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贫困户,爱喝酒、赌博。获捐一头猪仔后,他转身就卖掉换钱买酒喝,结果醉死路边……这是中山火炬开发区派出的驻村工作组在调研中听到的一个故事,“扶贫必须消除导致贫困的恶习!”驻村工作组从中反思。
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中,中山市对口帮扶河源市紫金县以及肇庆市怀集、封开、广宁、德庆4县的75条贫困村。中山市在对口帮扶中,将扶贫“双到”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将党支部建立在扶贫一线。通过抓基层党建,转变贫困村干群的作风,为贫困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村庄嬗变
导致贫困的恶习被消除
看见胸前挂着工作证的扶贫干部到访,坐在新房门口的紫金县瓦溪镇高田村村民练景先赶紧起身打招呼,热情地邀请大家到他家喝茶。
练景先家原本是泥砖房,家境较为困难,在去年8月的“尤特”水灾中,房屋受到了严重损毁,正在高田村驻村帮扶的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扶贫干部知道后,第二天便开始帮他筹措重建资金。
最后,工作组出资2万元,在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练景先花了不到5万元,在元旦节前建好了95平米的新居。“以前一下雨我就得出去躲,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住这么好的新居。”
紫金县紫城镇横径小学内一片忙碌,集教学楼、宿舍、村委会办公室、村集体所有商铺为一身的一栋四层大楼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工作。去年6月,中山市东风镇扶贫工作组刚进村不到一个月,在了解到学校和村委会教学和办公场所的困难后,当月便启动了大楼的建设,“现在只剩下最后的装修和整理工作,4月份验收就可以搬进去了。”横径村村主任陈绍中说,大楼建设好后,将为学生提供8个教室,到时横径小学将会解决周围五个村孩子的上学问题,也将为村委提供办公场所,靠街的两个商铺还将被出租出去,作为村里茶叶项目的商贸中心。
与此同时,数百公里外的怀集县连麦镇万坪村,村里的变化让村民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被村民所热衷的篮球比赛如今走进了贫困村。在村民广场的篮球场上,七八个村民正在打比赛,一群老人和小孩则在旁边的健身器材上玩耍。
一位老伯告诉记者,村里早就想建个广场,但征地和资金一直办不下来,去年6月,中山市委组织部的扶贫小组进村后,反复找各方沟通,终于建成了广场。
最让中山市扶贫工作组感到自豪的,是贫困村精神面貌的转变。中山扶贫工作组驻紫金县组长、挂靠紫金县县委常委郭明星告诉记者,他们进村摸查完情况后,发现村里的贫苦户大多都较为懒惰,整天无所事事,又爱喝酒、赌博。为了扭转导致贫困的恶习,工作组和村干部多方努力,将一些无所事事的劳动力安排到火炬开发区的工厂就业。虽然起初只有少数人愿意走出去,但走出去的人挣钱回村后,很快传播开。目前,已有400多名村民到火炬开发区工作,整个中山对口扶贫地区超过2500人有意向外出务工。
记者走访发现,通过半年多的努力,中山市对口扶贫的75个村,交通、水、电和通讯等基础生活设施得到根本改变,昔日的贫困村悄然发生巨大的嬗变。

中山速度
率先部署推进扶贫工作
万坪村有4个自然村的道路依然泥泞,每逢下雨,黄泥路面困扰着1300多名村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道硬底化项目已提了近5年,“年年提,但一直没有实现。”
由中山市委组织部对口帮扶的万坪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全村农户605户,总人口3078人,其中贫困户62户,贫困人口230人。贫困户年均收入2850元,村委会没有集体经济,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设施落后,扶贫达标任务相当艰巨。
老大难问题一度影响到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为此,我们选择从民生工程入手,通过一条路,重修干群的信任。”驻村干部谢凯告诉记者,他们来到村里调研后,马上投入及带动资金35万元,发动群众筹集20余万元,半年时间,就将路铺好。
“村两委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后,我们开始抓村庄经济的发展。”谢凯向记者透露,因为干群相互信任,齐心协力,万坪村的扶贫项目推进得十分顺利。目前,村里的马铃薯试点基地已建设完成,今年将实现集体收入5万元的目标。
“村庄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的威信,增强了带头致富的能力,让群众看到有希望、有奔头。”随行的一位村干部感叹说,在过去半年时间里,帮扶单位不仅帮村委会建起新办公场所,还引导村民找到脱贫路,“如今的村民是争抢发展,就怕比别人落后。”
用半年的时间解决三五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万坪村的扶贫进展只是中山市推进对口帮扶项目的一个缩影。在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中,中山市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悄然巨变的背后,是“中山速度”的体现。
中山市地税局联合工作组利用废弃的小学校舍,投入35万元重新装修成幼儿园出租,不但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而且解决了本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半年前,广宁县狮村村、新屋村、莲花村还是“脏、乱、差”问题突出的村庄,对口帮扶的中山市国税局联合工作组投入16万元,如今,环保问题村建成省级卫生村;
中山市供电局利用行业优势,投入150万元,为帮扶村改造电网,村里终于结束了“逢用电高峰就断电”的历史;
……
据统计,目前,中山已筹措帮扶资金1.2亿元,村均160万元,已完成400多项村帮扶项目计划,并定向安排814万元用于改善河源市紫金县文化卫生教育等设备设施完善。
中山市委农办副主任王少强向记者透露,去年5月13日,省动员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后,中山市高度重视,出台新一轮扶贫“双到”实施方案。第二天,中山在全省率先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举办业务培训班,迅速部署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快速完成了‘市、县、镇、村’的四级对接。”王少强表示,到2013年底,重视已经全面完成建档立卡和数据录入,完成项目调研并有序推动项目上马。
为了保障扶贫项目快速推进,中山市还建立了督促检查机制,市领导挂点联系75条贫困村,深入贫困村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工作困难。据统计,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各帮扶责任单位领导到村达430多人次。
党建扶贫
党支部建到扶贫开发一线
为什么贫困村会有如此巨大的嬗变?中山的扶贫速度又是如何打造的?抓基层党建是扶贫开发顺利推进背后的重要因素。
去年6月19日,对于河源市紫金县瓦溪镇高田村、洪田村、上东村、瓦溪村的党员干部来说,颇为难忘。对口帮扶的中山火炬开发区扶贫工作组成立党支部,并在贫困村成立党小组,驻村干部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为何要在穷山沟成立党小组?”正当干群充满疑问时,中山火炬开发区派出的紫金县瓦溪镇副组长何永泰打消了他们的疑虑:“一支队伍没有了集体观念,将是一盘散沙,不但不能成事,还有可能坏事!”
作为一名刚从部队领导岗位转业的团级干部,数十年的军队生涯,让何永泰对团结的体会更为强烈。“如何把来自10个下属集团公司的15名驻村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条心?如何才能让群众和村干部相互信任,共同做好发展?”何永泰告诉记者,经过与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双方最后拍板:成立扶贫工作组党支部。
据了解,中山市按照“市扶贫办——驻县工作组——驻村工作组”的架构,在所驻的县成立党支部,在贫困村成立村党小组。目前,驻村工作组已分别在紫金县、怀集(广宁)县、封开(德庆)县成立党总支和党支部,在贫困村成立党小组,共有党员200余名。
万坪村的变化,让谢凯感到十分欣慰,思考探索的结论是:党建和扶贫可以同频共振,但关键是要找到同频共振的“频率”。“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谢凯提出,这个“频率”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把村两委打造成有威信的党组织,二是提高村委带头致富的能力。
为此,中山市驻村工作组一方面协助村两委解决民生难题,重建干群之间的信任。另一方面,还协助做好村换届工作,与村民小组长和贫困户沟通,改变过去“选谁都无所谓”消极态度,的让贫困户公平公正投好手中一票。
“扶贫是对群众路线是否走得好的最好检验。”王少强说,中山在扶贫“双到”工作中特别强调做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要将党支部建在扶贫一线,就是要通过驻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去影响并改变贫困村不良的民风。
中山市农业局局长李小建坦言,在第一轮扶贫“双到”中,中山市总结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扶贫一定要自力更生,培养脱贫的内生动力”!
“加强基层党建,通过转变作风,改变不良民风,除掉贫困恶习,调动村民的发展能力,实际上是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李小建认为,“如果一个贫困村的干群不合,你拆我的墙,我也拆你的墙,那就没有凝聚力,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李小建还表示,扶贫工作不仅是民生过程,更是民心过程和党的根基工程,应该在促进落后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脱贫动车组
产业基础+正能量=内生动力
记者获悉,在第二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培养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被广泛提及。其中,产业基础被誉为是内生动力的关键。在做好基层党建,搭好脱贫基础的同时,中山市“双到”扶贫工作组着力打造贫困村的产业基础,除了小产业建设,还着重打造大型产业。
在怀集县百德村的种苗基地,平整的土地上郁郁葱葱,玫瑰苗已经长出了肥厚的绿叶,据了解,这45亩的基地里共育有120万株“金景1号”优质玫瑰种苗,成活率达90%以上。
当地农业部门向记者介绍,通过前期调研,中山扶贫“双到”工作组找到了一个花卉投资商,筹备打造玫瑰种植加工休闲项目,此计划也获得了怀集县当地的重视,主动参与到其中,主导该产业在全县的推广。
随后,扶贫工作组迅速将其引进,在前期中山对口帮扶的梁村镇百德村开发45亩种苗培育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向贫困户提供种苗,提供技术。
中山市驻怀集扶贫工作组组长钟向宗介绍,据初步测算,该基地种苗2014年后可移种扩大至1000亩以上,玫瑰种植亩经济效益达6000-8000元/年,并且美丽浪漫的玫瑰花田还可以发展旅游,可带动百德村及周边乃至怀集全县以及周边县贫困户脱贫。
而在紫金县,在深圳龙岗区上轮扶贫打下的基础之上,中山持续投入,继续打造位于紫城镇蓝坑村的紫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园,着力促进紫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产业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紫金县贫困村、贫苦户的脱贫。
站在示范园的山顶,示范园区一览无遗,五千亩的山地已经完成了备耕,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绵延至大山深处,上千亩的油茶树已长至半人高,在春风中迎风摇曳。
据了解,园区总投资超过1500万元,计划种植3000余亩的油茶以及茶叶、水稻、春甜桔等经济作物,预计于明年全部建成,园区产生的利润将实行固定分利,为以后紫金的扶贫工作提供紫金保障,同时,园区还将为贫困村无偿提供油茶苗等树种苗,带动农户在自留地种植,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一村一基地”、“一村一产业”,中山市探索打造贫困村永恒发展的内生动力,保证贫困村长久可以脱贫致富。不过,也有村民担忧,扶贫“双到”只有三年,而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周期,不少产业前期还处于投资阶段,一旦驻村工作组退出,扶贫项目效益不好,很容易成为烂尾项目。
对此,中山市扶贫办主任郑树雄认为,产业基础只是内生动力的基础,从长远脱贫的角度来看,还是得靠人,靠良好的机制,中山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通过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发动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打造脱贫正能量,这些也是产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
在紫金县上东村,就如何选择脱贫产业,中山市火炬开发区驻紫金县瓦溪镇的工作组曾十分头疼,意见不一。一名老党员告诉他们,村中几十年前曾种过芭蕉芋,在周边非常出名,芭蕉芋还能深加工做成粉条,但由于效益不好,村民渐渐将其抛弃。
老党员的一席话让工作组兴奋不已,他们马上找来专家,进村调研,结果显示,上东村确实适宜种植芭蕉芋,但需要注意种植方法,搭好市场渠道。工作组于是组织村民种植,并在村内建起一座粉条加工厂,只要今年开春一种下地,到秋天“工厂+农户”的产业模式便能成功建起。
中山市扶贫办副主任巫建文认为,这些老党员就是村庄致富的希望。当村庄产业基础搭建起来后,还需要一个好的村党支部、一个好的民风、一群好的干群,才能组成脱贫动车组,将产业做强做大,成为贫困村脱贫的支柱,“虽然这种党建促扶贫的方式在短时间难以看到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将可以保证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