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喀情深”已深深印入受援地人民心中。图为广东援建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大楼

援疆医生深入到新疆疏附县萨依巴格乡五村病人家中为其治病。

援疆医生深入到新疆疏附县萨依巴格乡五村病人家中为其治病。
南方日报 (记者 刘俊 孙宝山 郦飞) “让广东援疆成果惠及南疆各族群众。”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今年6月在新疆考察时,对援疆干部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医疗卫生援疆这一民生事业,已成为对口援疆工作的头号工程。
当前,广东医疗卫生援疆工作已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格局。一方面,继续重点扶持已经创三甲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集中广东15家三甲医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对口帮扶其18个重点专科建设,促进该院内涵建设与转型升级,将其打造为辐射南疆乃至中亚的区域医疗中心。另一方面,牢牢抓住喀什地区“两县一师(即疏附县、伽师县和兵团第三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巩固和提升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南疆地区医疗中心的地位,积极发挥该院对喀什基层县、乡及周边地区的医疗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喀什地区整体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
“粤喀情深”已深深印入受援地人民心中。图为广东援建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大楼。
定位 打造南疆及中亚区域医疗中心
2013年底,第二次参加援疆工作的广东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方利旭,带领广东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告别南国,踏上前往新疆喀什的征程,开始新一轮为期三年的对口援疆工作。
入疆后,在医疗卫生援疆领域,摆在指挥部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广东省重点援建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喀地一院”)刚刚通过“三甲医院”评定,成为南疆地区唯一一家三甲医院。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喀地一院的许多专科仍存在高层次人才缺乏和学科建设不完善的情况。
如何才能让喀地一院再上一个台阶,更好地造福更多的南疆群众?经多次实地调研后,针对喀地一院实际,指挥部提出了“学科带动、做强三甲、辐射南疆、医疗惠民”的医院发展思路。
“通过打造精品三甲医院,把该院建成为南疆乃至中亚区域医疗中心,从而提升喀什的国际地位,推进南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方利旭一语道出了其背后的深远考虑。他的这一思路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
今年6月下旬,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率领党政代表团在喀什考察援疆工作期间,专程来到喀地一院考察指导工作,并指出:“要进一步加大支援力度,创新帮扶模式,尽快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广东援疆成果惠及南疆地区各族群众。”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与后方的广东省卫计委进行了充分沟通,最终形成了对口医疗支援的实施方案——让广东15家重点三甲医院,对口协助喀什一医18个重点专科,打造18个精品专科,达到打造“精品三甲”医院的目标。
当月,喀什地区行署、广东省卫计委、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三方签订框架协议,达成支持喀地一院重点专科建设发展的共识,并正式启动支持喀地一院18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广东省卫计委主任陈元胜、党组书记骆文智等领导也先后到喀地一院,了解项目进展和慰问援疆医护人员。广东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6家医院也分别派出工作组到喀地一院,开展前期摸底和援助方案研究。
11月27日,喀地一院迎来了建院80周年院庆,而打造喀地一院“精品三甲”的广东对口支持建设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实施 15家医院帮扶18个重点专科
在创“三甲”过程中,喀地一院急诊科的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今年,在广东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医院引进了PET-CT等先进医疗设备,但如何才能让设备发挥最佳效果?关键还在人才。
安尼瓦尔·买买提是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他告诉笔者,经过援疆医生黄焕雷主任等广东专家的系统带教,为科室培养了6名主刀医师、8名心脏手术麻醉师、3名体外循环灌注师和10多名手术室护士。科室已能独立完成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瓣膜置换等常见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独立开展手术比例由以前的10%提高到现在的80%,手术输血比例由90%下降到10%。
年轻的急诊科副主任阿不力克木,依然念念不忘大哥式的援疆医生余涛副教授。“新成立的急诊医学科是一张白纸,在援疆专家大师级手笔的描绘下,医院急症科已打破既往单纯分诊的模式,转型为‘院前急救—抢救—观察—有效分诊’的一体化模式,并以科室的医疗质量为核心,将急症科打造成集科研、教学、培训为一身的综合型科室。”阿不力克木说。
而“硬件够硬、软件太软、内涵建设不足”是援疆医生们的普遍感受。对此深有同感的,还有长期在喀地一院工作的医生们。
喀地一院病理科主任米开热木·麦麦提是一名有30年工作经验的医生,她告诉笔者,对科室来说,目前最大的难题是缺乏医疗技术高端人才,虽然医院经常派遣本院医生外出进修,但这一块的人才缺口还是很大。2013年,病理科主任(双主任制)陈石岩多次向广东援疆前指和医院领导提出要求,希望有广东专家来协助打造。
这一愿望很快得到了广东前指的响应。今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副教授耿舰和南方医院病理学专家黎相照两人作为柔性援疆人才来到喀地一院,重点支援病理科。
陈石岩还告诉笔者,“2005年医院引进了一台荧光显微镜设备,始终没有人会使用,耿教授来了之后,第一次开展了肾脏病理荧光检查,并手把手地教授科室医技人员学习设备的使用方法。”在耿舰的指导下,医院第一次诊断了一例淀粉样变性肾病这样的少见肾脏病,为临床正确治疗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喀地一院肾脏病的诊治水平。
在消化内科,科室主任阿孜古丽告诉笔者,广东来的援疆医生李明松教授圆满完成援疆任务后,还将科室的两名年轻医生收为弟子,带回广东进行培养,继续手把手地传授他们医疗技能。
情怀 用脚丈量土地,义诊走遍所有乡镇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各族群众享受到医疗援疆带来的便利,让他们感受党和政府送来的温暖?带着这个思考已久的问题,驻疏附县工作队医疗组组长张周斌开始了他的援疆工作。
作为广州选派的援疆干部,张周斌还兼任喀什地区疏附县卫生局副局长。在入疆后的大半年时间里,除了日常工作外,他还带领医疗组的7名援疆医生,坚持干好一件事——走乡入村,进行义诊。
今年3月28日,张周斌组织开展的“广州援疆工作队医疗专家惠民生乡村巡回义诊活动”正式启动。就在当天,疏附县兰干镇布阿纳姆村一位名叫吐地汗·吐地的维族大娘找到了他,因自己的老伴吐孙马木提卧床在家,提出请援疆医生前去看看。收到这个信息后,张周斌立即组织队友戴建武一同前往病人家中,为维族大爷进行治疗,并长期跟踪他的病情。
义诊一两次容易办到,但以制度的形式将义诊当成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下来的并不多见。在张周斌桌上那本厚厚的患者登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数十页纸。在大半年时间里,他和医疗队援疆医生的足迹遍布了疏附县的11个乡镇,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下乡巡诊21次,服务农村患者2920余人。
“医生下乡诊病普遍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不仅仅做到了治病救人,还真正将爱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让医疗队义诊的红旗飘扬在疏附县老百姓的心中!”张周斌介绍,即便是在南疆地区目前的安保形势下,巡回义诊也一直都没有停下来。而他们每次下乡义诊,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像张周斌团队这样,心系基层、不辞辛劳的广东援疆医生还有许多,他们用默默无私的奉献,信守一名医生的职责。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援疆医生郑宗珩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4月11日,一名喀什叶城县的2岁儿童因误吞枣核导致肠穿孔。在半个多月内,当地医院历经三次手术,发生三次肠瘘,情况十分紧急,于是向喀地一院的援疆医生请求协助。获知这一情况后,郑宗珩医生立即赶赴叶城,为患者制定了周密有效的治疗方案,随时跟踪患儿的病情变化。在半年时间里,郑宗珩为挽救患儿的生命,5次往返于喀什与叶城之间,行程共2500公里。在患儿身体好转的情况下,再次给他实施了手术,郑宗珩的妙手回春,让小男孩奇迹般地康复了。
对话 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方利旭:重点推进柔性人才援疆
问:中央和广东省、新疆自治区多次关于援疆工作会议中,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摆在十分重要位置。在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如何通过抓住“提升受援地软实力、促进受援地发展”这个关键要素来达到中央要求?
方利旭: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以来,我们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就业、教育、人才援疆三个专项规划,把“教育是发展之基、人才是第一资源”落实到广东援疆工作中去,切实提升受援地长远发展的软实力。
教育援疆将在前一阶段大力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逐步转向帮助受援地教育内涵发展上来。重点是通过提高双语教育校长与教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双语教育普及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到2015年从学前两年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双语教学全覆盖。
人才援疆将针对受援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类人才需求较大、受援地人才资源较为缺乏的情况,明确提出做好柔性人才引进工作,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大规模培养培训当地党政人才,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及执业人才为受援地服务,增加受援地人才储备。
问:在援疆过程中,我们选派了大量的干部人才来到新疆,但这与受援地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又重点推出“柔性人才援疆”计划,这为解决“两县一师”医疗卫生教育人才缺乏,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教育水平带来怎样的影响?
方利旭:来到南疆后,才会发现人才的弥足珍贵。在第七批援疆工作中,广东省根据援疆工作和地区需求,选派了162名援疆干部人才,其中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各81名,到喀什地区及“两县一师”的党政机关和医疗教育等单位进行任职。他们给喀什带来了广东先进经验和工作理念,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但我们也看到,喀什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以及经济社会坏境的影响,各类人才还是比较缺乏,中央计划内援疆干部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受援地需求。
这个时候,我们依托广东省干部人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出了“柔性人才援疆计划”,本着时间不限、方式灵活的原则,从我省各地市分期选派29名公安干警到喀什参与实战交流,102名医护人员短期到帮扶医院开展支医活动,97名教师到各个受援学校开展支教活动,94名项目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援疆项目的管理实施。目前,我省计划外选派柔性人才达331人,大力推进两地各民族交流交往。
问:受援地近期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柔性人才援疆的政策,而广东援建“两县一师”过程中也在积极推进产业援疆,这为改善当地人才结构、为产业长远发展带来怎样的好处?
方利旭:柔性人才能够大力引进,制度和政策是保障。今年以来,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积极协调后方单位支持,及时出台加强柔性人才援疆相关激励政策,明确柔性人才在疆工作期间除按原单位同级同类人员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待遇和其他津补贴不变,当年或次年的评先评优、职称聘任、考察学习予以优先考虑。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兵团第三师等受援单位也制定相关规定,明确柔性人才在疆工作按新疆当地规定享受同级同类援疆人员的相关待遇,为柔性人才引进提供政策保障。在柔性人才引进重点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领域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引进了电子产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家、中层管理人员以及相关职业教育人员,直接把广东新兴产业、企业文化和产业技术带到受援地。
比如说,创立喀什中国西部电商总部基地,从广东引进了24家品牌电商企业和一批电子商务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操作人才,不但拓展了当地特色产品的市场流通和推动了当地物流业发展,而且依托电商基地建立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建设,吸引150多名大中专生前往工作,带动线下物流业快速发展。还引入广东创业孵化基地成功模式,推动舒福乐美食城、西部电商、粤丰家俬、疆南农批等4个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成功引入155个创业对象入驻四个孵化基地,实现就业600多人。
数看援疆
2014年,我省安排卫生计生援疆资金4617万元,安排项目18个。先后选派140名援疆医务人员入疆,其中计划内援疆医生38人,柔性引进卫生专家102人。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卫生援疆专家在疆期间,门诊接诊患者2.3万人次,实施手术3200多台,教学查房1000余次,填补当地技术空白139项,帮带地方技术人才近2000人,接收卫生管理和临床技术人员进修144人,基层义诊7000多人次,捐赠医用设备和耗材230多万元。
援疆观察 找准突破口,缺什么补什么
“每当成功挽救一条少数民族兄弟的生命,就播下了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一名来自广东佛山的援疆医生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
在广东省重点对口援建的喀什地区,医疗卫生援疆是当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近一年来,许多广东援疆医生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解决各族同胞最为棘手的就医难问题,赢得了好评,赢得了人心。
如果说喀地一院是南疆地区医疗系统的心脏,那么,分布在各个县(团场)、乡(连队)、村的医院、卫生院、村诊室则是动脉和毛细血管。一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心脏固然重要,但其他组成部分同样不可或缺。
据兵团第三师卫生局副局长、珠海援疆干部戴世登介绍,驻兵团第三师工作队采取广东7市对口支援第三师“2+5”个医院的做法,让对口支援更加精准。其中,中山、珠海分别选派援疆医生支援第三师医院和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东莞、江门、肇庆、惠州、阳江等5市,则分别与兵团第三师的重点团场医院进行结对帮扶,选派了17名柔性援疆医生,重点打造团场医院的广东品牌,提升服务能力。
在伽师县人民医院担任院长助理的佛山援疆医生计勇,则一直在思考基层医院的定位问题。“喀什是辐射周边地区的医疗中心,许多重症病人很容易就选择转移到喀什进行治疗,那么,县级医院就应该错位发展。”计勇表示,佛山的一些医院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但通过打造一些医疗质量好、服务水平高的专科,最终改变了现状。在他的建议下,伽师县人民医院将普外科、妇产科和ICU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基层医院缺什么,我们就应该考虑补什么。”计勇说。在佛山医疗队到来之前,伽师县人民医院的腹腔镜设备已引入近3年,但因为技术人才原因,该院医生独立开展微创手术几乎为零。
但腹腔镜微创手术已是大势所趋。于是,计勇将援疆工作重点放在了微创手术的培训上,经过援疆医生的努力,现在该院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比例占到1/2左右,在妇科使用的比例约占90%。
在佛山援疆医生传帮带之下,伽师县人民医院成功培养了8名可以独立完成多种普外科及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医生,同时培训了能进行腔镜手术的5名麻醉师及8名手术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