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扶贫“双到”三年《记者驻村》①:踏上产业“快车道”“穷广东”幸福嬗变

开篇语
2007年,省委书记汪洋在指导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政策(简称扶贫“双到”),正式开启了广东的扶贫攻坚战。
对此,本报一直高度关注,不论是前年的《“穷广东”调查》,还是去年的《双到扶贫AB面》系列调查,我们充分利用媒体作为舆论监督利器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我省扶贫“双到”工作。
今年是广东扶贫“双到”决胜之年,再过几天,第三个“广东扶贫济困日”即将到来。从今天起连续五天,我们将推出《记者驻村:乡村幸福调查——广东“双到”扶贫这三年》系列调查报道,通过暗访与明访相结合的方式,回访我们曾经调查采访过的村庄,真实展示“双到”扶贫这3年的变化。
为此,本报记者兵分五路,从5月初起,深入清远、湛江、韶关、河源、梅州、汕尾近20个贫困山村,驻村一周,深入调查。这些村庄曾是“穷广东”的典型代表,原先的贫困状况曾令到访者无不震撼。3年过去,整体性扶贫制度创新到底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变化?
首篇报道,记者回到扶贫“双到”政策的思路发端地清远。经过3年摸索,连南、阳山等地走出条“一体化科学扶贫”道路,高寒山区正在经历嬗变。
今年5月20日―24日,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调研组在广东连南调研后得出结论:经过近3年的努力,广东已形成了领导重视程度最高、扶持政策最实、资金投入最多、社会参与最广、工作成效最显著的大扶贫格局。广东“双到”模式成效明显,内涵值得研究,可以为全国扶贫机制创新和改革试验提供可借鉴经验。
不少“三农”专家认为,“双到”重新梳理了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关系,打通了产业、信息、市场等诸多要素,找到了贫困地区和现代产业链之间的结合点,以大量的资金投入助力贫困地区的经济起飞。
截至2011年底,广东全省共投入资金148亿元,平均每个村投入资金433万元。37万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4元,比帮扶前的2009年增加1916元,增幅达121%;其中31.5万户贫困户达到人均年收入2500元的脱贫标准,占总数的85%。
◎产业链从“慢生活”到产业“快车道”
在极端贫困地区,只有让农民融入产业链,才能克服他们“等、靠、要”的思想,才能给贫困户致富的希望——这成了驻村干部深入群众后的共识
初夏的晨光从云雾缭绕的大山中溜了出来,拂照在深山瑶寨。才8点多钟,五六位皱纹纵横的老人蹲坐在三排村新建的蚕房门口,眼巴巴地等着送蚕种的人。小货车戛然停下,老人们开始叽喳,会说普通话的年轻人上前和送货员吵了起来。
“说好了每个月都要送两次,这次一下子耽误了12天,我们损失大了。”村民沈光特四很恼火。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王清明到了,他也上前跟送货员理论:“明天叫上县桑蚕公司和养殖户一起开个会,迟送问题不能再有了!”
这种因为工作效率而发生的“争吵”,在以前绝不会出现。村民沈秋向记者描述以前的“慢生活”:早上10点多下地,每天早上都喝一壶酒……“3年下来,三排村的村民都像脱胎换骨一样”,沈秋说。
一开始入驻三排村时,王清明也看不惯村民拖拉磨蹭的作风。于是,他每天走七八公里山路,串起每个自然村,比公鸡还准时地喊大家起床下地。王清明也因此被村民谑称为“周扒皮”。
“双到”扶贫,干部驻村,近距离与群众接触,帮扶单位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真正体会到了社情民意,然后对症下药。驻村干部深入群众后形成共识——在极端贫困地区,只有让农民融入产业链,才能克服他们“等、靠、要”的思想,才能给贫困户致富的希望。
放火烧荒山,王清明带领驻村工作组愣是在石灰岩山上、在石头缝里开出了几百亩土地。之后,以村委会的名义将分到各家各户的土地统一租赁回来,再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情况和个人申请,将土地分到村民手里种植,实现连片开发。3年来,通过不懈努力,三排村先后建立起420亩蚕桑、368亩金银花、345亩花生、年产3000头肉猪等生产基地,形成“基地+农户”的“造血型”扶贫模式。
在三排镇三排村委办公室,我们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沈地七贵尔一家四口,2009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去年人均收入却达到了20622元。短短两年时间,年收入提高了数十倍!
省丝绸公司免费发放茧虫,费用在收购成熟的蚕茧后扣除;县城肉联厂负责收购生猪,农户不用担心销路。这种产供销一体化的建立,让农民生活处境豁然开朗。
◎金融道“天下之穷处”脱胎换骨
产业链条生成需要金融血液,连南农户自立服务社、阳山“扶贫经纪人”等新事物应运而生。传统农业和现代金融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农民资金短缺的致富瓶颈
在我国大多数贫困县,资金短缺一直是农民致富的主要瓶颈。“双到”扶贫让干部认识到要让农民融入产业链的各个节点,而产业链条生成需要金融血液,传统农业只有和现代金融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
大古坳村的一项金融服务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村民唐马七四尔一家四口人原本一贫如洗,通过申请贷款互助金,养大了扶贫组免费提供的300只鸡,卖了3万元后,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摆脱了原本的窘境。
为增强村民自主创业、持续发展产业的能力,连南投入300多万元成立互助金,先后启动连水、大古坳等10多个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建设,共有23条贫困村已经吸收农户参会。为了控制风险,连南还在贫困村成立互助资金理事会和监事会,考察农民的项目和信用度,对互助金进行管理和监督。
此外,经连南县扶贫办的积极争取,中国扶贫基金会与连南县政府共同协作的非企业公益性机构——连南农户自立服务社应运而生。资金申请人只需要1名担保人,如果有好项目无需任何抵押便可贷到上限5万元的贷款。该服务社解决了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为贫困群体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难题。目前,该社成功贷出资金700多万元,涉及全县7个镇69个行政村300多户农户。
金融手段的创新也改变了阳山贫困村的落后面貌。
唐朝诗人韩愈当年贬为阳山县令时,曾慨叹这里“乃天下之穷处也”。2009年,本报记者采写“穷广东”报道时,到访过黎埠镇孟山村,当时在稿件中感叹:石多土少、坑多水少、人多地少,尽管千年过去,改革开放也已32年,地处石灰岩山区的山村似乎依然沉睡,并有被富庶地区加速抛弃之虞。
阳山县创造性地提出“扶贫经纪人”(自愿帮扶贫困户的村干部、能人大户)的概念。驻村干部物色为人勤奋老实、脱贫愿望强烈的贫困户,并让他们与能人大户结对。阳山扶贫办通过借款扶持“经纪人”扩大生产,再通过“经纪人”捆绑帮扶贫困户。
最重要的是,阳山县扶贫办为每个村庄在银行垫资10万元撬动50万元借款,由“扶贫经纪人”担保借款给贫困户。正是通过这样的金融创新,孟山村“换了人间”,山坳坳里竟然出现了好几个大型养殖基地。
◎制度路“永不撤离”的扶贫队伍
扶贫驻村驻出了干部和群众间的感情。连南县扶贫办主任黄火兴制作了一张“神奇”的脱贫长效机制表,试图让机制在“后双到”时期继续为各村脱贫工作“保驾护航”
连南和阳山各有38条贫困村,每个村庄都有很多故事。3年的“双到”扶贫,驻村驻出了干部和群众的感情,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耐人寻味。
王清明名片的正面显得有些简单,没有华丽装饰,也没有冗长的头衔。但是名片背后写道:“到连南扶贫开发―最光荣,能让贫困户脱贫―最开心,不扎实漂浮做事―最不该,贫困不知勤致富―最伤心”。
省检察院调研员、驻村干部鲁树礼为了能融入到瑶胞兄弟中,将名字改成了拗口的“鲁洞一八斤(上父下止)”。鲁树礼的真诚感动了百斤洞的村民。村民们纷纷表态说:“我们再不努力,就对不起天天守在这里的鲁处长,对不起扶贫单位。”
扶贫之前,百斤洞村原来只有16名老党员,省检察院用两年时间帮助该村培养和发展了13名年轻党员,一改该村党员发展青黄不接的现象。村里致富带头人被鲁树礼充实进村“两委”班子,整天跟着鲁树礼学习村务管理。
在贫困山区有一句戏言:“我们最怕扶贫单位离开后,贫困村一夜回到‘双到前’。”但扶贫干部说,“双到”扶出了感情,他们不允许贫困户再返贫。
今年三月,连水村的驻村干部朱国梁找到连南县扶贫办主任黄火兴,商量20万元村集体资产接下来如何花。
“那个时候,我脑海中就不断闪出一个问题:扶贫单位离开后,贫困村的产业和资产能否正常运转,会不会出现大波动?”黄火兴苦经思索,并通过几个月的尝试,最后制作了一张“神奇”的表格给朱国梁。
黄火兴向记者展示了这份“连水村扶贫开发村脱贫长效机制表”,共分为三大块:村集体发展机制、贫困户产业致富机制、贫困户政策保障机制。每一块中都有至少三项措施保证正常运转,为贫困户脱贫发挥长效作用,防止脱贫户因各种原因返贫。
村账镇管,形成制度,无论谁当村干部,都不能随意支配集体资产。“已经召集全县驻村干部开会了,下半年这套制度要在所有38个贫困村推广,希望这是一个永不返贫的法宝。”
大古坳村驻村干部关大雄说,即便驻村干部离开,“农超对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不会断,顺德还将成立扶贫协会,统筹管理“后双到”时期的扶贫工作,由政府扶贫向社会组织过渡,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扶贫队伍。
■记者手记
“双到”把准脱贫致富脉搏
“力度前所未有,效果前所未有。”在连南扶贫办持续工作了28年的一位工作人员感叹。
我们在采访中强烈感觉到,“双到”模式为解决贫困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在把准了脱贫致富脉搏之后,“双到”还让干部和群众凝聚了起来。扶贫干部说“最希望驻村干部能有好的发展,他们太辛苦了,应该有回报”,驻村干部提得最多的则是“百姓太淳朴了,只要有希望都很吃苦耐劳”,而山区的人们不善言谈,整天乐呵呵地,围着扶贫干部商量产业发展办法,对待他们比自己的亲人还亲。
还是一位扶贫干部的诗好:“山村生长的地方,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诗情画意,但村民脱贫的笑脸,可以洗涤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