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农村环境治理,这些与农村民生关系紧密的话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体现。3月8日晚,全国人大代表、大埔县桃源镇新东村党支部副书记邓振龙,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教师李杏玲,中央党校经济学部首席专家徐祥临,作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设于北京的2014年全国"两会"全媒体直播间,共议这些民生话题。
扶贫:要发挥乡贤的作用邓振龙认为,扶贫主要是看人才和理念。他以大埔县的蜜柚种植为例,为了提高蜜柚的种植效益,大埔经常组织人员到其他地方学习,把好的种植、营销理念带回大埔。"10年前我们的蜜柚一斤才卖1块钱,现在不断改进,包装好了,一斤可以卖5块钱,甚至出口。"当然,在扶贫的过程中,被扶的地方要想办法把土地等资源用好。
徐祥临赞同邓振龙这一观点,他认为,扶贫关键是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抓住一个好的特色项目。但其中也有人才问题,还有如何发挥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徐祥临说,粤东西北山区很多农民都外出打工了,农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让集中土地搞规模化经营有了基础。
邓振龙建议,从一开始就让一些农民以打工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中,然后慢慢地让他们参股。每个人都有股份,只是大小不同。这样大家都不会推卸责任,因为自己就有一份利益在里面。"联股如连心!"徐祥临笑着说,贫困地区的发展,并不是说要社会给它施舍什么,而是要把它的生产潜力利用起来、发挥出来,这样才能真正脱贫致富。
徐祥临认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广东这方面做得很好。首先要发挥当地乡贤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党政机关应形成一股合力,把贫苦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激发生产潜能。
污染:循环农业增收又环保政府工作报告称:"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如何面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邓振龙认为,提高农民素质很重要,"每个人都把这件事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来做的话就好了".邓振龙指出,大埔县的上游是福建,福建与大埔交界处有300多个养猪场,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因为跨省,沟通难,这次他专门带来了关于水环境的建议,希望问题获得解决。
徐祥临认为,要整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土地污染问题,首先国家层面的各种政策、方针都要做好,生态文明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微观方面要搞立体的循环农业,"生物循环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就把它变成优质农产品的原料了,这既能保证农民增收,又能兼顾环境保护".来自工业的污染应该特别重视,但是来自农业的污染——也就是面源污染亦不能忽视。面源污染的产生就是人畜的排泄等,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加管理,一刮风、一下雨环境就很差,"如果水、空气没有控制好,你有再多钞票也没用".教育:留住人才是关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对此,长期在梅州从事教学工作的李杏玲有她的看法。
李杏玲说,从硬件方面看,首先要政府想办法帮贫困地区筹钱,因为教育本身不是一个赚钱的工作。要改善的话,不可能老是靠热心乡贤。另外,政府也要有吸引人才的政策,"现在报考公务员那么火爆,为什么报考教师没那种火爆的场面呢,我觉得这个值得我们反思。"要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李杏玲认为关键是留住人才。对此,李杏玲说,是成就感和责任感使她一直留在基层。"条件虽然相对差些,但那里的学生需要我。大家都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教师,确实是,我一来到北京,很多学生打电话给我说要聚聚,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您要用车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