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省政府责无旁贷,勾勒出扶贫格局。11524名干部告别熟悉的城市,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南粤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热情参与。
从“输血”到“造血”,资源、人力、智慧和爱心向经济发展天平的另一端倾斜,广东正在努力告别绝对贫困。
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三排村的贫穷,让初入村庄的省烟草局驻村干部王清明难以想象“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有的家里连张床都没有,穷得没法想象。石灰岩地区,全是石头,土壤保不住水”。
纾解“穷广东”需要耐心
穷得“头痛心又痛”是多数驻村干部抵达贫困村时最深的感受。GDP多年居全国第一的广东,目前仍有3409个省定贫困村、316万贫困人口,贫困农户人均年收入仅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4%,他们大多住在危房、泥砖房、茅草房中。
去年,南方日报组织“穷广东”调查,记者分赴粤东西北7个贫困村,发现不同的致贫原因却是相同的景象:穷困、疾病缠身、发展难以为继。
一批批走出去的村民,在外艰难闯荡一两年后,含泪而归。接过父辈的锄头,结婚生子,终结其贫穷而平凡的一生。
改革开放30年,残酷的贫穷现实一一翻开时让人不忍卒读。
2007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到广东上任不久就深入粤北山区调研,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山区群众过上好日子”。
一年之后,“富广东”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向“穷广东”宣战。
“靶向疗法”一针见血
多一分等待,贫困户就多一分焦灼和煎熬。
到贫困村去!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等省领导亲自动员,与当地领导、贫困群众研究帮扶方案,制订扶贫措施,推动工作开展。
各级党政“一把手”成为扶贫开发的主要责任人。通过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攻坚战,我省将用3年时间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被扶持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
为了促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自觉依法依纪履行扶贫工作职责,确保按时高质完成对口帮扶任务和目标,还出台了“双到”扶贫问责办法。
3409个贫困村、70余万贫困户基本情况录入电脑,明确扶贫脱贫具体办法,将“谁去解决脱贫,解决谁的脱贫”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
前所未有的扶贫力度,显示出广东省委、省政府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责任落实到点;全省数千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被动员起来,3451个工作队,驻村干部达到11524人,对口帮扶3409个贫困村,实行定点清除贫困。
满怀信心的投入,遭遇的却是意想不到的难题:语言沟通障碍、农村基层错综复杂的关系、部分贫困户长期守贫后丧失“斗志”。“双到”扶贫之路荆棘丛丛,并不平坦。
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
创新型的扶贫“靶向疗法”定位精准,志在长期稳定脱贫。
翁源县江尾镇仙北村是省级贫困村,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万元,有贫困户124户430人。
当年,扶贫工作组将仙北村的450户农户组建成仙北蔬菜专业合作社,与翁源县宝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和粤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构筑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不到一年时间,仙北村村集体收入已超过3万元,88户摘掉“穷帽子”,脱贫率达到90.7%。
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试验
“双到”扶贫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企业参与扶贫不是作秀,而是履行企业责任。
在去年广东扶贫济困日中捐资2亿元、对连南高寒山区进行改造的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称,17岁前从未穿过鞋,年轻时曾放牛种田、做过泥水匠,深感贫困之苦。少时贫困的印象始终在企业家叶灿雄心里萦绕不去,在如今身为年销售额达10亿元的企业负责人的他看来,回馈社会,缩小贫富差距,不光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绝不能做一个旁观者,企业其实大有可为。
一年时间,扶贫“双到”留下一组让人惊叹的数据:
2010年全省经过核定的37.1万户、156万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2410元。
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一年的时间达到了2410元,脱贫户占贫困户总数的42.19%,脱贫率已经超过年度目标的12.19%。
3409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达到10249万元,比帮扶之前增收5895万元,增长133.46%,平均每一个村达到了3.01万元。
各地启动扶贫项目10978个;解决了24913户贫困户住房难问题……
稳定、长效的脱贫方式要建立健全机制,通过产业扶贫让项目和市场“留在”贫困村;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让贫困户学到一技之长,从劳动中得到回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让丧失劳动能力者体面地生活,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
农业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医疗扶贫、智力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区域经济协作扶贫、特色旅游扶贫……如今,不到两年时间,贫困现象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从今年开始,一个更庞大的扶贫计划拉开帷幕。省政府投入18亿元,从今年起至2015年,对居住在高寒山区等生产生活条件“两不具备”的3000个自然村6万户30万贫困农民实施整村搬迁。
事实证明,“双到”扶贫践行着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试验,“靶向疗法”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走出贫困的同时,资源与资本的结合、因地制宜的设立产业平台,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