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利于推动贫困县经济的产品,我们就纳入考察范围,如果质量合乎要求,可以打上扶贫产品的标识。”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钟韶彬表示,目前广东省进行产业扶贫有两支力量:一是“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主要由各机关单位结对帮扶,由省里统一部署,要求每个单位就地发展产业;更主要的是企业自发进行的扶贫项目,经省里考察认定后可享受财政贴息,全省每年拨出贴息资金2000万。
不过,仅从资金源头上给予支持,很多企业仍觉经营吃力,尤其是偏远山区交通成本较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保障。对此,扶贫开发协会提出“贴标签”的想法,支持扶贫产品进入超市,以提高企业扶贫的积极性。
钟韶彬表示,“扶贫产品”标识制度还在研讨阶段,尚需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具体操作模式也未成型。“产业扶贫讲究‘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地种些红薯、木瓜、台湾水果,或者养鸡养牛。我们会选出有特色、质量过关的产品,丰富市民餐桌。”
目前,市面常见的农产品标识均以质量为诉求,如“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等,“扶贫产品”标签对消费者有多大吸引力?几位受访市民均表示更看重“性价比”。刘小姐表示:“如果价钱合理,我愿意消费,既买到好东西又能支持山区。”她表示,最重要的还是政府部门的审查是否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