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扶贫新征程”之走向新增长极③ 梅州五华:“串珠成链”脱贫线 “产业”“政策”两对接

丰顺新区的规划思路是“一城两区”(国际温泉城、新兴产业区、生态度假区),体现“城”是“乡”的宜居区,“乡”是“城”的生态区,产城一体化。“扶贫”带上的项目◎为已建、★为在建、☆为筹建。

   “扶贫新征程”之走向新增长极③

    在全省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过程中,梅州市五华县、大埔县、丰顺县三县被认定为扶贫开发重点县。但除这三县外,扶贫开发任务在梅州仍然艰巨。作为全省的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不仅是救困济贫的“援手”,也是经济造血强筋的契机。特别是在胡春华书记“更加注重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的要求下,如何借助扶贫开发的平台统筹内力外力为发展所用?如何以扶贫开发为抓手带动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南方日报记者奔赴梅州求解。

    产业帮扶与上一轮扶贫成果结合

    一说起扶贫开发,五华县委书记张映平显得非常高兴。他说,“新一轮扶贫对于五华来说是个大机遇。五华将抓住机会强筋骨、建体魄”。

    张映平所言的“强筋骨、建体魄”是指加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经过对省里扶贫开发工作方案的透彻研究。张映平说未来五华将从两个方面做工作,一是利用扶贫开发的机会实现产业对接。二是利用原中央苏区县区的政策优势实现对接。“五华要坚持接受帮扶与主动统筹发展相结合,为区域发展找到新抓手。”

    在五华县横陂镇贵人村,一片片火龙果种植带或镶嵌于公路边,或袅绕在河堰旁。在上一轮扶贫“双到”中,在广州市番禺区帮扶组工作队的带动下,贵人村发展起火龙果产业。贵人村支部书记魏炽兴告诉笔者,火龙果种植为当地村民带来810个就业岗位,惠及513户贫困户,务工的每个劳动力每月可获得800元工资收入,也为贫困村创造了每年约7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产业帮扶让五华县尝到了甜头,五华县考虑在这一轮的扶贫中,打算与前来帮扶的扶贫单位商量,对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进行提前沟通,与上一轮扶贫开发的成果相结合。“例如火龙果,如果附近几个村都能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种植,连点成片,就能形成规模效益,帮助当地形成一个龙头农业产业。”五华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张竟铮说。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这一轮扶贫中,梅州市的几个受帮扶县都开始主动作为,在以往扶贫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去引导帮扶单位,根据前一轮的成果和当地发展实际开展工作。

    工业扶贫村头工厂成脱贫内生动力

    兴宁市龙田镇凉伞村的“工人”其实就是凉伞村的村民,其中大部分还是35—40岁的妇女。2009年,东莞创福电器有限公司需要转移生产线,在村民廖伟东的牵线下在凉伞村成立了创兴电子厂,2010年,广州市司法局帮扶凉伞村,投入47万扩大了原有生产规模并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

    凉伞村支部书记廖妙新说,如今创兴电子厂能为村里200多人每月带来1500元左右的收入,还能为村集体带来4.8万元的租金收入。“这相当于每个人一年多种了10亩地,而且还没这么辛苦,他们下班回家就可以照顾老人、小孩,而且在周末、农忙时还放假呢。”

    如今,一些在珠三角地区打工的年轻妇女也宁愿在创兴电子厂做工,该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小孩的问题得以缓解。村民们有了事做,村里打麻将、赌六合彩的不良风气也逐渐消失。

    在兴宁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罗胜文看来,凉伞村的工业扶贫之路对这一轮扶贫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与大多数地区强调的农业产业扶贫相比,工业扶贫对于解决长效脱贫问题更加有效。“对于村集体而言,比起农业产业,工业产业的稳定性更高,风险性更小。对于农民个人而言,从事工业生产性价比高、收入稳定,而且不需要自己承担风险。”

    据了解,工业扶贫思路目前正在兴宁市的酝酿之中。兴宁市希望借助自身具有一定电子产业基础优势,以及结合双转移优势,利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广州市对口帮扶资源,在具有条件的贫困村建立更多的类似凉伞村这样的“村头工厂”。将“村头”工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新思路与丰顺新区建设统筹

    在丰顺县,当地正在为推动丰顺新区的规划建设干得热火朝天。问及丰顺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春山的扶贫开发思路,他回答:“我们准备将其与丰顺新区建设统筹起来。”

    这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了解却发现别有新意。

    丰顺县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丰顺新区位于丰顺县南部,地处汕头、潮州、揭阳、梅州四个地级市的核心位置,规划包括汤坑、汤南、埔寨、八乡山、汤西、北斗等6个镇,面积865平方公里,核心区50平方公里,辐射周边地区人口2600多万。丰顺希望利用区内温泉、瀑布等风光和人文资源,以“梅州南大门、国际温泉城、新兴产业区、潮汕后花园”为定位,推进建设国际温泉城、新兴产业区、生态度假区“一城两区”。

    而在区内有不少贫困村,有的是这一轮扶贫中被纳入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有的是通过上一轮扶贫开发已经成功脱贫的村,其中一些还成为了“美丽村”,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度假村。

    于是,丰顺县的想法是“串珠成链”,将这些“新旧”扶贫村串联成为生态及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带。

    丰顺县准备引导前来帮扶的单位,将贫困村的帮扶建设与生态及文化旅游产业统一到一个方向上来,将自然景观、客家文化、农民幸福安居、扶贫双到成效结合在一起。在全县统一的思路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带,成为一条“脱贫线”、“旅游线”、“美丽线”。

    按照这样的思路,扶贫开发便成为了一个平台,助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扶贫开发也与丰顺新区这一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抓手结合了起来,“可谓一举多得”。

    一线声音

    梅州市扶贫开发局局长温文青

    突出产业扶贫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南方日报:梅州市这一轮的扶贫有什么新亮点?

    温文青:突出产业扶贫,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以县(市)为单位,整合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资源,由各镇联合帮扶单位具体实施,打造一批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示范点。

    南方日报:如何以工业资源促进扶贫开发?

    温文青:我们计划大力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升梅州的工业化水平。初步形成“一业(企)带一村、一景带一镇、一镇带一县”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各县(市、区)要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建设5—8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示范点。

    南方日报:那么在产业扶贫上,你们有什么具体思路?

    温文青:我们计划2015年新培育10家以上市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50个以上的市级扶贫农业产业示范园(村),基本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家龙头企业帮扶、一个产业基地、一个专业合作社、一笔可以滚动发展的生产扶持资金,有劳动能力、而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化扶贫项目比例达80%以上,初步形成“一业(企)带一村、一景带一镇、一镇带一县”的扶贫开发新模式。

    南方日报:梅州具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你刚刚也提到通过旅游资源带动扶贫,具体思路怎样?

    温文青:放大雁南飞、雁鸣湖、客天下耕山致富效应,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助推绿色经济崛起,打造“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耕山致富、增收脱贫。

    策划统筹 王晖辉 南方日报记者 邓圣耀 柯鸿海 发自梅州 通讯员 廖伟军 卢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