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起,我省启动的扶贫“双到”工作,全省来自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央企驻粤公司与省级国企11524名驻村扶贫干部“上山下乡”,分别进驻散布于粤东、西、北的3409座村庄。他们的使命是依托单位的支持,用3年时间改变这些村庄的贫困命运。
驻村干部是衔接帮扶单位和帮扶对象的重要环节,帮扶措施的实施、扶贫资金的监管和使用、帮扶对象的发展意向,驻村干部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南方日报记者在粤东西北等地几十个贫困村走访发现,驻村干部驻村时间较少,甚至没有驻村干部的现象并不鲜见。
有一些不愿意驻村的驻村干部抱怨,村里条件这么差,实在不愿意在村里待着。“不要说别的,光蚊子都受不了!”“扶贫不就是要钱吗,在城市不是更方面找钱吗?”有些驻村干部工作一年多,不仅村民不认识他,他更是对村里贫困情况不了解,依然认为扶贫就是“给钱”!
“双到”扶贫与过去的扶贫政策相比,设置驻村干部一职可谓用心良苦。扶贫干部驻不驻村,关系到扶贫成效能否落到实处,驻村干部在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不可替代。“双到”扶贫关键是“到”,最关键的是“人到”和“思想到”。合格的驻村干部深入农村后,能够发现贫困村致贫原因,赢得村委会、村民的支持和信任,更容易从薄弱环节入手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问题。
扶贫干部不驻村,帮扶难见成效,最极端的情况是帮扶几乎没有开展;更多的则是由村委会全盘接管扶贫工作,帮扶单位只给钱。事实证明,这会衍生出很多问题:首先,贫困村的村委会自身能力较弱,扶贫思路方法局限于基础设施,把有限的扶贫资金均分给全村,贫困户得不到实惠;其次,村委会主导的项目缺乏多方论证,如种养项目等也缺乏与市场的衔接;再次,“双到”扶贫中要求帮扶单位通过扶贫增强村委会的“战斗力”的初衷亦无法实现,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也缺乏监管。
最“受伤”的是贫困户。没有驻村干部的村庄,贫困户甚至不知道“双到”扶贫政策的存在,或者以为“双到”扶贫仍是传统的“慰问”,“等靠要”思想不减反增;而想要发展的贫困户得不到驻村干部的响应,失望之余,进而对省委、省政府“双到”政策产生不解和怀疑,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凡是驻村干部驻村时间长,工作精力投入大的贫困村,即使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扶贫的效果也相对明显。
只有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因地制宜拟订脱贫方案,才能真正地摆脱过去扶贫的“走过场”怪圈,取得“双到”扶贫的长远胜利。
| 扶贫干部驻村一年七成贫困户“脱帽” | 
| 清远市连南县三排镇三排村贫困户人均收入涨两倍 | 
54岁的王清明原是省烟草专卖局办公室主任,去年被派往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三排村做驻村干部。
一年时间里,王清明跑遍了三排村的每一寸土地,从对村里的贫困现状无所适从,到开展扶贫项目得心应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驻村干部大有可为。
一年时间里,三排村82户贫困户,已经有62户贫困户在2010年底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户人均收入从1078元一跃达3775元。
入户调查:跑遍每一寸土地
2010年3月,在万余名扶贫驻村干部“上山下乡”的潮流中,王清明来到三排村,开始了不同寻常的驻村生活。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王清明绝没有想到广东还有如此贫穷的一面。连南县三排镇三排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全村耕地面积5417亩,石灰岩地貌,难以蓄水,使这里的农业生产完全是望天收成。
由于缺水,许多村民只能饮用池塘中不卫生的水。因病返贫的村民占当地贫困户近三成。有一些家庭全部家当加起来也没有1000块钱。
王清明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每户村民进行走访调查,填写帮扶记录卡。王清明给所有的贫困户留下了他的手机号码,此后一年,贫困户打来的电话响声不断。
帮扶对象82户345人,为填写记录卡,王清明将三排村的大山小巷都走遍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压力非常大,水、地都没有,村子怎么发展?”
驻村入户干部让三排村瑶族村长十分佩服,“王主任对村里的地,比我还熟。走到村里村民不一定跟我打招呼,但一定会跟王主任打招呼。”
王清明来到三排村,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忙的时候一个月都不回去,每晚七八点钟都在村里工作,回到住处还继续写材料、整理报表、写日记,“很少有12点前睡觉”。
与王清明同样勤奋的驻村干部不在少数。华南农业大学驻韶关乐昌市袄田村扶贫干部许奕进就是另一例。驻村一年,许奕进的汽车跑了2万多公里,换了4个轮胎、2条皮带、2个冷气压缩机,他跑烂了3双皮鞋、1双胶鞋和1双解放鞋。
激励脱贫:根治“等靠要”思想
通过走访调查和思索,针对三排村的现有基础和自然条件,王清明确定了养猪、种桑养蚕、种红芽芋、改造低产油茶林四大项目。王清明说,项目长短结合,才能保证扶贫工作组走了之后,村庄还能继续发展“每家都要做至少两个项目才能保证脱贫。”
“双到”扶贫中,驻村干部的作用不限于找项目,解决贫困村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的意义不亚于扶贫本身。与村民打交道时出现的种种问题,是驻村干部们所未能预料到的。
去年3月底,王清明到地里去跟农户一起种桑时,发现村民为了偷懒,故意将桑苗种稀。他马上叫村民补种。让他意料不及的是,村民说要补种,每亩得给他们100元钱。“自己的地,种下收获也是自己的,还要补他们钱,人都给气死。”
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王清明回忆说,通知9点钟开会,村民们10点钟才稀稀拉拉地过来,还要“误工费”;看到牛跑到自家桑地里吃嫩苗也不去赶……
“必须要采取方法来控制。”2010年8月份推广养猪项目时,王清明规定,要养猪必须先建猪舍。建猪舍每户只给500块钱补贴。猪苗、饲料预先提供给农户,但农户卖掉猪后必须还清,否则禁领下一批猪苗。
他还要求每个村民签保证书,共有7条,规定不得中途将猪变卖等等,违反任何一条都会把猪收回来。这些方法效果显著,农户养猪的积极性高了,再也没有出现中途卖猪杀猪的情况。
许奕进开始在村里推广新型农作物时,也遇到了重重阻力。村民不相信这些新作物能高产,都不愿意种。于是,许奕进在开发试验田内自己先试种。
村民看到许奕进种植的作物产量高质量好,放下心来,都愿意种植了。
驻村成效:七成贫困户脱贫
驻村干部前期翔实的调查、后期认真的管理,让省烟草专卖局投入的287.6万元帮扶款每一分都落到实处。
2010年底,帮扶项目的第一批猪出栏,让参与养殖的贫困户们都有了过万元的收入。三排村贫困户沈三一五去年养了12头猪,种了10亩桑树,养了两间蚕,收入有两万多元,提前两年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王清明说,今年的目标是完成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和剩余的20户贫困户脱贫。他计算,一户建110平方米的楼房,造价在6.5万—7万元,每户自筹3万元,加上省市县补贴1.5万元,剩下的省烟草专卖局补齐。王清明说,今年将完成所有贫困户脱贫的任务,局里的目标是,三年后贫困户实现人均收入8000元。
比起收入增加,更让王清明欣慰的是村民们面貌的改变。
如今,开会没人迟到了,街头巷尾打牌消磨时光的人群不见了,持续4个小时的种养知识培训班也没有人开溜,村民们养猪种桑都有了积极性,繁忙起来的三排村显示出了内生力。
54岁的王清明明年就到了退休的年龄,能否继续驻守三排村还是一个未知数。村民们表示,到时候全村人一定签名“无论如何要把他留下来”。
不满扶贫任务分配,一年只慰问“六次”
广东茂名扶贫工作难落实 扶贫沦为慰问
      3年的“双到”扶贫至今已经开展过半。电白县马踏镇长山村的大多数贫困户却未能感受到扶贫工作带来的变化。
  从去年初以来,在没有驻村干部的情况下,长山村除了3个贫困户旧房改造后拿到1万元补贴,39户贫困户收到价值151元的大米、花生油外,其他120余户贫困户没有享受到扶贫政策,村集体的扶贫项目至今没有落实。
  长山村帮扶单位负责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驻村干部不驻村、“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过去一年未落实的原因是因为单位力有不逮。
不驻村 扶贫沦为“慰问”
  88岁的老人李月是长山村年龄最大的贫困户。推开简陋的家门,三间低矮的砖房,墙上的石灰斑驳夹杂着水泥的修修补补。
  2006年儿子因病去世、儿媳妇改嫁后,李月老人便开始抚养三个孙子。儿子留下的3头牛卖掉后,2亩田地无人耕种。“现在全靠低保和亲戚。”李月说。
  李月是长山村贫困户的典型代表。长山村全村619户人,168户被列入贫困户名单。
  去年2月6日,长山村的帮扶单位 茂名市政法委给李月等39户贫困户送去大米、花生油,此后进行拍照和资料登记后,再也没有扶贫工作人员与其接触过。记者走访了多名贫困户,得到的回答与李月一致。
  按照“双到”扶贫工作要求,帮扶单位开始扶贫之时要制定帮扶规划,落实驻村干部等。
  广东扶贫信息网上,茂名市政法委公布了2010年和2011年的帮扶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的规划。按照该规划,帮扶单位将为村集体招商引资、修复水利工程、道路硬化、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养殖基地等内容。茂名市政法委也确定了由主要领导组成的扶贫领导小组,并落实了责任人。
  然而,在过去一年的帮扶中,以上规划全部未兑现。扶贫信息网上列明其2010年的“帮扶成效”仅六项:春节送温暖、帮扶建档立卡工作图片、帮扶危房改造、“七一”党建活动、领导帮扶调研和帮扶贫困户搞好冬种农作物。
  一年中,长山村帮扶基础资金及帮扶成效资金共投入64353元,其中3万元是村民进行危房改造后领到的补贴款,而近一半资金是以“慰问”的形式给村委会或给村民。
  茂名市区距离长山村50多公里,有高速公路相连。然而,一年来,驻村干部也并未到村里开展工作。记者在茂名市政法委采访时发现,原定的驻村干部已经移交工作,而新任的“驻村干部”也并未到村里开展工作。
  “现在(扶贫)没人管了,帮扶单位总共下来三四次,”长山村委会一名干部直言,扶贫最主要的是“造血”,但村集体经济目前还是零。
无协调 集体项目无进展
  “造成现在的局面,存在客观原因。”茂名市政法委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解释说,茂名市有关部门在分配贫困村时欠缺考虑。“我们单位只有40多人,相对于168个贫困户来说,感觉扶贫工作无从下手。”
  去年9月份,茂名市扶贫办向长山村增加了中国银行茂名分行、边防部队和武警支队3个扶贫协办单位。然而,4个扶贫单位因贫困户分配等问题上存在争议,扶贫工作也同时被搁置。
  茂名市政法委负责人说,政法委的“资源”也比较少,在资金筹集上也存在困难。“在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去年11月18日长山村委会各自然村176户贫困户,每户补助100元买种子。”
  驻村干部角色的缺失,使得帮扶单位仅有的投入也未落到实处。长山村村干部称,17600元的补助款至今仍在村委会的账上,理由是“没有提前预订,种子没有买到”。
  村集体的扶贫项目也被搁置。长山村委会主任邱李伟告诉记者,去年7月份村集体提出鳄龟养殖,方案通过电白扶贫办、茂名市政法委和马踏镇的批准,去年9月资金下发到马踏镇财政所后,股东名单存在争议,资金至今未落实。
  茂名市政法委负责人承认,鳄龟养殖方案上报时未详细考虑股东名单,“当时想尽快让财政的钱批下来,方便开展工作”。“村主任说要占六成以上,领导小组没有同意,镇里也认为养殖鳄龟有风险,希望改为养猪。”
  茂名市政法委负责人说,养猪项目在统一养殖还是分配到户上意见也不统一。
无资金 扶贫更需“人到”
  茂名市扶贫办副主任李海林说,扶贫办在分配任务时不能绝对平均,茂名市共有240个贫困村,“168个属于中等,最多的村有428户。”
  “不论单位干部人多还是少,关键是积极性,具体表现就是‘思想到、人到、措施到、钱到’。”李海林举例说,越秀集团扶贫茂港区曲径镇山岚村感动了村民,村集体集资修路时,一名患癌症的村民拿出1500元参与修路“路修好了,他却没能看到”。
  记者了解到,长山村的扶贫资金并非难以筹措。为促进扶贫工作开展,我省对每个贫困村提供15万元产业扶持资金,茂名市3年配套安排20万元,第一年6万元,后两年每年7万元。电白县财政3年安排20万元扶贫资金。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帮扶单位制定具体到村到户的帮扶措施并组织实施后,即可申请资金开展项目。
  帮扶资金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相关扶贫工作仍进展缓慢“人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月初,茂名市政法委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程桂飞致电记者表示,已经安排驻村干部到长山村了解情况,对“双到”扶贫的项目和到户加紧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