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统筹扶贫开发资源到镇一级,梅陇将兴起一个工业化的产业园。
南方日报讯 (撰文 付强)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最有效的途径,但产业扶贫如何取得长效,却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汕尾市,笔者发现当地正在兴建一片被深圳和汕尾的扶贫干部们誉为“聚宝盆”的珠宝产业园基地。
当地政府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在这一过程中,应将社会帮扶资源更多落到村一级,产业帮扶资源更多落到县、镇一级。在镇里建设扶贫产业园,将扶贫开发与县域、镇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打通了村级与区域发展的关节,一方面真正确保产业扶贫长效性,另一方面,突破县镇区域发展瓶颈,助力实现县镇跨越发展。
用发展的办法,实施扶贫开发,这一扶贫理念如今正得到越来越多实践。
201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发出了“振兴东西北”的动员令,拉开了举全省之力,构建广东科学发展新格局的帷幕,也吹响了全省构建“大扶贫”格局的号角。一些帮扶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探索实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
1. 扶贫资源告别单打独斗
当笔者来到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时看到,在一片荒山和厂区之中,一大块土地被蓝色的板子围了起来。走进园子里,靠里的展板上写着几个大字:深圳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
如果进展顺利,再过2年,这块空地上将崛起一个欣欣向荣的珠宝园区。
“以往很多扶贫产业项目都是分散到村,小而散。驻村扶贫工作组一走,就容易‘黄掉’。现在我们想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升抗风险能力和整体实力,实现扶贫开发长效性。”派驻到海丰县担任县委常委的深圳市扶贫干部吕海茵告诉笔者,去年,广东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启动,深圳成为汕尾的对口帮扶市,扶贫工作组到来后,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发现梅陇镇的金银首饰业发达,拥有大批从业人员和技术优势,通与汕尾市各级的反复磋商讨论,龙岗区的扶贫工作小组决定在海丰建立一个珠宝产业园区。
园区依托梅陇镇当地首饰加工业发达的优势,将龙岗区筹集帮扶25个贫困村的3000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建设深圳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产权则由25个重点帮扶村集体所有。计划投资建设面积5414平方米,建设厂房1.5万平方米,还有5000平方米的工人宿舍和培训中心。建成后将引进首饰加工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产业园)+本地农户(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工业化扶贫开发方式,优先聘用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该园区培训、就业。
目前已有企业确定入驻,每年仅厂房出租就有125万—160万元的收入。吕海茵说,“我们免费提供场地给县里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要求他们免费给村民进行技术培训。”除此之外,还要求入驻企业必须将25%—30%的招工机会留给贫困村村民,优先聘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该举措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4000多个。
由此,租金、股权和工资将成为产业园让贫困村受益的三个主要路径。
产业扶贫,目前被证明为解决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广东省扶贫开发主要途径,但笔者了解发现,过往的产业扶贫大都是在村一级开展一些农业、手工业等相对较小的产业项目,像这样将所有资源集中到镇一级,较大规模的开发工业产业的扶贫较为鲜见,那么这样的探索尝试是怎么样出现的?
汕尾市扶贫办主任陈秋煜有着10多年的扶贫经历。他说,在以往的扶贫过程中,很多扶贫产业项目都是分散到各村。兴建一些养殖场、小加工厂,由于限制在村一级,经济规模有限,管理人才欠缺,理念比较滞后,较多倚重帮扶力量,帮扶工作结束后,由于村一级力量薄弱,不少项目或因管理不善,或因资源不足都发展不顺。“单打独斗不长久”——扶贫开发根本在于建立长效机制,这是扶贫开发事业几十年来不断在努力攻克的难题。
“通过各方努力,将所有资源‘筹集’到镇一级,镇相对村基础更好,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能更好惠及下面的村。另一方面,产业大抗风险能力也更强,发育完善后就不会再过于依赖帮扶单位。”海丰县扶贫办主任林来佳说。贫困村之一的水踏村村长胡道耿也向笔者坦言:“以前扶贫办的都是养殖业,现在是发展工业,更能盈利,也更能抗风险。”
2. 扶贫开发融入振兴粤东西北
肇庆高新区帮扶肇庆市怀集县洽水镇七坑村、八洞村和诗洞镇金华村等7个省级重点帮扶村。笔者了解到,这些村全部位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村集体经济发展种养或工业加工项目没有优势,容易受市场影响和管理不善造成项目“流产”而返贫。肇庆高新区扶贫工作组在深入帮扶村充分调研、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立足高新区产业发展聚集、流动人口多、配套楼宇需求旺盛的现状,创新扶贫思路,发挥作为全市工业主战场优势,整体异地谋划帮扶项目,采取贫困村与公司合作模式,整合该区帮扶怀集县7个省级重点帮扶村的资金,委托肇庆大旺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区城发公司”)统一建设楼宇,统一出租经营,并支付收益给每个贫困村。
在这一过程中,高新区城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冼宇明与怀集县7个省级重点帮扶村的负责人逐一签订扶贫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肇庆高新区帮扶的怀集县7个省级重点帮扶村,不管楼宇出租与否,每村从2015年起连续20年每年都将获得高新区城发公司支付的6万元收入,另外还将获得3万元作为2014年度的租金。这样既保证了所帮扶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有稳定长效收入,又能满足高新区产业发展建设需求。
目前,高新区已落实首期63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项目扶贫发展资金用于楼宇建设,计划于2014年6月底前竣工并出租营运。
还有一种是借助行业资源统筹,省卫生计生委对口扶贫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下潭村和潭下镇光华村,省卫计委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加强医疗系统的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县级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并探索建立“医疗扶贫”长效机制,创新帮扶项目,发动社会投入资金400万用于建设五华县人民医院的腹腔镜、血透中心等项目,部分收益用于帮扶两村的182户贫困户和村集体,确保每户贫困户年增收1200元,村集体收入年增收3万—5万元,合同为期6年。两年来已累计帮扶贫困户和村集体45万元。同时,通过为贫困户免费或优惠医疗救治项目,解决了“因病致贫”问题,深受群众欢迎。
另一种是以市场为手段的资源整合,河源市连平县内莞镇蕉坪村是广州船舶工业公司上一轮帮扶村,上世纪60年代公社集体种植的茶叶,在东江一带小有名气,后来公社集体茶园分给农户个人承包,由于管理不善,茶园已荒废。2010年广州船舶工业公司与村委会重新规划建设蕉湖百亩茶园,投入帮扶资金60多万元建设茶园,投入20万元建设1个加工能力为200亩的茶叶加工厂,以此带动当地村民发展茶叶种植。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期间,公司领导和驻村工作组采取“请出来,走进去”的形式,邀请村委干部到中船龙穴基地参观学习企业管理制度,借鉴工业企业管理理念,帮助村集体建立管理制度;公司领导先后8次回访跟踪帮扶茶叶项目建设,解决茶叶市场销路。目前百亩茶园的茶叶长势喜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造血”6万元以上,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种植茶叶,正在注册“蕉湖高山茶”商标,做大茶叶产业。
在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清远市扶贫改革试验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结合得更加紧密。
2013年1月,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意见》,清远市被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清远市注重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并根据功能区不同的发展规划在科学发展观考核上进行分类指导,考核指标有所侧重,北部地区重点考核生态发展、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南部是全市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工业;中部地区环境容量好,可建设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北部区域属于生态发展区,重点发展资源型工业、农林副产品加工业、无污染工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着重探索北部地区生态扶贫机制。以连州市为核心,带动北部地区(指连州市、连山县、连南县和阳山县)共同发展,打造省边际区域经济圈。坚持绿色生态的理念发展民族工业园,重点发展中医药、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低污染的生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