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扶贫“双到”奏响新的农村变革曲
                                
                            
                            
                                  自从在全国率先推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双到”政策以来,广东的贫困农村发生了显著变化。河源市东源县偏僻的左拔村就是一个典型写照。这里虽然说不上已经绝对脱贫,但显然好生活就在眼前,村民不断提升的幸福感、不断改善的生活质量是最真切的,也是对扶贫“双到”政策最为恰当的评价。 
    长期以来,因改革开放而成就辉煌变化的“富广东”为世界所熟知,但这里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矮小漏水的土坯房,家徒四壁与灯红酒绿形成了广东的穷富两极。广东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问题,同样“当惊世界殊”。但是,扶贫是有时代性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前的广东基本上是全省贫困,是改革开放开启了第一波脱贫史,自那时开始,珠三角一带以改革促开放,又以开放促改革,使得珠三角区域不仅早早脱贫,还逐渐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动机和先富区域。从上世纪90年代以降,面对日益拉大的区域性贫富差距,广东开始在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区域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一年又一年的努力,一年又一年的接续,到了扶贫“双到”时期,再次奏响了一轮新的农村变革交响曲。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路径。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小平同志在深圳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而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时光中,小平同志最为关心、谈论次数最多的问题就是“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广东通过率先改革、率先开放,成为排头兵,交出一张让老人家较为满意的答卷;然而,“考试”并没有结束,如何消除民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新问卷,也是老人家早就提出来的老问卷。怎么答,答什么,广东一直在探索。从扶贫“两大会战”,到重点解决“一保五难”问题,再到如今的扶贫“双到”,广东的扶贫工作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地化解,最后让上万干部扎入基层,深挖农村内生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发展问题,应当说,“围剿穷广东”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河源左拔村现在实际居住的人口只有359人,大多数人已经移居在外,由于扶贫政策支持,无论在村还是不在村,只要是贫困人口,都受到一定的支持,一些在外发展的人因此开建新房,让自己有了一个新家。这说明我们在扶贫方面的工作思路是开阔的,关键问题不是解决外界看到的乡村土地附着物问题,而是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既要解决人的居住问题,也要解决人的教育问题和发展问题。所以在广东扶贫“双到”中,有的地方搞产业扶贫,有的地方搞“扶大户,带农户”,有的部门搞水利扶贫,有的部门搞技能培训扶贫,方式是多样化的,效果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是要增强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避免贫困的固化,并拓宽教育和就业渠道,使农民子弟获得更为宽阔的、向上流通的渠道。 
    落实扶贫“双到”政策至今,广东的扶贫开发已经转变到以解决相对贫困为主的新阶段。只要我们有信心,拿真心,干真事,就能够从根本上进一步解决“穷广东”难题,以农村新变革的优异成绩交出一份“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答卷,不仅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再探新路,更以人民的幸福发展来告慰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