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草木勃发,河源灯塔盆地一片生机盎然。低矮山丘,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长势正盛,蓝色泛白的蓝莓果挂满枝头。在开阔平地,全国首家农业医院建设现场施工正酣,粤赣高速顺天互通立交项目和全长15.58公里的农业大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河源东北腹地面积达2291平方公里的灯塔盆地迸发前所未有的活力。这片比深圳市面积还要大的发展沃土,具备优越的区位发展优势、创新平台优势、产业集群优势、市场潜力优势,正汇聚各方资源、吸纳产业落地,展示着生态河源独有的富足与魅力,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作为引领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生态河源“主战场”“先行地”、乡村振兴“主引擎”,灯塔盆地被河源人民寄予期待。
举全市之力推动灯塔盆地开发建设
灯塔盆地涵盖河源市东源、和平、连平3个县20个镇,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生态优良,历来是广东省粮食主产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具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天优势和巨大潜力。
多年来,受限于体制、机制、资金、市场、技术等综合因素,灯塔盆地尽管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招牌,但在建立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化规模生产、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引领农村脱贫致富等方面成效有限。
近年来,广东大力支持灯塔盆地开发建设,明确提出“支持河源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去年,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筹)正式挂牌运作,与示范区实行“两块牌子,两套人马,一体运作”,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的大幕由此拉开。
河源市举全市之力推动灯塔盆地开发建设,集中智慧、集中力量,着力推动灯塔盆地开发建设全面提效破局、努力开启新局。
2018年3月以来,河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共计90多次通过到灯塔盆地现场调研,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领导小组会议、专项工作会议等形式,专题研究讨论灯塔盆地开发建设工作,为灯塔盆地开发建设、创建国家农高区掌舵定向,描绘蓝图,研究推进相关工作。
去年以来,河源市委常委会两次在灯塔盆地召开现场会议,看巨变、凝共识、谋新篇,集中力量推动灯塔盆地加快建设,更好发挥灯塔盆地对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最近一次在灯塔盆地召开的河源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灯塔盆地发展的使命重大、愿景宏伟。会议要求灯塔盆地:按照中等县城规模谋划核心区的发展,不断完善各种功能配套;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加快形成既有“月亮”又有“星星”的招商引资新局面;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功能,吸引更多技术、产业、人才集聚;进一步提升产城、产镇、产村融合水平。
步入“十四五”,河源市将集中精力、集聚力量,持续加快灯塔盆地开发建设,把灯塔盆地建设成为示范广东、领先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灯塔盆地临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先行示范区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单位、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近年来,灯塔盆地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围绕绿色立体生态种养业,农产品和食品精深加工业,种质培育、冷链物流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全力建设“双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打造河源城市“副中心”为定位做好灯塔盆地发展规划,农高区首期3平方公里“三通一平”已经完成,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初具规模。省道S253线扩建工程已基本完成,粤赣高速顺天互通立交已经动工。全长15.58公里的农业大道已开工建设。顺天碧道工程、农高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配套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随着灯塔盆地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河源融入“双区”进程将大大加快。通过与“双区”协同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灯塔盆地约60万农民奔康致富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
主动对接“双区”科创资源,启动建设了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和全国首家农业医院,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河源分院,由多个院校主导的智慧农业研究院、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纷纷落户,从中国工程院、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引进多名院士、专家。
坚持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打造立体生态养殖与精深加工、蓝莓种植与精深加工、油茶种植与精深加工、粮食种植与精深加工、南药花卉苗木种植与精深加工“五个超百亿”农业产业集群。目前,灯塔盆地已落地建设、投产的重点农业产业项目27个,投资总额166亿元。其中,5万亩的美林油茶基地、光明鸽产业园、高楼生猪养殖项目、智慧渔业产业园、高品质茶浓缩液与衍生产品等重大项目正稳步推进;一万亩蓝莓种植基地、4000亩农业科技博览园等种养项目已动工建设;粤北规模最大的灯塔农产品物流园已开始招商。
据统计,灯塔盆地现有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多家(国家级5家,省级32家),其中东瑞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4月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其生猪产业园成为全省第一个撬动证券资本市场资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灯塔盆地引领、带动下,河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全面实现了“一县一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主次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市有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省级产业园县区全覆盖,带动农民10.2万人人均增收4860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275家;获认定全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村3个、示范镇2个;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59个专业镇11个,农业产业强镇3个。
充当乡村振兴“主引擎” 带动生态河源全面发展
河源坚定把灯塔盆地作为生态河源的“主战场”“先行地”、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把灯塔盆地打造成全省乡村振兴、“两山理论”转化示范区。
灯塔盆地20个镇被广东省定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核心区顺天镇被纳入广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已流转农用土地41600亩(其中耕地约10200亩)。
围绕建立破解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瓶颈的新机制、推动河源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建设生态河源绿色崛起的新样板,积极探索“农业特区”建设,目前正在委托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调研规划工作。
整合资金8000多万元,扎实推进盆地内20个乡镇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工作,实现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运全覆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灯塔盆地核心区顺天镇近期通过初赛、复赛,从河源市14个参赛乡镇中脱颖而出,将代表河源市参加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比赛。
以灯塔盆地为主引擎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河源持续深入推进,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这片绿色沃野上徐徐展开,1.2万平方公里的生态河源正呈现出独有的魅力……
认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示范县、示范镇美丽宜居村比例分别达46.0%、48.6%、77.7%。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95个乡镇建有102个垃圾转运站,保洁覆盖面100%。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建有农村公厕1919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完善,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率91.4%、治理率74.4%;面上村绿化覆盖率达28%。
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加速推进,完成危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累计拆除破旧泥砖房23.14万间;6260多个自然村启动“四小园”建设。推进连片连线美丽乡村创建,7个示范镇、81个示范村、和平县沿粤赣高速公路美丽乡村风貌带建设基本完成。
保障“双区”粮食安全 打造“双区”康养后花园
目前,灯塔盆地16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建设全面启动,以“两库(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连通”、九潭水库建设和灌区改造提升工程为核心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完善。通过水系连通工程,每年可新增新丰江优质水4.8亿立方米,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优质水资源供应能力。
垦造水田、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也正在实施,灯塔盆地全域具备垦造水田10.97万亩的潜力,拟计划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计划实施1.5万亩,于去年12月全面动工建设,首批垦造水田2363亩将于今年6月底完成验收及报备工作。
水系连通工程和垦造水田工程完成后,灯塔盆地可提质改造农用地120万亩,新增粮食产量超100万吨,有效强化“双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在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体现灯塔盆地担当和作为。
目前,灯塔盆地粮食总产量在全市占比近七分之一,蔬菜产量占比近四分之一,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占比均超三分之一,供港生猪占比100%。灯塔盆地还拥有总资源超过40万亩的耕地,挖掘增产的潜力巨大。
眼下,灯塔盆地正在全力打造示范岭南、领先全国的现代生态农业,与广州、深圳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粤港澳大湾区7000万人口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力争在年内建成生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四五”期末产业园生猪年出栏量达300万头。争取五年内建成标准化高产油茶面积20万亩,打造全国油茶连片种植面积冠军,预计丰产期每年生产高品质食用油10万吨、产值超300亿元。预计“十四五”期末,每年可向大湾区供应绿色蔬菜50万吨、优质水果60万吨、肉类30万吨以上。
灯塔盆地还将打造一批农业文化主题体验基地、乡村旅游园区,发展农业研学游、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建成大湾区休闲旅游体验目的地。
围绕打造“双区”康养后花园这一目标,灯塔盆地依托特色农业景观、特色村落、粤赣古驿道等资源,正在构建五个全域旅游组团——以忠信镇国家级非遗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核心,整合忠信花灯、司前古村等资源,建立综合体验型“文化·史迹·商贸”旅游组团;以公白镇良好的花卉和温泉资源为核心,整合花卉苗木、古村古寨、温泉酒店等资源,培育发展客家风情山水田园综合体“花卉·古村·碧水”旅游组团;以上莞镇仙湖茶资源为核心,整合农业农村、少数民族等资源,打造现代农业产学研科技示范区“山茶·田园·民俗”旅游组团;以大湖镇革命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绣缎文笔塔、刘凤楷墓等红色革命遗址、客家文化遗存,建立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革命·客韵·文史”旅游组团;以双江镇的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粤赣古驿道、万绿湖风景区等资源,打造岭南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古道·故城·农耕”旅游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