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扶贫“双到”三年《亲历·口述》③:盖房子转路子,瑶胞过上好日子

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
盖房子转路子,瑶胞过上好日子

亲历·口述: 来自乡村的报告

    东莞市黄江镇对口帮扶乳源县东坪镇新村、茶坪、东田、长溪、下寨5个村,其中有4个是瑶族村,5个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728户共3284人。截至2011年12月,黄江镇通过各种途径落实帮扶资金3791.53万元,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20个,累计完成危房改造406户。2011年,5个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的贫困户共有701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802元,脱贫率为96%。

    建新房不忘装烟囱

    口述人:黄道全(东莞市黄江镇驻乳源县东坪镇扶贫工作组组长)

    东坪镇各瑶族村瑶胞们住在交通不便的深山。新村散坑村小组,大多数村民为了小孩读书,不得已到县城租房;东田村茶山口村小组,被列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点,山体的裂缝一目了然,就像放了颗定时炸弹;下寨村的塘面村小组,房屋已经破败不堪,有的还倒塌了。

    我们坚持“支援不包揽,配合不代替,到位不越位”的工作原则,安居工程以贫困户自筹自建为主。

    在入户调查时,我们注意到,瑶胞家里的灶头都是黑黑的,有的还挂着烟熏肉。由于瓶装气价格较高,村民还是习惯烧柴火。为此,我们在新房建设时,都引导村民要安装烟囱。

    我镇筹集帮扶资金200万元,帮扶散坑村小组整体搬迁,高标准建设了东莞“双到”瑶族新村,一共30套新房,每套183平方米,于2010年底完工并交付使用。筹集138万元帮扶茶山口村小组共72户村民进行搬迁,筹集36万元帮助塘面村小组12户进行整村危房改造。目前为止,共完成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实施住房改建406户。由于工作出色,我镇帮扶的瑶族新村还被评为省扶持整村推进幸福安居示范村。

    目前,乳源县政府正规划以东莞“双到”瑶族新村、斜岭新村和东下山新村为依托,着力打造“瑶族特色一条街”旅游项目,重点开发“瑶家乐”和瑶绣等特色资源。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已经开始运作,“瑶族特色一条街”旅游项目已见雏形。该旅游项目建成后将是一个集农业生态、旅游环保、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口述人:赵天前(乳源县东坪镇新村受帮扶村民)

    我们散坑村小组离镇有30公里,八九年前我为了小孩读书到县城租房子住,当时我一个女儿读小学四年级。现在山里的老房子还在,是用茅草树皮搭的泥砖房,回去耕种山林时还会住上一阵。因为小孩读书,家里没有什么积蓄。为在新村里建房子,我卖了早年种下的杉树,得了1万多元,再借了2万元。

    现在新村瑶族特色非常浓,我们以后想搞“瑶家乐”。新房里多出来的房间可以腾出来给游客住宿,外出打工的女儿也可以回来当帮手。

    让特色成为生产力

    口述人:黄道全(东莞市黄江镇驻乳源县东坪镇扶贫工作组组长)

    为了利用当地劳动力禀赋发展经济,我们准备在新村建立一个蔬菜种植基地,但一些村民不愿参与。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上门与他们座谈,先从拉家常开始,再向贫困户解释项目的风险与收益,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现在,村民从过去的“要我脱贫”到现在的“我要脱贫”转变。

    村干部的观念也在转变。我与下寨村支部书记赵劲成成了临时“搭档”,黄江镇投入35万元帮助下寨村在3个月内建成了500只山羊的养殖基地,能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各村支部委员以发展带头人、技术指导员和农村经纪人的三重身份活跃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上,真正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我们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加大产业帮扶。如新村靠近县城,我们引进嘉农公司建设130亩蔬菜种植基地,2011年平均每户贫困户增收2870元,村委会增收1.45万元;在东田、茶坪、长溪和下寨4个村,我们请来药材商打造了600亩的药材种植基地,推广种植桔梗、玄参和白芷。我们还在新村和东田村建设黑豚鼠养殖基地,在下寨村建设山羊养殖基地,在茶坪村建设肉牛养殖基地。

    在本地挖掘劳动力价值是一方面,我们还充分发挥劳动力转移的价值。

    我们积极帮助促进劳务输出,提供从“家门”到“厂门”一条龙的培训、就业服务,截至2011年开展劳动力培训800人次,目前帮扶5村外出务工者达到1002人。在东莞务工的贫困户每月平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户脱贫。

    贫困户赵拉高主动要求到我镇务工,我把他接到东莞,在我镇的一间工厂企业为他安排了工作,一个月后,他提出要到中山弟弟工作的地方一起务工,我又驱车把他送到中山,把他交给他的兄弟才离开。我认为,劳动力就业转移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只要他们有这种意识,我们就要帮到底。

    口述人:赵天前(乳源县东坪镇新村受帮扶村民)

    我们这里山高林密,不适合种水果,只适合种树。家里有10多亩杉树,是近两年来新种下去的。现在我一个人在家,打打零工,一天也有五六十块钱。一个女儿出嫁了,两个女儿外出打工,一个就在县城的一家日资电子厂,一个打零工,回来看看家里方便了许多,她们都已经能自己养活自己,逢年过节时会给家里五六百块。

    我今年43岁,再过10多年,我也上了年纪,打小工都没人要了,但杉树也长成了,还是有养老钱。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谷立辉 邓圣耀 发自乳源 通讯员 郑东红 赖南坡 许洪成 统筹:王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