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以健全机制为着力点、以共建项目为突破点、以服务类救助创新为聚力点,打通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转办转介通道,建立起数据共享、项目共建、群众共帮的“政府救助+慈善帮扶”模式,打造社会救助服务类品牌“穗救易”,作为联动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指挥中枢,构建全市统一的困难群众数据库,打通省、市政务服务平台,实现“需求-指挥-处理-反馈”的全流程网上办理体系,为全国其他地市提供经验借鉴。
以健全机制为着力点,强化政府与慈善力量融合
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推动与慈善力量衔接”“联动慈善组织建立全市慈善项目转办转介平台”等具体措施。
印发《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慈善救助服务工作的通知》,依托全市公益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社区慈善捐赠站点和广益联募互联网募捐平台,为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体提供持续、便捷、高效的慈善救助服务。
健全转办转介衔接机制,先后出台《广州市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开展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和转办转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构建‘政府救助+慈善救助’转办转介机制,及时将线上、线下社会救助需求转办转介到慈善组织。去年实施转办转介7000多人次,发放慈善救助金近41万元,发放实物折价171.9万元。
健全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帮扶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织牢织密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社会组织网的实施方案》,明确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救助帮扶,积极为困难群众帮扶项目提供资源链接、能力建设等支持。
增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救助属性,为照料服务、就业培训、创业扶持、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社会融入、走访探视等项目专门设立救助帮困类别,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资助。近年来80余个公益项目累计获得资助1100多万元。
以共建项目为突破点,强化救助资源互联互通
扩大慈善救助领域,突出为民解困导向,深入实施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扩大慈善介入重大疾病前置救助范围,扩充慈善医疗救助服务种类,优化“珠珠大病慈善医疗救助平台”建设,2022年共服务1.1万人次。
持续开展推动社区慈善发展行动,关心帮扶散居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特殊困难残疾人等群体,全年累计实现1.5万户困难家庭“微心愿”,直接受惠4.6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市设立176个社区慈善工作站,创建慈善空间1042个,设立社区慈善基金530个,为困难群众募集资金5600余万元,持续擦亮慈善品牌服务困难群众。
引导社会组织特色项目对接困难群众,组织社会组织参与“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开展“仁医惠民·爱在羊城”“广州妈妈爱心计划”“暖心惠童”等困难群体帮扶特色项目,以“公益时间”“如愿行动”等平台为载体,深入开展“双微”行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解决困难群众需求1.3万余个。
购买社工专业服务,实现全市镇(街)社会救助服务站(社工站)100%覆盖、困难群众社工服务100%覆盖,结合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线上线下服务居民群众1700万人次,累计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及心理情绪问题6.6万余个。
以服务类救助创新为聚力点,推动救助帮扶全面提质
建立“政府+慈善”事项清单,将慈善帮扶清单纳入全市社会救助服务“一证一书一清单”改革,建立健全涵盖政策清单、服务清单、慈善清单在内的“穗救易”救助帮扶事项大清单,在“穗好办”的“暖心民政”模块发布首批24项清单,实现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的整体性、规范性。
主动对接广州市社会救助审批一体化平台、慈善救助、为老服务平台、志愿服务等多个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呼叫等技术,对全市6万多困难群众开展电访服务,主动发现群众困难需求,通过“穗救易”系统联动基层工作人员及时解决,畅通慈善力量帮扶的精准性、及时性。
构建“政府+慈善”流程信息化,将慈善项目、慈善组织纳入“穗救易”服务系统,建立救助数据和慈善数据定期双向交换规则、通道,实现线上实时获取困难群众有效信息,提供慈善项目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