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改试点再发力 |
| “全域中山”从物质共享走向精神共融 |
“广东共富行”系列报道④
数说“共富”
积分入户
2009年中山率先在全国推行积分入户制度,外来务工人员凭借“积分”可实现入户中山,入读本地公办学校。目前,全市已有1.5万名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通过积分入户或入读公办中小学。去年,全市积分入学指标为8000个,比去年增加2000个;入户指标3000个。
户籍改革
去年8月,中山启动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将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也意味着70万农民当上了“城里人”,统一居民“身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这是中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再次亮剑。
最低生活保障金
低保人群中的城镇“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 人的人员)每月保障金也调整为536元/人。此次调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后,又有一批家庭将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范围。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中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27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遍布城乡,建站覆盖率100%,城乡居民20分钟之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目前,中山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镇区医院诊疗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的70%。
制图:张谭
2012年9月29日上午,中山市西区沙朗社区居民黄锦辉早早地来到西区公安分局户籍科。从户籍警员手中接过一本新《居民户口簿》后,他成为中山首个由“农民”变为“居民”的户籍改革见证人。
这是继积分入户之后,中山市在城乡统筹大命题中作出的又一次大动作。这场户籍改革的背后,是一个平衡农村与城市户籍人口在社会福利标准的动态过程。继黄锦辉之后,中山将有近百万农民成为这场户籍改革的受益者。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中山市在推进城市化进展的过程中,坚持“利益向下”的发展理念,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1.62:1。
●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邓泳秋 统筹:肖凯荣
公共服务扩容:
从城乡破壁到福利均等
由“农民”变“居民”,原有的农村福利会不会改变?黄锦辉并不担心。事实上,除了将退役士兵安置、义务兵优待金、计划生育奖励、中职学生资助等上调至居民标准外,原有的农业户口计生政策、分红“福利”等,则保持不变。
继黄锦辉之后,中山有近百万农民成为这场户籍改革的受益者。
这场改变,始于去年6月份中山市出台的《关于实施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今年7月1日起,凡本市户籍居民及其新出生或收养子女、市外新迁入户人员,将按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或改登为“中山市居民户口”,取消原有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和“区镇包销户口”的户籍类别。
而这,仅仅是中山城乡统筹工作计划中的一个侧影。2010年,中山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改革稳定的意见》以中委1号文的形式下发,进一步明确用10年时间实现农村发展改革“两级跳”:2012年,基本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消除城乡差别,城乡现代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均等化。
目前,该市积极开展农民新村建设,并深入探索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房的“两分转换”做法;医疗方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无到有,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文化惠民方面,目前该市实现“镇镇建有图书馆和健身广场,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和健身园”的格局,全部镇区文化站达到省特级以上标准……
根据日前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公布的中山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该市农村居民5年来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7182元,比2007年增长60.7%。数据显示,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已经由2007年的1.90逐步缩小到2011年的1.61。
全域中山新径
从物质共享到价值共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有139年的烟洲书院里,琅琅书声时不时传出街巷。这里,不仅有学礼崇文的课堂,也有贴近民生的现场演讲会,各地村民、市民、男女老少都可以到此分享“修身”心得。这所经历百年风雨的书院,如今是中山600多间修身学堂中的一堂课,也是中山市开展“全民修身运动”的一个缩影。
在中山模式城乡统筹实施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交错进行:一是以政策为先导的公共基础设框架,一是以现代城市精神价值为共建体系。如果说前者是以行政手段强势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那么后者则是从身份认同及价值认可层面对城乡一体化作出不同的建构。
诚然,在城市精神文明普及程度成为检测城乡统筹深入程度的今天,精神文明一直是城乡一体化考核中的重要变量。为此,中山市提出了一个覆盖全域中山共建的价值认同体系——全民修身行动。而正是在这场寻求新的文化认同和城市精神的行动中,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普及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城市建设的同步者。
虚功须实做,这是由政府层面向社会推广的精神共建规划的着力点。全民修身在中山市开展一年来,目前已建立600多间修身学堂,开展修身活动1700多场。这一场原本由政府倡导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如今成了312万新老中山人“自我提升”的内生需要。这条与基础设施物质建设同步的精神建设线索,得到了省委的肯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朱小丹提出要推广中山全民修身行动。
从去年9月20日开始,中山全民修身从“启动年”迈入“普及年”。根据计划,该市将针对各镇区和部门出台全民修身测评体系,并将修身工作推进成效与绩效挂钩,“量化”道德建设成效。至此,“全民修身”成为一个有据可依的城市精神内核导向,在这个场域中,城乡居民在参与城市建设、见证城市发展的主体性得到了统一,并且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操作性强的强化补充。
二元解构纵深
从内部统筹到内外和谐
2011年8月12日,在中共中山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有那么一群特殊的列席代表:他们分别是小榄镇保安服务分公司保安主管刘天明、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干事李坚、中山市侨光纺织有限公司厂长史廷龙、中山市合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经理徐燕。
这是国内首次开创的基层代表列席地级市市委会议的做法。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曾表示,把流动人口纳入党委决策咨询的范围,有利于在社会各阶层中达成共建、共享、互融、互助的共识。
目前,中山市外来人员达到1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3%,典型的城乡和城市双重二元结构特征是这个珠西城市面临的城市化难题。“首先要努力打破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身份壁垒,其次是努力消除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身份隔阂。”这是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多次强调的一个方向。
从中山市近年来出台的政策来看,创新社会管理、关注外来人员的生存生态已然成为中山另一个城市“转型”的维度,在推出流动人口积分制之后,该市在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方面持续纵深改革:将积分制范畴扩展至公租房领域,取消入户政策的房产要求;将政治权益向外来工尤其是基层农民工延伸,体现外来工参与社会管理的权益。
其中,中山2013年的积分制新政便将公租房权益纳入积分制范畴。这意味着,外来人员可通过参与积分制管理申请公租房。同时,基于对外来工实际情况的考虑,明年的积分入户政策也取消了原有的房产限制。
无论是处理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还是处理城镇内部的关系,二元结构的解构过程都有赖于进一步厘清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与社会福利渠道。而中山市在破解双重二元结构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体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对福利均等和社会共建的持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