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之年。从去年开始,全省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又称“农村CEO”),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广东计划三年为全省乡村持续培养超过1000名满足未来乡村发展需求的经营型人才,并通过他们对接都市资源,将城市圈的人流、资源和管理模式带到乡村,实现富民兴村。
乡村职业经理人的选拔,重点培育立志在乡村发展,有乡村振兴工作经验特别是从事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乡村文旅项目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现代化人才。
首批农村CEO,都是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的实践者:既有来自基层,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方式的“领头雁”;也有学成返乡,带领村民发展乡村产业的创业青年;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种养大户等产业致富带头人……近期,第二期培育招生已经开始,对于招生对象明确了条件:具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乡村产业创业经历、在农村从事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乡村农文旅项目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者优先考虑,立足培育植根乡村的本土人才等。
南粤大地上,一大批农村CEO在“百千万工程”中成长壮大起来:他们或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盘活村中闲置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或利用娴熟的专业技能,在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中大显身手,链接撬动内外资源,给广袤的乡村带来新变化,注入新动能。
怎么选?
因地制宜选拔培育农村经营人才
能人带头,致富不愁。
农村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引进,不仅能够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更是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在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强村合伙人计划正在开展,通过各类运营项目引入农村职业经理人。
“我们在对全村资源资产厘定的基础上成立了强村公司,率先推进乡村运营工作。”墨园村支书、农村CEO刘红兰表示,墨园村是典型的客家古村落,去年以来全村以运营思维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建立“产业为核、多方联动、强村富民”的乡村运营模式。通过运营,今年以来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约500万元,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
“接下来,墨园村将加快盘活存量资源,推进古村落博物馆群、国风小院、乡音小馆、主题民宿等一批运营项目,进一步完善乡村运营体系。”刘红兰说。
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因地制宜选拔培育农村经营人才。
广州市花都区从“谁来兴村”难题入手,培育全区“农村CEO”,建立职业经理人与“强村公司”有机融合的工作机制。
肇庆怀集县从试点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出发,选出有“三农”情怀、懂经营、善管理、精业务的农村职业经理人。
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建立选招结合的市场化选人机制,建立事业共创、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多元灵活激励机制。
茂名高州市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推动“国企+职业经理人”模式,有效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专家认为,农村职业经理人要做好学习成果的内化、深化和转化,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带入乡村。各典型村要积极主动匹配优秀、适宜本地需求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施展才能环境。双方探索适合的合作发展路径,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如何干?
认识农村 融入农村 带动农村
认识农村、融入农村、带动农村,这是农村CEO干事创业必经的几个阶段。
陈海强,惠州市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的农村职业经理人,也是百果里农文旅项目负责人、绿海苗木协会会长。
他一直从事园林绿化、艺术景观相关工作,最近几年,利用丰富专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打通了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终端的通道,建立起合作社带动村民入股种植了1000亩绿化苗木。每年,村集体收入增加约10万元。
“同时,我们还推动土地流转,盘活了城西村围心村小组1100平方米闲置农房和720平方米闲置宅基地。”陈海强说,申请到了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用地指标1886平方米,用于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瓜果采摘等新产业,打造城西村“乡村果旅综合体”,让闲置土地“活”起来。
除了盘活“沉睡”资产、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农村职业经理人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链接内外资源。
周末,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游人如织。漫步在古巷中,咖啡的香气扑鼻而来;创意市集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本地特产。
近年来,塱头村引入职业经理人,推动与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合作,建设文化旅游“春阳台”项目,打造古村落文化旅游IP。
塱头村村委委员、农村CEO黄智云告诉记者,塱头村是一个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近年来逐渐面临空心化的困境,许多古民居也因年久失修而荒废。2021年9月,花都区政府与唯品会签订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创新实施“政府+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为古村带来了新活力。
与唯品会等市场主体对接,充分链接内外资源,是黄智云的重要工作。在他的推动下,“春阳台艺术文化中心、古村市集与展览、高端民宿“和春住”……一批项目陆续建成运营。
“我们运营团队轮番引入音乐、书法、花艺、美食等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商业活动,吸引越来越多游客走进塱头。过去半年,塱头古村客流量创近年最高峰。”黄智云说。
如今的塱头村,肯德基现磨咖啡馆、茅台冰淇淋、泡泡玛特等时尚潮牌纷纷进驻,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开起了农家乐、咖啡店、民宿。村里的人气明显旺起来了,吸引越来越多的商业主体入驻,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盘活本地资源、对接市场资源、经营乡村产业……农村CEO们各显神通,在经营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中大显身手。
变了啥?
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
在农村职业经理人的带动下,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
村里发展特色产业,农旅消费旺起来。
作为首批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对象,来自汕尾区红草镇晨洲村的陈思恩忙着“捣鼓”生蚝。
蚝,是晨洲村的特色产业。每天,陈思恩都会去开蚝现场帮忙,还会到村民家和他们一起晒蚝干、熬蚝油,她用自己的方式融入到村民中。
最近,陈思恩和利用率不高的蚝壳“干”上了。每天下班以后,她就到村里转转,看到形状独特的蚝壳就收集起来,用蚝壳变废为宝制作文创作品:蚝壳多肉的盆栽,蚝壳饰品挂件,蚝壳画和蚝壳烛台……她把能想到的文创都一一做了出来。
“我们村即将开设文创商铺和研学基地。承接研学活动及旅游团。”陈思恩说,她还鼓励村民努力打造晨洲蚝文化,按照“以农带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的思路,利用“‘村党组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接下来,还要打造集住宿、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庭院经济模式。
村里建起精品民宿,村民腰包鼓起来。
位于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旁的谷寮村,东西北三面环山,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村里引入农村职业经理人陈永毅,由他统筹运营,盘活村庄资源,打造谷寮艺术度假村。陈永毅邀请设计团队,在保留老房子特色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将渔家文化和南宋文化融入当中,规划了游客接待中心、乡村文化体验区、渔家风情特产街、民宿体验区等,打造精品民宿群落。
陈永毅告诉记者,度假村项目一期总投资约6000万元,建成渔家特色商业街和艺术民宿16家,接待游客约6万人,民宿收入约8万元,让村民享受实实在在的红利。“通过土地出租的发展方式,每年租赁村里农房的村集体租金总收入达到120万元左右,村民每年的分红也从每人每年2000-3000元提高到7000-8000元。”
村里有了营销团队,农产品品牌亮起来。
茂名高州根子镇柏桥村,积极探索“国企+职业经理人”新模式,促进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根子古荔园,位于高州市根子镇柏桥岭腰村,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品种最齐全的古荔园之一。果乡集团承包后,联合职业经理人共同经营管理。
职业经理人邓光海创新开展荔枝销售定制化、品牌化转型。团体或个人可按树龄、品种、保底斤数,提前选择荔枝树,定购当年所结荔枝的所有权。在广东果乡集团的大力推广下,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定制”营销模式打出品牌。
如今,柏桥村每年超四成荔枝树还不到成熟期就被预订。荔枝销售从“论斤卖”转变为“论棵、论片定制”。数据统计,2023年荔枝季,根子古荔园认养定制荔枝树超3000棵,荔枝总销量超14万斤,销售总额40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农户增收820多万元。
“从‘美丽乡村’转变为‘美丽经济’,需要时间实践,农村职业经理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开云认为,随着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广袤农村对于具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需求增大,选拔和培育农村CEO正当其时。
同时,他建议对于农村职业经理人的选用要因地制宜,因需施策,不要“一刀切”、一哄而上,有资源有基础的村庄可以探索招聘培养农村职业经理人,围绕乡村运营和产销对接,探索乡村运营多样化路径。而本身条件不充分、资源缺乏的村庄,招聘培养农村职业经理人的迫切性并不大,应该谨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