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范小建:扶贫与发展 关键在民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将面临哪些挑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过程中,如何在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尽快脱贫的同时,有效促进其快速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
 
    《中国扶贫》:据了解,我国去年农村扶贫对象减少了2339万人,是否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扶贫开发力度最大的一年?
 
     范小建:2011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新阶段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会后,全国各地、各部门都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去年中央综合扶贫投入达到2996亿,比2011年增加了31.9%,增长幅度比较大。在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方面,2011年是272亿,2012年达到332亿,比2011年增长22.1%。从投入角度上看,说去年是历史上扶贫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是对的。
 
     同时,去年一年减贫的效果也非常显著,贫困人口总量从1.2亿多减少到9899万,贫困发生率从12.7%减少到10.2%,减贫成果鼓舞人心。但是,我们更要看到,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还非常艰巨。我们不能只看平均数,如果发达地区翻一番,贫困地区也翻一番,那么平均数也翻了一番,但由于基数不同,实际的贫富差距却在拉大。因此,应该让贫困地区发展的更快一些,才有可能逐步地缩小差距,才更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中国扶贫》:对于国家是否应该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问题,有人认为,实质上我们国家的扶贫开发力度是在下降,而不是上升,对此您怎么理解?
 
     范小建:对这个问题,大家千万不能误读。这里所说的下降,指的是人均投入水平在减少。在提高扶贫标准之前,按照1196元的标准,贫困人口的规模是2668万,按照当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投入272亿元来算,人均大致是1000元。而现在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增幅是92%,贫困人口的规模增加了,2011年的总人数是1.22亿,中央专项扶贫资金投入332亿,人均就不到300元了,从人均角度上讲是减少了、下降了,而实际投入总量还是大有增加,而且增加幅度应该是历史上最高的时期。2011年中央财政综合投入从上年的1618亿增加到2272亿,增长了40%。
 
    《中国扶贫》:在现阶段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对扶贫开发工作会不会有一定影响?
 
     范小建: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最关心三件事:
 
     第一,是财政投入会不会因此而减少。因为这两年的增幅都是在20%左右,今后会不会受影响是一个问题;
 
     第二,是就业问题。西部地区大量的转移劳动力都在东部就业,经济下行以后,东部就业可能会减下来,这就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中西部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如果持续下行,那么中西部劳动力转移就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第三,是西部一些产业的发展问题。因为西部地广人稀,且市场容量比较小,一些大产业的市场基本上在全国,主要在东部地区,甚至有一些在国外。那么,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这些产业如何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使其不在市场的波动中被打垮,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西部的很多企业规模相比东部要小,特别是一些农业产业的规模比较小,比较脆弱,难以经受各种打击。
 
     为此,我们希望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对西部及连片特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不要减。如果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不但可以拉动经济,还能增加西部地区的就业能力,就有可能解决第二个问题,把东部减少的就业解决在西部当地。
 
     《中国扶贫》:如此看来,最受影响的还是西部地区?
 
      范小建:是不是最受影响,还不好下结论。但总体上看,西部地区比较脆弱,一旦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比较多,程度也会比较深。但每个地方、每个产业不一样,要通过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扶贫》: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一方面要加强片区扶贫攻坚,一方面还要促进片区发展,如何让这两方面相互驱动,形成合力呢?
 
      范小建:各个片区的规划主要有六个方面内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产生活条件,人力资本开发,公共事业发展,还有生态和资源环境。关于片区发展,我们一直强调一个原则,就是要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同步推进。有一点必须非常清楚,就是区域发展也好,扶贫开发也好,落脚点都是民生,都是扶贫。也就是说,不要把注意力盯在几个大项目上,而忽视、动摇了民生这个根本目标。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中国扶贫》:我们从2月27日召开的全国定点扶贫培训班得到消息,目前我国参与定点扶贫的单位第一次实现了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覆盖。那么,今后应该如何让这些定点扶贫单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范小建:去年十一月份,就如何做好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我们和中组部等8个部委联合下发了通知。总体上看,各单位都积极响应,并且迅速行动起来,体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对各个单位如何做好定点扶贫工作,通知里已经有明确要求,但都是原则性的。具体到每个单位,我们没有做统一要求,也很难有统一要求。因为参与定点扶贫的单位情况比较复杂,有政府机关,有事业单位,还有国有企业和高校,甚至还有部分民营企业。有的单位可能在资金实力上比较强,有的培训资源丰富,有的组织动员能力突出等。各单位的差异较大,不能一概而论。这项工作就像搞对象,要双方情愿才行。各单位可根据地方要求,结合各自特点,与对方充分协商后进行。
 
    《中国扶贫》: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这将会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哪些阻力?
 
     范小建:城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但是,因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城镇化对扶贫开发工作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贫困地区“空心化”现象逐步显现。一些贫困村基层组织弱化,党员干部队伍老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一些村基本没有集体经济,还留下许多公益性债务,既无人办事,又无钱办事。在具体工作上,表现在扶贫对象流动性加大,在识别登记、政策瞄准、扶持政策落实等方面带来困难,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强大的动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克服各个方面的困难,使城镇化更加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增收。