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

在全国东西部协作中打造新样板

    一条西江通两广,自古粤桂一家亲。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近年来,粤桂两省区持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产业振兴、消费帮扶、人才交流、文旅融合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未来,粤桂两省区该如何打通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协作双方实现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10月20日,粤桂协作研讨座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30多位参与粤桂协作的一线干部、企业代表,长期研究东西部协作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等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共探新路径、共话新未来。

    圆桌专家

    黄承伟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陆汉文 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二级教授

    谢治菊 广东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

    胡治豪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区域协作促进处三级调研员

    肖艳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

    欧国良 江门丽宫侨宝陈皮健康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建中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战略定位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南方日报:在共同富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背景下,如何把握粤桂协作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黄承伟:粤桂协作应充分发挥其山水相邻、产业相近的天然优势,在全国东西部协作中打造新样板。其战略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广西应主动在大湾区的发展中寻找空间和机会,分享发展红利,这为两广协同提供了共同的发展课题。二是粤桂协作应面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发展产品,包括好的做法经验、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从而丰富东西部协作的内涵,并为中国的区域协作乃至与东盟的国际协作作出贡献,形成从国内协作到国际协作的延伸。

    陆汉文:粤桂协作在全国东西部协作关系中具有独特优势,地理、文化、经济连为一体,这为探索互利共赢机制创造了绝佳条件。其重要性在于,它不应仅是帮扶,更是为广东发展打造更广阔的腹地。未来,粤桂协作有责任、有条件率先探索出一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路径,将广西的资源优势与广东的技术、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产业互补与协同发展,为全国范围内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可复制经验。

    胡治豪:粤桂协作是广东实现“共同富裕”政治责任与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战略交汇点。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率先发展起来后,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西部地区发展。同时,广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直接的经济腹地,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因此,推动粤桂协作迈向更高水平,既是完成国家任务,也是大湾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必须以“一家亲”的理念,推动协作从帮扶向合作共赢深化。

    应对挑战

    构建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

    南方日报:粤桂协作在不同领域的常态化帮扶面临哪些挑战?接下来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

    谢治菊:当前粤桂协作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理想格局尚未建立;二是互促互利机制不够完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不足;三是人才、技术、资本等市场化的要素配置机制还有待提升。

    探索路径在于构建面向国家战略的韧性治理机制,建议优化结对架构,即“稳定省级结对、强化市级结对、优化县级结对、弱化镇级结对”;完善可持续造血动力培育机制,深化“三资三化”改革;打造有效的价值共创机制。

    陆汉文:在产业和人才领域挑战显著。产业方面,考核制度尚未能真正与市场有效结合。人才方面,教育和医疗援助周期与产生实效的最佳周期不够契合,给东部派出单位和个人带来压力。接下来,可以探索创新“社会化帮扶机制”,例如设立社会事业发展基金用于在西部设岗,面向广东退休教师、医生、企业家等群体招聘,以更灵活、可持续的方式满足西部长期人才需求。

    黄建中:在教育领域,“组团式”帮扶面临两大深层挑战:一是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帮扶人才的考核与激励政策未能完全跟上,其个人奉献在职称评审、职级晋升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和激励;二是协作机制有待深化,当前的协作多停留在“校校对接”,与当地产业、市场的联结不够紧密,“产教融合”缺乏稳定长效的平台和资金机制。

    建议从两方面进行机制探索:一是完善帮扶人才的政策保障体系,将帮扶经历与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加分项,对长期留任的教师给予明确的晋升倾斜,并推动两广职称互认;二是构建“校地企”长效协作机制,推动粤桂产业协作平台与县域职教深度融合,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鼓励东部企业与西部职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让教育协作真正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

    发展探索

    市场化导向的粤桂协作新范式

    南方日报:要实现“市场之手”在粤桂协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关键要打破哪些壁垒?政府、企业各自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谢治菊:根本路径是建立“市场主导的资源统合机制”,改变当前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整合人、财、物的局面。同时,要建立“价值共创机制”,让东部、西部以及所有参与主体都能从协作中公平受益,这是走向长期互利共赢的基础。

    欧国良:企业是市场化协作的主体。我们探索的“四个共享”机制,即与西部基地“共享科研平台”“共享生产车间”“共享市场体系”和“共享储存云仓”,是构建市场化、可持续“造血”路径的实践。这套模式将东部的技术、产业链、渠道与西部的特色资源深度融合,通过全国经销商网络迅速打开市场。政府需要做的是强化政策协同,深化东西联动资源整合,完善政企沟通,从而构建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让东部企业的市场能力能在西部精准赋能产业升级。

    肖艳:地方政府在推动市场化协作中,应着力于构建激励和引导机制。建议“以奖促销”,建立农产品销售奖补机制,对采购、销售协作县优质农产品的供应链企业和商超给予补贴,帮助其快速打开并站稳大湾区市场。在文旅方面,建议市级“抱团取暖”,整合串联各县旅游资源,设计跨区域精品线路,整体提升市场吸引力和知名度。在就业上,推动“东部办班”,依托东部职校资源对接大湾区产业需求开设“订单班”,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稳固一家”的市场化可持续就业。

    媒体赋能

    媒体成协作的参与者与共建者

    南方日报:今年6月,广东印发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性文件,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媒体+”赋能粤桂东西部协作?

    胡治豪:“媒体+”不应仅是宣传,更是重构产业协作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工作。广东省已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媒体+”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明确了五大目标和八大任务。在实践中,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未来,粤桂协作应充分发挥“媒体+”在共识构建、要素整合、品牌打造、价值提升和生态塑造方面的连接、赋能和增值作用,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创新工作来抓,为协作注入新动力。

    黄承伟:“媒体+”赋能粤桂东西部协作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深入的调研和传播,发掘粤桂协作在探索共同富裕、对接国家战略中的创新模式和理论价值,从而在更高层面树立协作的品牌形象,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案例支撑。

    欧国良:我们亲身实践了“媒体+”的多维度赋能。在“媒体+品牌”方面,我们策划了星油藤产业推介和新品发布会,推动产品“融湾出海”。在“媒体+市场”方面,通过媒体渠道精准邀约采购商,打通产销两端,让产品进驻大湾区高端社区和供销系统。在“媒体+智库”方面,组织专家进行权威解读,并通过数十家媒体广泛传播,有效破解了新兴产业面临的“认知瓶颈”,为消费者信任提供了智力支撑,这是传统广告无法达到的效果。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