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减贫“1000万人以上”
关键词 “三农”
本栏文字均据新华社电 报告看点: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这是继2014年之后,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提出“1000万以上”的年度减贫目标。
重点推进精准扶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目前,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但我国贫困人口绝对规模依然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低于扶贫线的贫困人口共有7017万。
去年,全国扶贫系统完成了规模庞大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摸清了贫困“家底”。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2015年,重点要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倒查、抽查,挤出水分,夯实基础。”
据了解,国务院扶贫办今年将重点推进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
粮食产量1.1万亿斤以上
“报告中提到,去年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我们已经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今年提出粮食产量目标是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我希望粮食能够稳定增长,因为人口在不断增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说。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村空心化、农产品价格和成本高于国外等挑战。报告指出,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导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表示,要加快耕地质量提升和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需要解决好“谁种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表示,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工作报告对做好土地确权、农村‘三块地’的改革都有部署,要妥善进行土地流转,防止农民失去土地和土地‘非粮化’、‘非农化’,政府要加强监管,保证农民利益和粮食安全。”陈章良委员说。
让无电人口都用上电
嘎措乡是西藏那曲地区不通电乡之一,现有的小型光伏电站到冬天连照明都不能保障。今年73岁的藏族老人白玛说,晚上睡醒了不知道时间,因为连手表都看不清楚。睡觉更是痛苦,有时晚上被冻醒好几次。报告提出今年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这个新消息,嘎措乡的村民听了之后都很期盼。乡长毛小兵说,要是通了电,村民就可以用上冰箱、酥油机。学校也可以把信息课开起来,让孩子们多接触外边的世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当前,“三农”问题面临诸多挑战,核心在于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水和劳动力,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农产品。“农业更强”关键靠科技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靠培育更高素质的“新农民”。“农民更富”的突破口是创造条件,转移农村人口,同时让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更美”则在于既建设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