负责人卢宗智 

    把创建“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和村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全力推进,重点搞好排污排水,整治环境卫生,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了村口公园,绿化美化村容,为村民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棉北街道东家宫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洪松成 

    自选动作 保留乡土元素 防止大拆大建 

    “到2018年,力争全区100%实现村(社区)规划全覆盖,其中,名村、示范村、传统文化村居和历史文化村居提前实现规划全覆盖。”在创建“美丽乡村、幸福村居”活动中,潮阳区坚持高起点做好村庄规划,坚持做到“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杜绝“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楼,无新城”和“千村一面”现象。 

    在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中,按照“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思路,根据村庄布局实际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建设规划、“三旧”改造、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科学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各村(社区)修编完善村庄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细化生产、生活、服务各类地块的生态功能定位。 

    潮阳区还明确提出,各镇(街道)是村居规划编制主体,要强化规划设计。村庄规划建设要符合村民意愿,量力而行,有序建设,最大限度保留乡土元素和原有风貌,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片面追求镇村“城市化”;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注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产业培育与发展,注重民居建筑设计,突出潮汕文化传承,彰显现代气息,打造区域产业特色、田园风光、园林景观、山水风情,同时要有利于生产发展、生活方便、自然和谐。 

    记者手记 重视群众主体作用 

    在潮阳区西胪镇青山村采访时,一位正在带孙女玩的张大姐看到记者,主动与记者搭话,高兴地诉说着村里的变化。原来,张大姐家就居住在老厕池旁边,村里实施了改造工程,把老厕池改造成新式公厕,不但提升了片区周边几十户人家的卫生环境,而且让该片区变得更加安全了,大人们不用再为小孩子到旧厕池周边玩耍提心吊胆。 

    潮阳区在创建“美丽乡村、幸福村居”活动中,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最急切期盼改变的人居环境入手,在创建中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因为在创建活动中受益,张大姐才会主动和记者搭话,发自内心对创建活动夸赞几句。 

    记者近年来在农村走访中,常听到农村基层干部发出农村工作难做的感叹。在青山村,记者却听到了张大姐的主动夸赞。张大姐的夸赞道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创建“美丽乡村、幸福村居”,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与群众共谋共治、共建共享,活动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