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双到:贫困户如何长期受益

     南方日报记者走访湛江十余个村庄,发现个别村扶贫流于形式。

    2009年6月,我省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在3年时间里实现655143户贫困农户的脱贫。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我省各地展开多元化的扶贫。

    如今,扶贫半程已过,“双到”到底有没有实质效果?如何兼顾村委会和贫困户?靠政府之手力推的扶贫,在政府力量逐渐抽离后,贫困农民能否自主致富?

    从去年12月22日开始,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湛江的十余个村庄,发现在部分村扶贫“大项目”频起时,个别村的扶贫措施却显得“治标不治本”。

到户:投资建养鸡场,3个月就赚5万元

    “每个月800元工资,还不算分红。”遂溪县遂城镇湾洲村村民邹照指着分列两侧的蓝色铁皮顶的鸡舍说,养鸡场去年10月份建成的,不到3个月就赚了5万元。

    邹照是湾州村80户贫困户之一。多年以来,这个毗邻207国道旁的贫困村庄,以种植水稻为主,不少人外出打工。今年10月,在遂溪县的帮扶下,村委会与养殖公司联办一个投资80多万元的养鸡场,占地面积7亩,有2条标准化鸡舍,舍内喂食、饮水、通风、供暖等设备一应俱全。

    遂溪共有52个贫困村、6290个贫困户。其中6成贫困村采取养殖项目进行帮扶。

不到户:帮村民买医保,帮扶变成刷数据

    到户不到户,效果大不同。记者走访贫困村发现,与部分村扶贫“大项目”频起形成反差的是,个别村的扶贫措施则是“治标不治本”。

    雷州市松竹镇刘宅村由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帮扶。村民告诉记者,一年多来,帮扶单位除了春节送600元慰问金、10月份每户送一袋化肥外,并不知道其他帮扶的方法。

    记者从“广东扶贫信息网”上查询发现,该村扶贫计划中通往镇区的4公里公路还未动工,一些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也未开始实行。2010年“帮扶成效”中设立的村委文化阅览室里,相当一部分捐赠图书竟是英语教材。

    而在个别村,帮扶单位采用为贫困户买医保等从“数据”上“脱贫”的方法,也有些脱离实际。

长效:先调研再定项,形成成熟机制

    记者发现,扶贫卓有成效的贫困村,帮扶单位对每个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帮扶措施”均进行公示,进行了充分的调查。

    吴川市黄坡镇里屋村村委会的公告栏中,290名贫困户的“贫困原因”,细致到贫困户家庭人员年龄和学历,“帮扶规划”则从“思想扶贫”、“智力扶贫”到“经济补助”不一而足。

    湛江市国土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走访、研究后,帮扶单位设计了养猪、养鱼、木材加工、花卉种植、修建道路和土地整理、打井等7个项目,总投入资金达126万元。“土地整理与国土的专业契合,单这一项就赢利70余万元”。

    帮扶单位还为村委会成立扶贫开发公司,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村委会与59户贫困户签署协议,让分红有案可查。

    而对收益及规避风险问题,帮扶单位也提出了新模式。遂溪县负责扶贫的常委张伟明告诉记者,以湾洲村为例,收益由村委会和村民采取二八分成的方式:80户贫困户,每户1000元入股,不到3个月的养殖时间,每户能拿到500元。

    南方日报记者 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