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午,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省长王伟中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2022年“三农”工作回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五年来,我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600多亿元,推动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帮助桂川黔滇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东西部协作连续5年获国家考核“好”的等次。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249亿元,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粮食产量、面积、单产连续4年“三增”。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0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46以内。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扎实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卫生户厕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绘就了广东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2年,我省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61.8万亩,复耕复种撂荒耕地72.7万亩,“粤强种芯”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产量1291.5万吨,粮食产量、面积、单产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预制菜、农业微生物产业,深入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出村入城搭建起有效平台,荔枝、菠萝、水产、畜禽等优质农产品产销两旺。
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大力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取得新成效,启动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全省乡村风貌实现美丽蝶变。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坚定不移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我们要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加快推进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加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着力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广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2023年“三农”工作安排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垦造水田5万亩,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加强精耕细作,扎实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丝苗米、岭南蔬果、南药、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更多“粤字号”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休闲旅游、数字农业、预制菜、农业微生物产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云浮建设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探索鱼塘种稻和果园种粮等新技术新模式。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加快灯塔盆地、雷州半岛、南雄盆地等大型灌区建设,推进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渔港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稳定畜禽产业支持政策,加快畜禽养殖场户升级改造。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村庄规划优化提升,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供水水质提升,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支持珠三角及周边的县域融入大城市发展建设、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做强主导产业、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域加快补齐城镇建设短板。支持沿海县做好海洋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培育一批经济强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支持县城高水平扩容提质。健全县域发展促进机制,推动扩权强县赋能。在“湾+带”“双核+双副中心”等协作基础上,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5个县(市)帮扶协作全覆盖,做好珠三角12个县(市)产业协作工作。县域强则市域强,县域活则全省活,我们一定要把县域经济这篇大文章做好。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支持有条件的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形成一批名镇名品,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深入实施供销社联农扩面五项工程。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拓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城市更新,深入推进“三旧”改造,下大力气抓好广州、深圳等市城中村改造,实施农贸市场提升工程,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通村入户便民利民工程,加快补齐乡村道路、村内照明、冷链物流等短板,促进农产品外销和消费品下乡。建立城市人才入县下乡机制,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深入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支持民族地区、老区苏区加快发展,加快推动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深化援藏援疆、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合作。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落实“1+14+15”政策体系,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化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支持帮扶协作双方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增强转入地造血功能,为转出地产业升级拓展空间。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这件互利共赢、意义深远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出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