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对贫困人口聚集、脱贫任务艰巨的广西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组选取了贫困人口基数大且近年来脱贫任务完成较好的马山县进行抽查,发现该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不力,扶贫资金未及时拨付,违规认定扶贫对象。 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广西马山县违规认定扶贫对象,在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个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竟然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如此“精准扶贫”,让人匪夷所思。 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真正把贫困的底子摸清摸实,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挑出来,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前提。只有牢牢把握“精准”二字,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落一名穷人,才能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最终实现精准脱贫。正为如此,在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中央才提出极具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战略部署——“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各级各地扶贫力度前所未有,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然而在个别地方,例如广西马山县,一面是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将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2736元的对象户认定为脱贫(共608户、2272人,占脱贫户数的9.1%、脱贫人数的8.9%),一面是违规认定扶贫对象,将一些“富人”作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工作失误吗?显然不是,而是有意为之,背后暗藏玄机。 暗藏着怎样玄机?在笔者看来,首先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动机是怕啃硬骨头,不愿攻坚拔寨,借“富人”应对精准扶贫政策、展示当地政府的扶贫工作成效和领导政绩。根子是工作作风不实,执行政策不坚决,对于扶贫开发、群众脱贫缺乏真心真情。再就是为了截留财政扶贫资金,据审计资料,截至7月底,该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结转结余9234.14万元,占该县2014年度公共财政收入的43.73%。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精准扶贫容不得“假精准”。广西马山县搞的“假精准”与精准扶贫背道而驰,极大伤害群众根本利益,还会影响到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的预期。因此,对于像广西马山县这样的问题,审计之外的相关机关要及时跟进,严肃处理;各地也要举一反三,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