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扶贫“双到”AB面之社会力量篇:企业“举牌”赢掌声更要兑现责任

    碧桂园在树山村挂牌办公。 胡念飞 摄

    碧桂园集团在树山村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                 胡念飞 摄

    去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广东企业认捐16亿元。               吴伟洪 摄

    去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清远市捐款现场火爆。        李细华 摄

    记者观察

    之●社会力量

    去年6月30日举行的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中,社会各界募集善款30亿元。其中,广东很多企业“举牌”捐款,共捐16亿元。

    一年即将过去了,企业捐款“兑现”情况怎么样?本报记者最近进行调查发现,有的企业在这一年扶贫中快马加鞭,已结硕果;有的企业则按兵不动,进展缓慢。

    在去年广东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启动仪式上,承诺捐款2亿元的碧桂园集团在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开展绿色产业扶贫,短短8个月,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

    记者调查发现,碧桂园绿色产业扶贫基地努力让树山村民住上新房、走上新路、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并且通过勤劳致富,人年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碧桂园集团在这里建设了苗圃基地,免费培训村民种苗木,并为村民垫付九成的种苗款,苗木长成后再按市场价格收购。为了帮助当地村民稳定脱贫,碧桂园集团还引导村民成立了合作社,使他们逐步具备开拓市场的能力。

    碧桂园的实践让人看到,企业在扶贫中尊重经济规律,善于运用市场手段,项目执行成本低、注重长效机制,为“双到”扶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的思维。

    但有一些企业在兑现承诺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帮扶情况不太理想。

    比如,去年的“扶贫济困日”活动中,广州市盛贤投资有限公司承诺捐款2900万元,排名“6·30”扶贫济困日捐款榜第14名,但因项目征地问题,资金无法投入;广东博澳鸿基企业集团承诺捐款500万,排名第38位,但因“资金周转”问题,迄今没到位一分钱;广州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承诺捐款500万元,排名第40名,目前到位资金180万元。

    近年来,关于慈善“诈捐”的各种传闻不绝于耳,实际上这是对企业诚信的一种监督。

    扶贫既要量力而行,又要言出必行。企业在“举牌”的同时,亮出的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社会责任、企业诚信。任何企业都不能把“双到”扶贫当作赚取社会形象的工具,光说不练。

    希望企业“举牌”,不仅仅能获得掌声,关键还在于能兑现责任。

    真扶贫、扶真贫。早一天让困难群众脱离贫困,企业参与“双到”扶贫开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望就能早一天达成。

    A 扶贫不能只砸钱 培养市场更关键

    碧桂园在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开展绿色产业扶贫见成效

    “碧桂园当然能搞好扶贫了!那么多钱!”

    来到碧桂园帮扶的清远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看到村民新建的联排别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如此。“我们要是也投入这么多钱,肯定也能搞得这么好!”

    有钱,真的就能搞好扶贫吗?

    记者抱着同样的疑问深入树山村,看看碧桂园到底搞了什么样的扶贫?

    扶贫思路 碧桂园有备而来

    最初,树山村村民一听说碧桂园要来扶贫,都很紧张,“是不是来征地搞房地产的啊?”

    但村民们很快便发现,碧桂园还真是来扶贫的。短短8个月的时间,树山村已经大变样。

    在去年广东扶贫济困日启动仪式上,碧桂园老板杨国强先生、杨惠妍女士捐款2亿元参与“双到”扶贫。经过多方考察,树山村有幸成为碧桂园开展整村推进式扶贫的试点。

    树山村是革命老区,共有347户,总人口1582人,其中贫困户125户,444人。居民分散居住在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10公里的狭长山沟里,绝大多数是上世纪70年代的水库移民,产业单一,农民收入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碧桂园显然是有备而来,扶贫思路早就想好。一来到村庄,他们就郑重地向村民做出了3年承诺:让村民住上新房、走上新路、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村民收入人均达到6000元以上;让村民通过产业带动致富。

    负责树山村扶贫的碧桂园主席顾问李琦告诉记者,碧桂园公司一口气派了6名驻村干部,还专门成立碧桂园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党支部,李琦任党支部书记。

    南方日报记者从省扶贫办了解到,像碧桂园这样,一口气派出这么多驻村干部的,全省还没有。

    从去年8月份入驻,到目前第一期改造的123户村民新居6月30日前建成。二期、三期工程与住房改造工程也在按照计划推进。

    具有碧桂园特点的树山新居一排排在山沟里“生长”出来,与村民过去低矮破烂的老房子相比,简直是换了人间。

    拿手好戏 培养村民市场意识

    如果只看这些光鲜靓丽的别墅,确实感叹碧桂园资金雄厚,但实际上,他们扶贫的拿手好戏是在长远扶贫机制的建设上。

    扶贫不是只建新村,房屋再漂亮没有产业支撑,早晚还要返贫。社会企业力量参与扶贫的树山村,从开始扶贫就体现出了更强的市场化特点。必须培养出村民的市场意识,扶贫才算成功。

    碧桂园的新房每户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每户造价约10万元,省、市配套1.5万元,农民自筹3.5万元,碧桂园帮扶5万元。对于确实无法筹集到3.5万元的困难户,通过贴息贷款、按揭还款的形式帮其筹钱。“就是要激励农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不能让村民认为房子是白给他们的。”

    “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这20个字成为碧桂园扶贫法的核心思想,由杨国强先生首创。

    具体做法为,借本钱给农户发展生产,农户出售农作物后只要还清本金即可,无需支付利息,赚了钱归农户,如果再发展需要资金,就继续借款,凭借自己的勤劳实现致富。

    驻村干部张进锐介绍,目前,树山村已经建成25亩苗圃示范基地,发动208户农户申请种植苗木,已经种植面积近200亩。

    李琦介绍,“我们不是只瞄准贫困户,对大户也进行帮扶,只有大户发展起来,才能将市场大环境搞好。这些大户开拓市场的能力强,通过这些人去带动贫困户。他们才是永远都不会撤走的扶贫驻村干部。”

    社会力量 亲力亲为体现责任

    “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关键还是要有责任!”李琦介绍,按照碧桂园的承诺,在整体2亿元的扶贫捐款中,有5000万元是定向扶贫捐款,碧桂园将派出专门力量“亲自”扶贫,而不是只捐款,树山村就是他们选中的“幸运儿”,将获得总计3600万元的扶持。

    从捐款了事到亲力亲为,李琦认为,省委、省政府力推“双到”扶贫,也是希望在脱贫政策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拉近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心理差距。

    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碧桂园也意识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如何与当地党委、政府相结合的问题,于是他们又提出了一个“20字诀”:党的领导,企业参与,资金扶持,产业带动,管理有方。

    碧桂园的高度重视,加之多达6名驻村干部的努力,以及及时到位的资金支持,让树山村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明星村,不少人慕名前来考察学习。

    碧桂园计划,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把树山村建设成为全国最美的扶贫山村。

    B 去年举牌认捐款 今年仍未兑现金

    省扶贫基金会透露,目前至少有3家企业的3720万元未到账

    去年6月30日,我省“广东扶贫济困日”启动,活动当天筹集社会各界捐款30亿元。去年11月,捐款的企业纷纷登上广东省非公有制企业扶贫济困回报社会突出贡献奖奖台。

    如今,3年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中期,各家企业去年承诺的扶贫济困捐款能否及时到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日,记者从省扶贫基金会了解到,在去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捐款名单中,仍有几家企业捐款因故未全部到位。

    其中,广州市盛贤投资有限公司承诺捐款2900万元,排名扶贫济困日捐款榜第14名,因项目征地问题,资金无法投入;广东博澳鸿基企业集团承诺捐款500万元,因“资金周转”问题,迄今没到位一分钱;广州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承诺捐款500万元,目前到位资金180万元。

    盛贤投资项目征地难 捐款未到位

    广州市盛贤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曾先生说,自广东省扶贫济困日该公司捐款2900万后,董事长范桂贤又以个人名义捐款1300万元,共计4200万元。

    4200万元如何使用?曾先生介绍说,公司设计了四套方案,包括建设150亩的养老院、150亩的残疾人运动基地、清远清新县龙颈镇公路拓宽工程和培育竹林。前三个方案均通过论证审核。养老院和残疾人运动基地计划耗资3300万,修建于清新县长青旅游生态园范围内。

    曾先生说,养老院和残疾人运动基地的征地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去年7月12日,公司就项目存在问题发函给相关部门,希望协助解决用地问题。在用地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两个项目的3300万捐款也就因此未能到位。

    “今年6月份,用于公路拓宽工程的500万元将落实到位,”曾先生说,按照扶贫济困日相关规定,捐赠人可指定资助项目投放,用于养老院和运动基地的3300万元捐款按规定可待用地落实之后到账;余下400万由该公司成立的桂贤慈善基金会直接投放,用于助老和助学。

    香雪制药扶贫项目少 钱就投得少

    广州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捐款也同样因为项目受阻而被迫推迟。据了解,香雪制药去年捐款到账80万元,今年又增加了100万元。香雪制药公关部林经理介绍,为了把钱落到需要的地方,公司与对口单位直接建立联系,资金则由扶贫基金会进行管理,既避免了不知捐款下落的风险,也减少了受赠者管理资金的麻烦。

    “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直接下到对口单位,钱跟着项目走,但项目就那么多,所以目前没有全部到位。”林经理说,按照广东扶贫济困日的要求,捐款可以三年内到账。“不排除之后项目多超出预算,公司会追加资金,资助也可以超过500万元。”

    博澳鸿基资金周转不灵 承诺年底到账

    广东博澳鸿基有限公司去年认捐500万元,一年过去了,至今一分钱也未到账。“当时工商联说2—3年内到账,所以我们也没有太着急。”博澳鸿基公司相关负责人郑子华说,因为之前已经向省光彩事业促进会捐了100万元,公司后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扶贫济困日认捐金额为450万元。

    郑先生介绍,550万元的捐款计划定向投到湛江地区,其中有150万元投到遂溪县草潭镇姓厐村,200万元投到吴川县黄坡镇上马村,100万元用于雷州市龙门镇番昌村,原光彩会捐款100万用于和平县。

    郑先生坦言,资金未到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时间上拖了一下,二是公司作为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不过来。公司已于今年2月份向扶贫基金会出具了书面承诺书,承诺今年年底之前将全部到账,届时也将向社会公布。”

    省扶贫基金会绝大多数企业不能马上兑现

    省扶贫基金会秘书长李万荣表示,当时和一些公司签协议的时候就确定了到款期限,比如和博澳鸿基签的是2年。“一般情况下,捐款数额巨大,都不是马上到位,当年到位就很不错了。”

    “我相信大多数企业都是遵守承诺的,”李万荣说,但也有个别例外,基金会最长的追捐款是向一家大型企业追了7年时间,“如果追得不紧,这笔捐款肯定是黄了。”

    对于去年广东扶贫济困日的捐款,李万荣表示,有的公司是表态3年内捐多少,有的表示4年捐多少,有的没有时间承诺。“绝大多数是不能马上兑现承诺的,基金会一直在跟进捐款,要公司兑现承诺。”

    李万荣建议,企业捐款需要“量力而行”,当年能捐多少是多少,不要把未来的捐款都说进来,尤其不要说,十年捐多少,到时候很难追。

    ■反馈

    茂名政法委驻村干部进村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文才)本报5月17日A09版以《不满扶贫任务分配 一年只“慰问”六次》为题,对电白县马踏镇长山村的扶贫“双到”工作进行了批评报道。该报道引起茂名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长山村扶贫单位的驻村干部终于进村。

    17日下午,长山村扶贫“双到”牵头单位,茂名市委政法委的主要领导立即主持召开有市扶贫办、4个帮扶单位及镇村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检讨工作,虚心接受媒体监督。

    18日上午,茂名市委分管扶贫、政法工作的领导召开有市扶贫办、市委政法委及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根据市委领导的指示,帮扶单位立即行动起来。

    由市委政法委一副秘书长带队,市委政法委机关、中国银行茂名分行、武警茂名市支队、市公安边防支队4个帮扶单位各派一名同志即日起进驻长山村。驻村干部立即对所有贫困户、危房户、五保户等进行逐户排查,然后将统筹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帮扶。

    帮扶单位对长山村集体经济项目进行了研究,决定在省、市、县24万元帮扶资金的基础上,4个帮扶单位各出资2万元,在村委会旁边建设两至三间商铺,出租后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对村委会后面约3亩空地进行平整,将出租给私人企业办工厂。

    南方日报记者 张迪 胡念飞

    实习生 张芳圆 高金花

    统筹:胡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