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共富行”系列报道②:“富广州”攻坚“穷广州”
南网讯 (记者 胡良光 通讯员 穗农宣 ) 广州之富,名不虚传;广州之穷,鲜为人知。就在广州北部,还躺着一个“穷广州”,2011年3月,广州市吹响帮扶集结号,随后8个区及相应市直机关部门,携手房地产企业等社会力量,对8个贫困镇及其206个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开启了区域扶贫的新模式。如今206条贫困村脱贫率均达到近98%,扶贫开发“两年实现目标”的攻坚之仗已胜券在握。
泥砖房变小别墅
从化吕田,广州最北,距市区有约2个小时的自驾车车程,在吕田镇政府南侧,一排排具有岭南风貌的公租房已经拔地而起,透露出勃勃生机。
吕田镇狮象村村民老巢一家五口住在170平方米的小别墅里,窗明几净,彩电、酒柜、电饭锅、洗衣机、冰箱等一应俱全。他激动地说:“家里、村里都变得漂亮舒适了。”谁曾想到,此前大部分村民还住在已有几十年历史的泥砖房里,很多人均居住面积还不到5平方米。
据了解,该建设项目由援建单位给农户每人免费建20平方米,老巢一家5口人,获得100平方米的免费建造面积,加上政府补助的45平方米,他们一家可得到免费建造面积145平方米,多出的25平方米仅需再补2.5万元。而村民根据自身条件也可选择不用自己再掏钱的户型。
有关统计显示,近两年来,广州市本级和8个对口帮扶区财政按上年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安排农村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全市各级财政投入到市内扶贫开发专项资金累计达到31亿元,有力地保障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建房当然是好事,但最好是造血。不是说一定要给我鱼,而是给我一张网。”采访过程中,增城小楼镇有村民形象地说。
实际上,“造血”也是此番扶贫开发的重点。
派潭镇樟洞坑村,是位于增城市东北角的一个小村,原本的村道至此已经“断头”,对外交通十分不便。尽管村里种有荔枝、白榄和红柿等各式农产品,但过去要往外销售并不容易。
对此,帮扶单位广州市外事办联系泰国驻穗总领事馆捐资近70万元修建了一座交易市场,现在连周边的村子都把水果拿来这里销售。帮扶单位又与知名超市接触,利用其平台销售,还开展礼盒快递服务,将樟洞坑村的荔枝销售到全国,打响了品牌。
驻村干部吕先生表示,帮扶单位计划最终形成“中外友好林——泰国风格交易市场——外语培训基地——荔枝果园”的特色绿道旅游路线,将果林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据最新统计,由各帮扶单位扶持发展的产业项目已达1527个,涉及工业、商贸、旅游、农业等类别。
好日子如何延续?
广州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广州要确保到今年年底,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以上。截止到去年10月,该目标已基本实现,8个山区镇206条贫困村和其中纳入考核的贫困户,脱贫率均达到近98%。
本轮扶贫开发预计将于2013年3月结束。眼下,让一些村民担心的是,好日子会不会随着扶贫工作期满戛然而止。
那么扶贫结束后怎么办?广州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士表示,将从制度上保障扶贫工作。随着财力的不断提高,广州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已走在全省前列,并且正在探索利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根据广州经济发展情况提高低保标准,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产业帮扶,对没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实施低保和救助,确保民生福祉。
与此同时,广州将做好北部山区新型城市化的规划工作,结合生态旅游和农业生产,重新定位、同步规划北部山区发展蓝图,并通过城镇的产业帮扶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众。另一方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把北部山区这方面的短板解决好。“目前,教育、医疗部门已制定出台了相关方案,正在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接下来还将更多有关涉农部门出台均等化政策。”
“富广州”攻坚“穷广州”,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