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过去了,从广东正式在全省部署贫困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双到”)以来,当时所设定的针对具体到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等目标,已经全部实现。
对于广东省的扶贫开发工作而言,这些目标的实现使得该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总结包括“双到”在内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新的创新空间。而对于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而言,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那就是,“双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扶贫开发形成经验借鉴,并为全国的扶贫开发带来新的可落实的机制设计。
之前在与中西部一些省份扶贫办的官员聊天时,他们在对广东“双到”扶贫表示赞同的同时,也表示,这一模式背后因为需要相对强大的财力支持,所以,或许在河北、陕西、青海等省份很难实现。
这从广东部署“双到”工作以来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全省三年“双到”累计投入175.5亿元,这对很多省的扶贫工作者来说,都是想都不敢想的规模。
不过,就“双到”的工作模式而言,更多的人认为是可以借鉴的。而且,这一模式背后,亦体现出我国新时期扶贫战略规划的新思维。
体现之一是,之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瞄准机制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设计是瞄准到县,在此逻辑下,并产生了后来引起争论的国家级贫困县同时又是经济百强县的现象。在新的国家扶贫战略规划中,在瞄准机制设计上,一方面向上延伸,强调片区的概念,将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统筹考虑,进而规划了14个连片开发地区;另一方面是向下延伸,将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聚焦到贫困村(比如整村推进)、贫困户乃至贫困人。
就“双到”而言,可谓是将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向下聚焦的瞄准机制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而广东三年的实践,也在很大程度证明,贫困村是落实扶贫目标、凝聚扶贫力量的最重要的平台。
体现之二是,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对于这样一个约束性目标,在宏观的统计上的实现,不是最终目标,也非一个完全正义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不仅要看全局,还要看局部,不仅要看平均数字,还要看个体数字,不仅要看集体正义,还要看到个人正义。
所以说,如果连片开发的扶贫策略是在决策思维上跳出扶贫看扶贫的体现,那么,将扶贫工作进一步聚焦到村、户、人,则可能在更大程度实现我国发展过程中个体正义的一种尝试。是我国扶贫工作攻坚阶段的非常理性的选择之一。
此外,在我看来,广东“双到”不仅在瞄准机制上为中国的扶贫攻坚提供了一个路径选择,而且,其“责任到人”的制度设计,同时为扶贫工作的考评和检测机制创新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这种责任到人的机制设计,也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了扶贫办系统外的人及其所能调动的资源参与扶贫的可能,并为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扶贫提供了一个机制保障。
基于此,对于广东“双到”扶贫模式的可复制性问题,有观点提出了投入能力限制问题,不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这样的扶贫模式中,特点之一是,在大规模的投入背后,社会资源的投入和参与得到了更大比例的提升。
比如,在广东全省三年“双到”累计投入175.5亿元中,51.3%是社会捐赠,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捐赠不是由政府或某一组织集中转移支付,而是直接捐赠到村、户甚至人,这被捐赠人认为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捐赠,另外,这样的使用方式保证了透明度。
所以说,对于扶贫开发投入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而言,“双到”模式或许可以成为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扶贫,进而提升投入能力的一个路径。这或许是“双到”模式给我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带来的另一个新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