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能“小打小闹” 要和农村改革有机结合
邓振龙 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大埔县桃源镇新东村党支部副书记
徐祥临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首席专家、教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农村”一词出现29次,“农业”出现27次,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可见一斑。基层农村发展现状怎么样?遇到的问题如何看待与化解?日前,来自农村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邓振龙和中央党校教授徐祥临,来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14年全国“两会”全媒体直播室,接受南方日报、南方网、南方农村报全媒体记者的在线访谈。
谈产业发展▶▷
土地维系农民与产业农民应有权参股
南方日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特别提到“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邓振龙:现在大家都知道产业推动是脱贫致富的抓手,但也要知道因地制宜打造什么产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土地,想长久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好土地这篇文章。比如一大片土地适合种蜜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肯定比农户单打独斗好很多。梅州是著名的金柚之乡,以前我们那里蜜柚每斤只卖到1元,老百姓很勤劳,但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现在采用市场化机制产销,每斤卖到3元,还可以出口,农民逐渐就富了。扶贫重要,农民自力更生更重要。要用土地把农民和产业维系在一起。
南方日报:广东省从2010年起先后开展两轮扶贫“双到”,针对广东实际,如何做得更好?
徐祥临:扶贫开发已被中央提到很高的位置,关键在落实。资金、人才配备了,在干部考核方面不要过于看重GDP,要重视保护环境。我在广东调研时发现,粤东西北山区有资源优势,但必须规模化、专业化。比如连南等地方种桑养蚕,一户每年纯收入可以达到三四万元,这就是集约经营的力量。
邓振龙:我觉得扶贫一定要走出“小打小闹”的误区,不是你帮扶贫困户种什么,他就脱贫了。扶贫一定要和农村改革有机结合,实现土地确权和流转,引入市场力量有规划地进行整体开发,农民以土地、劳动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红。这样,农民、村集体、企业的利益就绑在一起,大家尽心尽力维护。
谈农村民生▶▷
公共服务再下沉保住水土命根子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报告在谈及农村时提到“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和公共服务二者并列。
邓振龙:农村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很多贫困地区是山区,发展水平受条件限制,生态保护得很好,但是经济不怎么样,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我们不能让贫困山区群众既贡献又受穷,不能让贫困山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
现在省内已经有地方做尝试,提升不具备充分发展条件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全覆盖。比如学校标准化,让生态发展地区跟重点发展地区的学校执行相同标准,缩小两个地区学校的差距,有贫困地区教师补贴提到了500元甚至更多。这种方式可以扩大普及,给贫困地区医生、教师增加补贴,教师、医生等优秀人才才有动力到贫困地区工作。基本公共服务这样才能下沉。
徐祥临:说起农村民生,我认为保护好农村的土、水也是个大民生。所谓贫困山区就是经济增长慢的地方,一般工业比较少,对于今后来说反倒是优势。改善农村民生,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绝不能掉以轻心。农村环境坏了,赚再多钞票也没用。
邓振龙:确实,现在的乡村缺乏系统规划,或者是规划了,没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农民工作也不好做,本来文化水平不高,因风水观念、家庭纷争,规划可能因此落实不了。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村垃圾越来越多。塑料薄膜、快餐盒、废电池,这些东西进入土壤,后患无穷。
谈美丽乡村▶▷
有些钱不能省农村也能物业管理
南方日报:美丽乡村要建设,却因缺乏统一规划,新房建起来,仍不见新村。
邓振龙:一半靠建、一半靠管。现在有村民小组物业管理路面、河流、路灯,连垃圾都是“户集、村收、镇处理”,乡村风貌保持得特别好。市场化运作,钱花得不多,效果很不错。这需要转变观念。
徐祥临:村民小组物业管理,这个提法很好。往大了说就是村民理事会,乡村脏乱差所有农民都不愿意看到,他们想改变,怎么改变?在清远有些地方,全村几百口人先开个会,把在村里和在外面打拼的能人乡贤召集起来,探讨怎么把这个村建好。我知道的一个村,把全村旧房全部拆掉再统一规划,农民自己掏钱,新房子在哪盖,大家协商后再干。我去那看过,搞得非常好,一户大概花10万元到15万元,别墅式、四五个房间。村民理事会的创新形式值得推广。
南方日报:类似的办法,多少都要花钱。这些钱从哪来?
邓振龙:有些钱,政府必须花。以前政府的钱很多花在城镇上,现在要反哺乡村,比如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各级财政在年初预算时就要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镇建设、美丽乡村、农村清洁工程。我们农民也不能坐享其成。钱不多,也要凑;人多,那就贡献劳动力。在我们大埔县的小留村,前几年有乡贤捐资8000万元,村民齐动手参与,盖起了成片新房,村貌马上变好了。这就是“农民筹资筹劳为主,整合财政资金为辅,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共建部门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